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可嘉
摘要:《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代表佳作之一,文章篇幅雖短小,但內(nèi)容卻豐富無比,作者將夏夜里的月光、荷花和池塘寫得活靈活現(xiàn),字里行間給人以濃濃的詩意之感。如此詩情畫意的文章如何用英語準確傳達,得仔細斟酌品味使用的一詞一句,盡可能準確傳達原文信息再現(xiàn)原文美感風格?;诖耍疚膹墓δ軐Φ壤碚摻嵌瘸霭l(fā),選取《荷塘月色》三譯本從詞匯方面進行對比研究分析,使讀者明白在翻譯過程中用詞的重要性。
關(guān)鍵詞:《荷塘月色》;功能對等理論;詞匯
引言
朱自清借描繪夏夜荷塘景色之便,抒發(fā)了自己對當下境況的擔憂和內(nèi)心矛盾的心情,透露出內(nèi)心追尋安靜向往自由。該作品的相關(guān)研究數(shù)不勝數(shù),但是,使用功能對等理論進行譯本比較分析的較少。功能對等理論強調(diào)“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1]借景抒情的散文不僅要將文中優(yōu)美的景色描寫躍然于紙上,更要展現(xiàn)出作者的情。在對《荷塘月色》三個譯本的比較分析中,筆者發(fā)現(xiàn)多處未能準確傳遞原文信息,譯文語義以及風格與原文不一致,產(chǎn)生偏差。本文借功能對等理論來研究三譯本,以期找出譯本中存在的問題。
一、功能對等理論概述
著名翻譯學家尤金·奈達從語言學角度出發(fā),在其翻譯實踐中,提出了功能對等理論。他認為翻譯是一種交流,對翻譯的評價不僅要基于詞匯、語法或修辭的對應(yīng),還要基于接受者對目標文本的準確理解和欣賞。[1]該理論的目標是譯文讀者能夠像原文讀者一樣理解原作。但是,考慮到實際因素,各語言之間的因素不可能完全對應(yīng)。[1]他提出翻譯最重要的應(yīng)當是翻譯原文的意義,而不是文本,是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交流,最關(guān)鍵的因素其是為目的語讀者服務(wù),也應(yīng)該以目的語讀者為中心展開。[2]因此,讀者的反應(yīng)在功能對等理論中也是衡量翻譯質(zhì)量好壞的標準之一。
筆者將從功能對等理論角度出發(fā),分析三譯本在詞匯層面的優(yōu)缺點,研究探討各譯本的利弊。本文所選三譯本分別是朱純深的譯本(下文簡稱譯文1),楊憲益的譯本(下文簡稱譯文2)以及李明的譯本(下文簡稱譯文3)。
二、功能對等理論下的三譯本詞匯分析
常言道:題好一半文。標題的質(zhì)量好壞影響著一篇文章的成敗,要想借助標題讓讀者產(chǎn)生好奇心理,對文章內(nèi)容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就需要一個新穎、簡練的標題,在修辭上動點腦筋更能加分。此外,還應(yīng)該研究讀者的內(nèi)心世界,迎合讀者的口味。
例1:《荷塘月色》[3]
譯文1: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4]
譯文2:The Lotus Pool by Moonlight[5]
譯文3: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6]
對于標題的翻譯,初看三譯本的選詞大同小異,皆具有音律美,但在選詞以及詞序上有所不同,正是這些不同導致了其突出重點強調(diào)對象的不同。從強調(diào)對象角度上看,譯文1與譯文3強調(diào)的是moonlight,有種荷塘上灑滿的月光之感;譯文2突出的是lotus pool,呈現(xiàn)出來的景象是月光籠罩之下的荷塘。本文主要表現(xiàn)的是月光下的荷塘美景,從功能對等角度來看強調(diào)對象,譯文2較譯文1、3更佳。但是從選詞角度上來看,譯文2中的the lotus pool 比起the lotus pond來說,稍有不足,pool指的是自然形成的池塘;pond指的是人工修筑的池塘。根據(jù)本文創(chuàng)作背景可知,這里是指清華園里的荷塘,應(yīng)當是人工修筑而成,所以譯為pond更佳。
例2: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3]
譯文1:I have felt quite upset recently. [4]
譯文2:The last few days have found me very restless. [5]
譯文3:These days have found me quite in turmoil. [6]
開篇作者寫出自己心中頗不寧靜,后文描繪的景象卻又呈現(xiàn)出一片寧靜,以景的寧靜來襯出內(nèi)心的不寧靜。原文主語是我,譯文1以第一人稱為主語,貼近原文;譯文2則以第三人稱the last few days作主語,譯文3用these days做主語,受英文的物稱傾向影響,不符合功能對等原則。其次,對于頗不寧靜的翻譯,三個譯本的譯文選詞差距較大,譯文1將其譯為upset,譯文2中譯為restless,譯文3為turmoil。筆者認為作者此時的狀態(tài)應(yīng)該是內(nèi)心不寧靜但是外表卻看不出來。upset表達內(nèi)心不寧靜而外表依然鎮(zhèn)定自若的狀態(tài);turmoil表達的是精神上的焦慮與不安;而 restless簡單表達的是外顯的情緒,坐立不安,焦躁不安,是一眼就能為人所發(fā)現(xiàn)的,精神不能放松,焦慮。結(jié)合作者的寫作背景,當時正處于白色恐怖的年頭,作者深感世態(tài)的炎涼,upset更能體現(xiàn)作者當時的心境,也更合乎功能對等原則。
例3: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jīng)聽不見了。[3]
譯文1:the laughter of children playing outside had died away.[4]
譯文2:the sound of childish laughter had died away from the lane beyond our wall.[5]
譯文3:the laughter of children playing had died away from the alleys beyond our wall.[6]
譯文1直接省略了墻外馬路上,功能對等理論首先要求意義對等,其次才是形式,此處難達其要求。譯文2和3合乎功能對等原則。孩子們的歡笑,譯文1和3譯為the laughter of children符合功能對等理論首要要求,而譯文2的childish laughter(孩子般的笑聲)則完全違背了原文的意思,該詞是用于描寫大人的笑聲像小孩一般,原文則是寫的小孩子的笑聲,不符合功能對等理論的要求。
三、結(jié)論
本文以功能對等理論為指導,對《荷塘月色》三個英譯本進行對比分析,總結(jié)發(fā)現(xiàn)散文的翻譯應(yīng)注重選詞是否與原文語境搭配得當。因為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詞匯、語法結(jié)構(gòu)和文化背景,所以很難在內(nèi)容、形式和風格上一一對應(yīng)。因此,功能對等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相對可行的原則。當語義和文化特征不能同時被考慮時,語義應(yīng)該首先被保留。[1]由于散文意境深遠,其翻譯非??季浚g者需結(jié)合原文的時代背景,仔細斟酌用詞。從本文來看,《荷塘月色》的翻譯應(yīng)該首先傳達原文的意義和內(nèi)容,以便譯文讀者能夠?qū)ξ谋镜幕緝?nèi)容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在此基礎(chǔ)上,盡量保留原有的形式和風格。三譯本各有千秋,有許多值得廣大譯者欣賞和借鑒之處。
參考文獻:
[1]?Eugene?A.Nid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E.J.Brill,1964:159.
[2]?馬會娟.奈達翻譯理論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127.
[3]?朱自清.朱自清散文[ M] .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2009.
[4]?朱純深.翻譯探微:語言.文本.詩學[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5]?楊憲益,戴乃迭(譯).中國文學:現(xiàn)代散文卷[M] .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8.
[6]?李明.翻譯批評與賞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長沙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