在險象環(huán)生、千難萬阻的二萬五千里漫漫長征路上,紅軍將士們渡過無數(shù)個險關隘口,手挽手、肩并肩,齊心協(xié)力走向一個又一個勝利。今天,陳列于全國各地革命紀念館里的數(shù)件長征期間的文物,如雨布、毛衣、毛毯等小物件,生動地體現(xiàn)了當年革命大家庭中那情同手足、同志友愛的真情厚誼。
一塊普普通通的雨布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里,陳列著一塊普通而又不同尋常的雨布,它的背后有著一段動人的故事。
紅軍長征時,戰(zhàn)士汪立發(fā)雙腿不幸負傷。部隊行進至四川甘孜,他的傷口不斷淌血水,還發(fā)起高燒,腿腳腫得老粗,不能行走。汪立發(fā)怕連累戰(zhàn)友,想留在行軍路上不再給部隊添麻煩。但戰(zhàn)友們硬是用擔架抬著他進入了草地。
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雨。戰(zhàn)友們把被單拉起來往汪立發(fā)的擔架上方擋雨。雨太大了,戰(zhàn)友們又用僅有的小塊雨布蓋上了他的雙腿。夜深了,雨還沒有停。忽然,汪立發(fā)從夢中醒來,眼前一位有著熟悉面容的人正眉頭緊鎖地蹲在他身邊。他急忙欠起身來叫了聲:“首長好!”
這是一位后勤供給部部長(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說,由于事隔多年,該部長的姓名已無法考證)。他撫摸著汪立發(fā)滾熱的前額,關切地問:“吃東西沒有?”汪立發(fā)回答:“吃了!”這位部長接著伏下身子察看他的傷口,心疼地說:“這么大的雨就這么小塊雨布怎么行呢?”順手將自己身上披著的一塊大雨布扯下來,把汪立發(fā)從頭到腳嚴嚴實實地裹了起來,然后轉(zhuǎn)身消失在大雨之中。
此時,汪立發(fā)兩行熱淚流出眼窩。他知道,這位已上了年紀的部長在長途跋涉中從不肯騎馬,總把馬讓給病號或體弱者;而部長自己的身體并不好,經(jīng)常咳嗽、吐血,特別是進入草地以后,部長的身體更加虛弱了。
經(jīng)過醫(yī)護人員的積極治療和戰(zhàn)友們的精心照料,汪立發(fā)的腿傷漸漸地好起來,終于走出了草地。就在他要把那塊為他遮風擋雨送來溫暖的雨布還給部長的時候,卻聽到了一個不幸的消息:部長沒有走出草地,光榮犧牲了。
從此,這塊飽含官兵深情的雨布,成為汪立發(fā)永遠的紀念。后來,為了讓人民解放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汪立發(fā)將這塊雨布贈給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一件簡簡單單的毛衣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里,陳列著一件看上去樣式極為普通的毛衣,它見證了一段艱苦的革命生涯,凝結著一段深厚的戰(zhàn)斗情誼。
何叔衡與林伯渠既是同鄉(xiāng)又是多年的老戰(zhàn)友。1934年10月初,由于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中央蘇區(qū)紅軍被迫作出戰(zhàn)略轉(zhuǎn)移的決定。轉(zhuǎn)移前夕,黨政干部誰走誰留成了大家關心的問題。當時,年近六旬的何叔衡也打好了草鞋,準備隨紅軍主力轉(zhuǎn)移。但是由于何叔衡在蘇區(qū)時期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依法辦事,避免和糾正了許多冤假錯案,因而受到了王明“左”傾錯誤領導者的打擊。最后,何叔衡被留下來在根據(jù)地繼續(xù)開展工作、堅持斗爭,而他的老戰(zhàn)友林伯渠等其他幾位革命老人則隨紅軍主力踏上了漫漫征途。
在中央紅軍離別瑞金出發(fā)前的一天晚上,何叔衡熱情準備了清酒、花生米等,為林伯渠的遠征餞行。兩人一邊圍桌淺飲,一邊做臨別前的徹夜促膝長談,依依不舍。何叔衡見天氣已涼,將自己身上的一件毛衣脫下來,贈送給即將遠行的戰(zhàn)友,以抵御征途的風寒。這件毛衣是何叔衡離開上海轉(zhuǎn)移到蘇區(qū)前,他的女兒連夜趕工一針一線織的。分手時,兩位老戰(zhàn)友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互道一聲“珍重”。林伯渠撫摸著毛衣,百感交集。
1935年2月,蘇區(qū)組織決定讓何叔衡和其他同志一起轉(zhuǎn)移去白區(qū)。2月24日,當部隊從江西轉(zhuǎn)移行至福建省長汀縣小逕村時,他們的行蹤被敵人發(fā)現(xiàn),何叔衡一行三人被逼到了一處陡峭的懸崖邊。由于年老體衰,何叔衡為了不連累其他人,在危急關頭縱身跳下懸崖。幾乎就在同時,敵人的一排子彈橫掃過來穿透了他的身體。何叔衡壯烈犧牲,時年59歲。
何叔衡犧牲后,林伯渠悲痛至極,感慨萬千,悼念老友之情。何叔衡送給他的那件毛衣他也一直保存著,當作對昔日親密戰(zhàn)友的無限懷念。
一條常用的御寒毛毯
在北京的國家博物館里,陳列著一條有著特殊經(jīng)歷的毛毯,它由謝覺哉在長征路上病倒后扔掉而被董必武撿起、后來董必武送還謝覺哉、最后謝覺哉又贈給董必武。
長征時,已經(jīng)50多歲的中央蘇區(qū)內(nèi)務部長謝覺哉,憑著頑強的意志克服了比年輕人更多的困難,勝利地到達陜北。長征中,謝覺哉有一塊毛毯,行軍露營時,他總是與徐特立一同蓋上。有時,由于雙方都想讓對方多蓋點兒,結果誰也沒有蓋好。這件事深深地感動了周圍的同志。
在一次行軍中,謝覺哉病倒了,他病得連背包也背不動了,加之上級號召輕裝行動,于是順手把這條毛毯扔掉了。走在后頭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最高法庭主席董必武見路邊有條毯子,一眼就認出是謝覺哉的。他明白,謝覺哉是不會輕易扔掉毯子的,定是身體虛弱走不動了才扔掉的。于是他拾起毯子塞進了背包里。要知道,在那個艱苦的環(huán)境中,多背一條毯子要付出多大的體力呀。到了宿營地,董必武把這條毛毯送還給了謝覺哉。謝覺哉內(nèi)心充滿了感激之情。從此,謝覺哉一直把這條毯子珍藏在身邊。
在延安,每當看到這毛毯,謝覺哉總是感嘆萬分。他決定把這條附有特殊經(jīng)歷和意義的毯子送給董必武,作為紀念。董必武也十分珍惜這條毯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革命博物館征集革命文物時,董必武便把它慷慨地捐獻了出來。后來就一直陳列在國家博物館中讓人們參觀。
一張字跡模糊的紙條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里,有一張紙條雖然紙面早已泛黃、破損,但經(jīng)認真托裱,內(nèi)容仍可以看清。它的背后訴說著一段同樣感人的故事。
1934年5月8日,紅三軍在軍長賀龍、政委關向應的率領下,冒雨攻打重慶彭水縣城,全殲國民黨軍第二十一軍第十三旅1個營,俘敵400多人,占領該縣城,隨后進入貧困的苗漢雜居的貴州黃家壩地區(qū)。當時,那里的老百姓還不了解紅軍是怎樣的一支部隊,加之當?shù)胤磩诱男麄?,老百姓便都躲藏了起來。饑腸轆轆的紅三軍第七師機炮連一排的戰(zhàn)士們推門進了黃堂珍老鄉(xiāng)家里,生起火,做了一頓飯,燒了他家?guī)赘窈?,用了幾根大蔥,吃了半壇咸菜。臨走時,一排的官兵們留下了6升黃豆作為補償,并且提筆鄭重地寫下了一張字條,貼在了門板上。
話說黃堂珍回來后,抬眼看見了門上的字條,隨之捧起黃豆,情不自禁地感嘆:“紅軍真是咱老百姓自己的軍隊呀!他們與又殺又搶的國民黨軍隊完全不同?!庇谑?,黃堂珍決心將這張紅軍字條保存下來,作為永久的紀念。由于紙薄,粘得又結實,揭下來的話字條就會撕破??墒侨绻唤蚁聛?,當?shù)卣幵趪顸h政權統(tǒng)治下,自己的生命和字條都難以保住。
怎么辦呢?思來想去,驀然間一條妙計浮現(xiàn)于黃堂珍的腦?!T神畫!黃堂珍買來了一張門神畫,貼在門板上,正好把字條蓋住了。共和國成立后,黃堂珍揭去了門神畫,露出紅軍留下的字條。1958年,他主動把這塊帶有字條的門板鋸下,交到涪陵軍分區(qū),后由成都軍區(qū)展覽辦公室移交到軍事博物館。
一些泛黃的易物布幣
在四川省邛崍市文物管理局,收藏著一些已經(jīng)泛黃的易物布幣。
這些特殊的布幣是用粗麻布片裁成的長方形貨幣,由黑色油墨印刷而成,直到現(xiàn)在還很清晰。共41張,其中37張是布幣,還有4張是紙幣。除了一張紙幣的面額是一串,其他紙幣與布幣的面額都是三串。邛崍市文物管理局的負責人介紹說,這些都是川陜蘇區(qū)發(fā)行的貨幣。布幣的正面,正中央是一顆醒目的五角星,五角星中間還有一只緊握的拳頭。五角星圖案下方印著面額“叁串”,再往下是發(fā)行時間“一九三三年”。五角星圖案上方印有“川陜省蘇維埃政府工農(nóng)銀行”的字樣以及一排緊湊的字“全世界無產(chǎn)階級聯(lián)合起來”。
1935年11月到1936年2月期間,紅軍的司務長每到場期總要去邛崍買豬肉。豬肉商販劉代春不愿收紅軍的錢,但司務長卻堅持要按市價支付。司務長前前后后在劉代春的攤位上買了約150公斤的豬肉,由于當時紅軍使用的是邊區(qū)布幣,幾次下來,一共給了劉代春幾千元布幣。在紅軍北上離開邛崍后,劉代春把布幣小心翼翼地包好,夾在《三字經(jīng)》里,藏到自家房梁下,這才避免了布幣被敵人搜走。幾十年中,布幣雖然泛黃,卻絲毫未損。
1981年,劉代春已是80多歲高齡。他怕后人保管不善把布幣損壞,便找到當?shù)卣?,要捐出全部的布幣。政府收到這些珍貴的布幣后,依照當年紅軍的承諾,給他兌換了300元。
(綜合《文史春秋》《黨史博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