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紅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美育就沒有任何教育”。美育在開拓智力,凈化情感,構建人格,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上具有其他各育所無法代替的功能。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語言文字的表述,還是從內涵意義都充滿了美的情愫。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自己需要從教材中領悟美,而且還得教會學生從課本中學到美。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呢?我想根據(jù)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就語文學科性質而言談談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收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創(chuàng)設情景感受美
在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已成為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的一種美育方式。教師應根據(jù)教材內容,借助各種教學設備,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精心營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活動,讓他們在美的熏陶中感受美、欣賞美。如《桂林山水》圖文并茂,文質兼美,是融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于一體的美育好教材。在教學時,可以首先運用課件,引導學生欣賞畫面。通過觀察,讓學生初步感受桂林山水之秀美。再引導學生熟讀深思,深入了解漓江水靜、清、綠和桂林山奇、秀、險的特色,并補充介紹桂林山水的相關知識和傳說,然后讓學生欣賞課件,進一步創(chuàng)設情境交融的意境,把學生帶入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中去感受和體驗“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最后,播放音樂,引導學生美讀課文,暢談感受。這樣,學生不僅多感官地感受了桂林山水之美,還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了他們愛美的情趣和審美的能力,也激發(fā)了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和贊美。
二、用心聆聽體驗美
小學語文課本中入選的文章,都含有生動的藝術語言,從各個方面反映了美好的事物和人們美好的心靈。教師應訓練學生用心聆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通過聆聽獲得美的信息,得到審美享受。
(一) 從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中感受美
范讀是學生朗讀的優(yōu)良范例,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范讀:音調的抑揚頓挫,語速的快慢來抒發(fā)文中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語音美和語感美,由此形成深刻的印象,產(chǎn)生積極的學習欲望和良好的心態(tài)。
(二) 聽音像資料感受美
學生通過欣賞朗讀范例能更好地體味課文所描寫的意境和情感。如在上《老人與海鷗》一課時,我錄制了老人呼喚海鷗的聲音、海鷗的叫聲,把學生帶進與教材內容相應的意境中,從而更好地理解人和鳥和諧相處的意境美,為學生在審美期待中進一步學好全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引導朗讀感受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爾說過“一片風景是一個心靈的結晶”。外在的自然風景與內在的心靈互相迭印,相融為一,這即是意境。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美好的意境,朗讀是一種很好的形式。教師可根據(jù)課文的特點,運用范讀、自讀、引讀、議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來引導學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如《觀潮》一課,教學重點部分“潮來之時”,首先讓學生體會讀,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讀自己喜歡的句子,給學生自悟的機會和空間。接著指名讀、評議,讓讀得不好的學生再讀。然后,教師范讀,讓學生看著老師讀,注意老師讀時的眼神、體態(tài)、手勢的變化等。最后,讓學生模仿觀潮的沸騰人群,跳著、叫著、揮舞著手進行朗讀。這樣引導學生反復地有感情地朗讀,使他們置身于其中,充分感受潮來之時“浩浩蕩蕩”、“人群鼎沸”、“山崩地裂”的壯觀場面。
三、挖掘內蘊深化美
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把課文那無趣的語言文字變成圖畫,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面,獲得了自然美的享受和藝術美的滿足。但有時,這還只是感受了事物的外在形式美,而未能深入地感受事物的內在屬性美。如老舍先生在《貓》中這樣寫到“或是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痹诮虒W時,我首先引導學生思考討論:1.“幾朵小梅花”指什么?2.此時此刻假如是你,你會怎樣?3.貓在潔白的稿紙上踩上了小腳印,作者非但不生氣,還說它踩印的是“幾朵小梅花”,這說明了什么?然后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樣,學生不僅弄清了“小梅花”就是貓的小腳印,而且更加深切地體會到老舍先生對貓的喜愛之情。
四、想象擴寫創(chuàng)造美
讓學生在感受美、體驗美、深化美的基礎上,能夠通過自己積極主動的情感活動,再來體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此時,通過學習,課文之中所表現(xiàn)的景物、形象、意境、情感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的心,引起了無數(shù)的回憶和聯(lián)想,學生同審美對象產(chǎn)生了強烈的情感上的交流,有一種急欲用自己的筆來再現(xiàn)美的愿望。于是,讓他們進行想象擴寫,來滿足他們的這種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學《長城》一文時,我讓學生想象長城蜿蜒盤旋,橫貫萬里的雄偉壯觀景象;想象一位年輕美麗的孟姜女哭塌萬里長城的民間傳說;想想修筑萬里長城的千百萬工匠繁重的勞動;想象狼煙四起,氣勢磅礴的古代戰(zhàn)爭情景等等,學生通過想象,再造長城的意象整體,重現(xiàn)凝聚在這一典型的“人化的自然”當中的人的本質力量,理解“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的真正含義。又如教學《窮人》一課后,我讓學生續(xù)寫結尾,這既是課文內容的延伸,又使?jié)O夫和桑娜勤勞善良的品質得以再次體現(xiàn)。再如教學《火燒云》后,可讓學生根據(jù)平時的觀察發(fā)揮想象,仿寫課文,這樣,不僅發(fā)展了學生表達美、創(chuàng)造美的才能,而且也使他們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總之,美,無處不在;美,是教育的磁石。美是一個抽象而神秘的東西,只有我們教師用心耕耘,用心體驗,創(chuàng)設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隨時注意周圍的事物,挖掘語文本身的內涵,發(fā)現(xiàn)文學的美,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語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陽光,變成雨露,深深地滲透到學生心里,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感悟美、體驗美、深化美,甚至創(chuàng)造美,撥動學生的心弦,調動學生的情感,美育學生愉悅的心情。用美的形象感染他們,用美的意境陶冶他們,將美的東西傳播給學生,讓他們在美中成長,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健全人格,使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作者單位:貴州省仁懷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