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夏亞 石功鵬
摘 要:高校思政課是當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提升的主要途徑,借助高校思政課與所屬地區(qū)紅色文化的銜接,既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又能夠深層次的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強化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本文以此為出發(fā)點,圍繞鄂東地區(qū),探討新時代下鄂東紅色文化精準助力屬地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具體途徑。
關鍵詞:紅色文化 高校 思政課 教學途徑
思政課如何切實實現(xiàn)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培育工作是當下全國高校思政課開展的核心問題,在全面探索與教學改革過程中,與紅色文化的銜接與融合成為了一個具有實操性的探索方向,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融入困難”、“無法精準對接”成為了影響其實效性的客觀問題。
1 現(xiàn)階段紅色文化與思政課教學中的融合問題
現(xiàn)階段在高校思政課與紅色文化的精準對接中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其一教學理念與實際不符,不科學;其二是教學改革意識不到位;其三是對于與紅色文化融合的定位不明晰。這三個問題綜合影響紅色文化進入思政教學課堂。
1.1 理念不科學
當下高校的思政課中,紅色文化融入困難最關鍵的原因,在于教師個人教學理念的局限性。一些教師認為思政課只是學科課程,以一般學科的態(tài)度來對待思政課,這種教學理念勢必影響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教學形式,多半以課堂教學活動的形式開展,以傳統(tǒng)講授和現(xiàn)代教學設備的運用為主[1]。但實際,紅色文化是活泛而非死板的,是需要實踐探索而非僅通過理論分析來學習,因此,在兩者融合,實現(xiàn)精準助力的過程中,就出現(xiàn)問題。僅僅把紅色文化思想融入到思政課當中,既無法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又無法與學生之間形成有效互動,致使學生并不能夠產(chǎn)生對于紅色文化及其背后內(nèi)涵的思考。
1.2 意識不到位
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對于思政課教學活動的開展而言,是極為寶貴的,通過紅色文化的學習,能夠強有力的激發(fā)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認同感,為學生成為建設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的踐行者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準備。但是對于部分教師而言,對紅色文化教育資源的重視程度不夠,在教學工作中,運用結合的意識不到位,也就沒有把紅色文化教學資源放在重要位置,教學效果也就無從談起。
1.3 定位不準確
紅色文化不僅僅是一種精神文化形式,還表現(xiàn)為地域性、物質(zhì)性、行為性等多種特性,教師如何有選擇的運用,實現(xiàn)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課堂的有效對接是關鍵。但是很多教師基于對紅色文化資源的認知不到位,進而沒有基于紅色文化資源準確定位,反而演變成了為完成教學任務,刻意融入紅色文化的行為,融入過程中,缺乏針對性、系統(tǒng)性,特別是沒有把握住屬地紅色文化資源精準融入的有利條件,強硬融入既造成了學生對于紅色文化內(nèi)容的“水土不服”,也大大增加了教學難度。
2 精準助力的有效途徑分析
基于上文中對于當下高校思政課與紅色文化精準對接存在的具體問題分析,不難看出,要實現(xiàn)紅色文化精準助力屬地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還要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入手,形成具有針對性的途徑分析。
2.1 全要素組合
教學活動不僅僅建立在課堂教學這一單一教學環(huán)境,也可以通過課外實踐來完成。以鄂東地區(qū)黃石市為例,黃石市有著非常豐富的紅文化資源,如有“鄂東南革命中心”——大冶,“中國革命烈士縣”——陽新,被譽為“小井岡山”的南山頭等等,都可以作為很好的思政教學實踐基地。
教師可以通過與院校的溝通和配合,為學生提供實地學習的機會,帶領學生到達現(xiàn)場,設身處地的感受紅色文化中的歷史背景,并形成相對應的課后體驗分析活動,強化學生對于紅色文化的認知。借助實踐活動,尤其是基于地方性的實踐活動,能夠進一步拉近學生與紅色文化之間的距離,促使學生對于紅色文化本身產(chǎn)生親近感,繼而為高校思政課與紅色文化教學資源的精準對接建立一定的思想基礎。
2.2 立體式融入
在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課相融合的過程中,要實現(xiàn)分階段、分重點、分形式的全方面立體式融入,從而強化紅色文化對于思政課的具體作用[2]。具體到實際中,依舊以鄂東地區(qū)黃石市南山為例,在大一可以開展理論學習教育活動,對于南山紅色文化的形成歷史進行一定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了一定的背景了解,對于紅色文化有了初步的概念,并逐漸形成知識類的積累。在大二時,可以開展對應的實踐活動,通過思政課實踐教學平臺,發(fā)起實踐訓練,讓學生實地參觀學習,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深化紅色文化對于學生的意義。
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演講活動。課堂外,可以開展文化傳承的講學活動,通過思政課專業(yè)學生社團等平臺平臺,由高年級學生向低年級學生開展經(jīng)驗分享活動,既是思政教學活動的一部分,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紅色文化代代相傳的意義。
2.3 協(xié)同共建促雙贏
此外,高校一定要和屬地紅色文化資源單位協(xié)同共建,并進行長遠規(guī)劃。既豐富了高校的思政課教學,又能對屬地紅色文化的傳承以及旅游資源的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形成屬地思政教育和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雙贏。
3 結語
本文通過具體分析當下高校在思政課教育與紅色文化融合間存在的具體問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策略,并結合黃石市的實際情況,形成鄂東紅色文化對于屬地高校思政課教學精準助力的路徑分析。而實際上,紅色文化意義深遠內(nèi)涵豐富,繼續(xù)深入探討分析,對高校思政課的有序開展與科學發(fā)展無疑是一股源源不斷的助力,因此,對于紅色文化的繼續(xù)深入學習與強調(diào),仍然是當下高校思政課家教學活動開展中探究的重要方向。
課題項目:本文系中國機械職教政研會2020年度課題“鄂東紅色文化精準融入屬地高職思政課教學的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SZ20B025)。
參考文獻:
[1] 李艷,郭超妮.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徑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17):87-87.
[2] 居繼清,左靜雅.關于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精準對接的幾點思考[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8(08):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