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
摘 要:“研學課堂”最大的亮點是課堂充滿研究性。為此,要打造濃郁的“研味”,從教師角度來看,教師的問題設計至關重要。經(jīng)過大量的實踐,筆者認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研學”問題設計應從核心素養(yǎng)、難易度、發(fā)散性、數(shù)量適度等方面思考。
關鍵詞:研學課堂;語文閱讀;問題設計
一、關注核心素養(yǎng)
語文學科,作為課程體系的一部分,其更要關注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因此,“研學課堂”“研”的問題設計一定要從六大素養(yǎng)中去思考,去創(chuàng)設問題,引領學生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如執(zhí)教《老王》一課片段:
師:老王與作者一家的交往正體現(xiàn)了人與人交往的最純樸、最本質的愛。文中“老王送蛋”這一節(jié)就給我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們用心閱讀這一段,來個換位體驗。
師:一直到文末,作者還在“愧怍”。假如你是作者,看到如此羸弱、病入膏肓的老王給你送蛋時,你會怎么去做?
生1:我會搬個椅子,讓老王坐一會,并給他倒一杯熱牛奶。
生2:我會悄悄把雞蛋錢塞給他,一是他目前的狀態(tài)急需要用錢治病,二是悄悄送錢讓他明白我領他的情。(眾生微笑點頭)
生3:我會叫車送老王去看醫(yī),而不會一直站在樓梯口看著見死不救。
師:嗯,非常不錯,心動不如行動。大家都有一顆善良的心。當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到2020年實現(xiàn)全面脫貧,你的身邊還有貧困戶嗎,你會怎樣做?
生1:我會利用周末去幫他做做家務,改善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
生2:我會邀請父母和朋友去幫助他。
生3:雖然從物質上我不能給予他們較好的幫助,我一定會從精神上鼓勵他們,使他們有脫貧致富的堅定信心。
評析:問題的巧妙設計喚醒學生的愛心、責任心。對不幸者不僅要懷有一顆愛心,更要用自己的能力學會責任擔當。對身邊貧困戶的關注問題的設計,既擴大學生語文生活的外延,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又讓學生以充滿愛的陽光,學會責任擔當,也全面落實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目標。
二、把握難易梯度
“學問之功,貴乎循序漸進,經(jīng)久不息”。充滿“研味”的問題設計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規(guī)律,根據(jù)學生認識水平與心理狀態(tài),科學地按一定梯度展開設問,做到難易適度,由易到難,呈現(xiàn)梯度性。教師一方面要從學科教材的實際出發(fā),緊扣課堂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問題設計稍微具有一定難度,當然,這個難度是學生通過努力能夠解決;另一方面,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拔高一定難度來設計問題,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執(zhí)教七年級語文《植樹的牧羊人》一課:
片段一
師:文中牧羊人植樹了多少年?
生1:7年,我從第70頁第二自然段“那是在1913年”、第73頁“從1920年開始”看出來的。
生2:32年,我從第70頁第二自然段“那是在1913年”、第75頁第一自然段“1945年6月”看出來的。
生3:應該是35年,我從第73頁“1910年種的橡樹,已經(jīng)長得比我都高”知道的。
評析:問題設計較為容易,但非常切合單元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圈點勾畫關鍵詞語的能力”,并且符合研學課堂的要求,有一定的“研”的味道。
(此問題相對容易,學生只要找一找就能輕松解決。)
片段二
師:通過前面的閱讀,你發(fā)現(xiàn)高原的情況有什么變化嗎?
生1:初遇牧羊人時,高原到處是荒地、光禿禿的、干涸、干旱無比,一點生氣也沒有;再見牧羊人時,看到已經(jīng)完全不一樣了。
生2:應該補充:最后一次見牧羊人時,高原已經(jīng)變成了綠洲,一片生機勃勃。從課文最后3個自然段看出來。
師:看來同學們都是認真去讀了文章的,從全文來看,有沒有什么一直都沒變的?
生1:文中的“我”沒變。35年來,“我”一直都在關注牧羊人,從沒放棄。
生2:我覺得是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質沒變。這種精神也值得我們當下中學生學習,我們以后無論干什么事情,一定要觀察仔細,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輕言放棄。
生3:我覺得牧羊人的理想信念、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直沒變。從35年前高原的環(huán)境惡劣,經(jīng)過他默默無聞堅持35年植樹高原成了生命的綠洲,他從沒放棄、從沒抱怨,而是靠一個人的努力,詮釋生命完美的意義。
評析:問題設計較之前稍微難點,“研”的味道較為濃郁。但學生只要仔細品悟文章,感悟課文意蘊,進行研究性學習,這個難度的問題是學生能夠解決的。
總之,“研學”問題設計探尋之路除了以上列舉出之外還應從發(fā)散性、數(shù)量適度等方面去思考。問題設計的思路一定要寬闊,要帶給學生更大的思考空間,學生可以從不同側面與不同角度,深度解讀文本而又跳出文本。再則,一篇課文預設多少問題,要根據(jù)學情設置。過多,過雜,不能體現(xiàn)精細化教學,課堂教學效率就不高。但不管種種,問題設計一定要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促使學生思維順暢、認識不斷深化,讓學生的學習充滿研究性,讓學生真正愛上語文,愛上閱讀。
本文系:重慶市教育學會第九屆(2018-2020年)基礎教育科研課題-《“研學課堂”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XH2018B14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