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6日上午10時50分,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盧柯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物質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盡管未來科學獎只是一個民間獎項,但大獎采取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所以其公正性和客觀性毋庸置疑。除了豐厚的獎金之外,這次的獲獎者盧柯因為其遼寧省副省長的身份而引發(fā)了廣泛關注。
最年輕院士
公開資料顯示,盧柯1965年5月出生于甘肅華池,原籍河南汲縣。16歲考到華東工學院(現(xiàn)為南京理工大學)機械系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專業(yè)學習,1985年畢業(yè)后考入位于沈陽的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yè)讀研,25歲獲工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yè)后留所工作,30歲當博士生導師。
2001年7月,盧柯出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所長、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lián)合)實驗室主任。2003年11月,年僅38歲的他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改革開放后當選時最年輕的院士,這個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
39歲時,盧柯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40歲時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國際科學界公認的權威刊物《Science》雜志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
2018年2月,盧柯當選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同年3月,新華社還曾發(fā)布題為《盧柯: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是如何煉成的》一文。文章寫到,盧柯認為做科研就像海灘尋寶,“如果你撿貝殼,那你一輩子就停留在這樣一個高度;如果你找準了地方,挖下去,就能挖到珍珠”。
2018年10月,盧柯當選遼寧省副省長。據(jù)遼寧省政府網(wǎng)站顯示,盧柯負責科技、衛(wèi)生健康、體育等方面工作;分管省科學技術廳(外國專家局)、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中醫(yī)藥管理局)、體育局,重要技術創(chuàng)新與研發(fā)基地建設工程中心等部門。
扎根東北
此次盧柯的獲獎評語顯示:獎勵他開創(chuàng)性的發(fā)現(xiàn)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xiàn)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
盧柯在電話連線中表示,感謝評委會認可其工作,自己從事的材料科學是很古老的學科,這一次獲獎是組委會對該學科的巨大鼓勵。人類使用金屬材料已經(jīng)有上千年的歷史,性能提高越來越難,自己研究的方向,就是在納米尺度下找到更好的結果,使用納米材料提高金屬材料的性能,讓金屬煥發(fā)出更大的活力。
盡管早早成名,盧柯仍然堅持在一線研究、教學。盧柯認為,科學研究是興趣驅動的學習過程,是一種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藝術,理想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動力。這些年,他都會給每一位畢業(yè)生送一本名叫《博士還不夠》的書,告誡學生,從博士到科學家,路還很長。
據(jù)《人物》雜志報道,盧柯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先后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fā)表了十幾篇論文,修正了被引用10年的英國科學家斯考特等人確定的Ni-P非晶合金晶化產(chǎn)物間的位向關系,并提出非晶態(tài)金屬的新的晶化機制,被專家們稱為是“非晶態(tài)金屬晶化方面近十年來的好文章”。
新華社曾報道,扎根東北的盧柯,十分關注當?shù)氐恼衽d發(fā)展?!皩|寧來說,全省工業(yè)增加值的三分之二來自與材料關系密切的裝備制造、冶金、化工三大行業(yè)。我們要促進原創(chuàng),要補基礎,從整個科學基礎、技術基礎補起,從根上抓起,努力把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建成世界級高水平的研究平臺?!北R柯說。
為專家型官員正名
讓專家教授、學者從政,利用他們的專業(yè)特長來發(fā)展教育、發(fā)展經(jīng)濟,為官場帶來了新鮮血液,迎來專業(yè)化新風。但是也有不少專家學者從政之后迅速變成一個官僚,官越做越大,而學術水平則止步不前,不學習吃老本的人更是比比皆是。除此之外,還有不少人只是把學者型官員、專家型官員當成一張自我炫耀的名片,甚至禁不住誘惑,淪為腐敗分子,比如落馬的原撫順市市長欒慶偉原本是一名高校教授、博導,結果從“學霸市長”變成了落馬貪官。
盧柯盡管有副省長公職在身,但其并未丟棄自己的研究。盧柯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的意義不只是其個人的榮譽,也是專家型官員們的驕傲。從某種意義上講,盧柯詮釋了做官和搞研究兩者其實并非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兩者完全可以互相促進。
(綜合“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澎湃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