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霞
摘 要:作為新行為主義代表人物,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這一理論概念,是斯金納新行為主義學習的核心之所在,本文通過對斯金納研究的幾個方面進行了簡要闡述,并對其各種操作實驗予以簡析,根據(jù)各種理論依據(jù)以及實驗結果所提出的正強化、負強化、懲罰以及消退措施,將其采用在當前中學生教育活動過程中,以此形成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關鍵詞: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中學教育
斯金納是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而操作性條件反射這一理論概念,則是斯金納新行為主義學習的核心之所在。概括起來,斯金納的研究可以被表述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一種科學哲學;第二,一種行為的理論;第三,在自然情境中應用原理的一種體系。在斯金納所提出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中,將人和動物分為兩種。1.應答性行為:先有刺激,后有反應,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應。2.操作性行為:先有反應,后有刺激,是有機體自身發(fā)出的反應,與任何已知刺激物無關。斯金納主要通過迷箱實驗展開了自己的理論,即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也就是強化理論。
斯金納的強化理論整理為以下表格:
一、正強化
當在環(huán)境中增加某種刺激,有機體反應概率增加,這種刺激就是正強化物。正強化的本質是用正面的情緒作用抵消負面情緒的影響;具體來說,就是鼓勵學生或教師迎難而上、積極進取,即使在不利的環(huán)境下也能發(fā)揮出自己的能力;以本人所在學校為例,曾經(jīng)教師對于論文發(fā)表、課題研究等學術性理論極為淡漠,并且也不愿意自主去聽課,隨后除了有益于評職稱外,學校還設定每發(fā)表一篇文章給予額外200元獎勵,此外,聽課次數(shù)超過規(guī)定次數(shù)外一次發(fā)40元獎金,自實施以來,很多教師重心開始轉移,原本一學期都聽不夠的,現(xiàn)在半學期就遠遠超出了規(guī)定的數(shù)量。比如學校規(guī)定每位教師每學期必須聽課不少于15次,曾經(jīng)每次都是學期結束期間想方設法湊數(shù),可自從設置獎金機制后,本學期半學期時就有教師聽課次數(shù)達到28次。由此可見,正強化的運用效率極為明顯而有效。
二、負強化
是指辨別刺激的消除或者減少。負強化又稱為逃避條件作用,因為逃離厭惡刺激的行為被強化了。當某種刺激在有機體環(huán)境中消失時,反應概率增加,這種刺激就是負強化物。也就是說,負強化物是厭惡刺激,是有機體力圖避開的那種刺激。比如,當處于電擊狀態(tài)下的白鼠按開關時停止電擊,停止電擊就是負強化物。
負強化也逐步進入了學校管理。例如處于為教師自身考慮,學校新規(guī)定凡是50歲以上教師或健康狀況不佳的,可以申請管理實驗室、圖書館或者后勤等比較輕松的工作,這樣一來,大大地降低了提前退休或經(jīng)常請假的狀況,同時,教師也真正感到了領導給予的關懷并因此更加認真地工作,提高了各項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也節(jié)減了這一類崗位聘請臨時工作者所需要的額外的費用。
三、懲罰
當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以后,呈現(xiàn)一個厭惡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的過程,稱作懲罰。強化和懲罰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控制行為出現(xiàn)的頻率。兩者是有聯(lián)系的,如懲罰的形式可以使撤銷正強化物,也可以使增加情境中的負強化物。且懲罰與負強化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兩者中都有厭惡刺激,但是在負強化中,個體是成功的逃離或者避免了厭惡刺激,而在懲罰中,個體被置于一個厭惡的情景中。懲罰與負強化和消退都有所不同,負強化是要增加行為發(fā)生的概率,消退是不施與強化。但懲罰是通過厭惡刺激的呈現(xiàn)來使行為反應在將來發(fā)生的概率降低。
在懲罰原則的運用方面,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本校所發(fā)放的教師管理守則中,涵蓋了扣款因素,具體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遲到20元/次,缺簽50元/次,曠會200元/次,病假工資的30%,事假工資的50%,監(jiān)考遲到50元/次……曾經(jīng)不簽到全憑教師自覺的制度使得其中很大一部分老師越來越放松,甚至工作重心外移,變得極為自由散漫。自從設置了簽到及扣款項目以后,這些規(guī)定使得教師內心有了壓力和緊迫感,工作不再懈怠,也更加能安心地在辦公室備課,輔導學生。
四、消退
最后涉及的就是消退,消退一詞,顧名思義就是消除和退去,是通過引導疏解排除這種負面情緒。有機體做出以前曾被強化過的反應,如果在這一反應之后不再有強化物相伴,那么這一反應在今后發(fā)生的概率便會降低,這就稱為消退。
這主要在針對學生管理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創(chuàng)造一個相對來說適合這個孩子的環(huán)境,讓他在這個環(huán)境中自由施展和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和優(yōu)勢,減少外界的阻力和障礙,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也就開始自信起來。比如本學期接手文科班,發(fā)現(xiàn)很多女孩子都不愿意主動回答問題,后來組織活動,要求分組,每組同學必須上臺朗讀文章,之后老師打分,獲得前三名的組給予獎勵,并同時最后三名需要表演節(jié)目。這樣一來,很多同學小組合作開始加強,慢慢適應臺上的感覺,隨后逐步加入個人活動,長久下來,全班同學活躍程度和主動性明顯提高。
實際上,以上現(xiàn)象及實驗結果在當今的日常教育教學中隨處可見,如學校設定月考成績排在全校前十名的學生將給予現(xiàn)金獎勵并發(fā)獲獎證書,這樣有些學生就會不斷努力,爭取每次都考進前十,這就符合斯金納的正強化理論;與之相反,如果英語老師規(guī)定,凡是單詞考練成績在90分以上的學生都不用補考,那么很多學生都會為了不用補考而努力背單詞,這就是所說的負強化。與此同時,若某個學生經(jīng)常遲到,老師便懲罰其打掃衛(wèi)生或罰站,這樣他以后便會盡量按時到校,這就是懲罰的效應;若某個學生課堂特別喜歡接老師話茬兒逗大家樂,如果老師視若無睹,幾次下來他覺得無趣,便漸漸取消了這種行為,這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消退。
斯金納認為:人或動物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會采取一定的行為作用于環(huán)境,當這種行為的后果對他有利時,這種行為就會在以后重復出現(xiàn);不利時,這種行為就會減弱或消失。在教學領域,斯金納的操作條件作用理論不僅大大地促進了教學改革,而且已經(jīng)被各級各類學校的多種科目的教學所運用。
參考文獻
[1]李曉陽.教育心理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陳琦,劉瑞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