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芳婧
【中圖分類號】R44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10--02
在現代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下,醫(yī)療技術得到了前所謂有的發(fā)展,在諸多疾病檢查上,基于血液學的檢測技術也得了很好地發(fā)展,從而使得對血液標本檢測越發(fā)精準,相關疾病的診斷也越發(fā)精確和及時,為病患的有效治療提供了準確的方向和較為充足的時間。同時,為了保證血液標本的質量,避免不合格樣本的出現,盡可能提高檢測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就需要對血液標本的采集進行規(guī)范,而如何做才能有效管理和規(guī)范檢驗血液標本采集工作,避免出現不合格血液標本呢?
一、不合格血液標本的影響
在目前血液科中不合格標本的判定主要是標本量不夠、標本出現凝固、標本出現溶血等情況,這些不合格標本會嚴重影響檢測結果,不利于對患者后續(xù)的診斷和治療。
(一)血液標本量的比例方面,血沉、凝血各項等檢測所用試管中本身含有抗凝劑,在血液抽取上,要求血液量必須符合一定比例,過多的血液量會導致抗凝劑作用不明顯,而過少的血液量會導致血液被過分稀釋,兩種情況都會對檢測結果造成極大影響,因此,需要醫(yī)護人員做好適量標本抽取。
(二)從標本出現凝固上看,雖然都是血液檢測,但是不同的檢測項要求的標本性質不同,有的項目檢測是用血漿,有的是用全血,比如血常規(guī),血沉,凝血等是用全血,如果處理不及時,很容易出現凝固現象,對檢測結果造成直接影響。因此醫(yī)護人員需要對標本進行及時抗凝處理,避免標本凝固。
(三)從標本出現溶血上看,溶血現象的出現是由于標本中的紅細胞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裂,紅細胞質內釋放的物質、紅細胞碎片以及血小板被破壞等,會對檢測結果造成影響。例如血常規(guī),如果受檢的血液標本出現溶血現象,檢測結果中受其影響最大的是血小板,標本溶血致血小板破壞,從而引起血小板假性降低,如果紅細胞碎片過多,也可能引起血小板假性升高,紅細胞計數及白細胞分類也將受到一定影響;另外在血清或血漿檢測上,若標本出現溶血現象,紅細胞因為破裂而釋放的酶類和鉀離子等會影響相關檢測結果,溶血是引起臨床生化中最常見的一種干擾和影響因素,溶血后顯著增高的項目有ALT、AST、LDH、K+、TBIL、TP、ALB.等,溶血后顯著降低的項目GLU、CR等,因此,需要醫(yī)護人員認真評判標本質量,避免溶血現象的出現。
二、不合格血液標本產生原因及其規(guī)避方法
在臨床研究上發(fā)現,多數不合格血液標本的出現多在采集時出現問題。在采集中,由于采集上出現醫(yī)護人員抽血不順等多種問題,導致采集不順利,從而導致血液量采集不夠、標本出現溶血等現象,使得標本不合格,因此,為了有效避免相關不合格情況的出現,需要在采集上做好防控,盡可能保證采集的順利進行。
(一)醫(yī)護人員可能在抽血方式上出現問題。在抽血上,醫(yī)護人員普遍主要通過手指采血和靜脈采血兩種方式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手指采血的人為因素影響太多,同時和人的末梢循環(huán)狀況有關。有些人末梢循環(huán)不豐富,血樣就很難采集。另外,手指采血時,需要擠壓,易把組織液擠進去而稀釋血樣。手指采血還會激活凝血系統(tǒng),促進血小板聚集,導致血小板檢測值偏低。兩種方式各有優(yōu)缺點,醫(yī)護人員還需要依據具體情況選擇正確方式,避免過于程序化和死板,以致不合格血液標本的出現。
(二)醫(yī)護人員可能在靜脈選取上出現問題。靜脈穿刺是實現抽血的重要步驟。護理人員在靜脈抽血上也有一套固有的方法,要求從遠心端逐步向近心端靠近。在血液采集中,穿刺成功重要但是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夠順利抽取出足量血液才是最重要的。由于遠心端靜脈細小,血管被血量容納量小,因此在抽取中極易出現血液短時間供應不夠的情況,延長抽取時間。同時由于針頭位前,極容易在醫(yī)護人員或被檢測人不經意的移動或觸碰中導致脫落。因此,為了有效避免靜脈選取上的問題,醫(yī)護人員需要謹慎選取血管,盡量選取較大的靜脈血管,保證供血充足,同時告知被檢測人盡量保持姿勢,配合醫(yī)護人員完成采血工作。
(三)醫(yī)護人員可能在容器注入上出現問題。醫(yī)護人員將針頭刺入血管時,被檢測人體內已經開始運作止血和凝血機制,因此,為了保證標本質量,在完成抽血后需要及時將標本注入相應的容器內。研究顯示,正常人血液體外的凝固只需要幾分鐘,因此,醫(yī)護人員為了保證標本質量,需要及時處理,先注入抗凝試管,再注入普通試管。
(四)醫(yī)護人員可能在血液注入試管上出現問題。在抽血上,面對不同的血液要求有不同標注的試管,且相關試管都有明確的血量要求,但是由于醫(yī)護人員疏忽,可能造成錯拿和混記,同時由于試管經過真空或低壓處理,一般情況下,連同血管的針頭在刺入試管塞后血液就會受壓自動流入試管中,而此時醫(yī)護人員干預注射器,很可能破壞紅細胞。因此,醫(yī)護人員在操作時應該注意檢查試管信息,同時在抽血進行中不應有多余干預。另外,當血液完成進行抗凝試管后,醫(yī)護人員應該立即上下顛倒輕柔混勻試管6至8次,加強抗凝劑和血液之間的充分接觸,保證血液標本的質量要求。
(五)醫(yī)護人員自身的專業(yè)水準可能導致血液標本質量出現問題。醫(yī)護人員往往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檢測者,而由于個人體質、疾病等差異性,使得醫(yī)護人員并不能第一時間完全找準有效穿刺點,導致醫(yī)患關系緊張,而這就需要醫(yī)護人員在做好常規(guī)學習的同時做好非常規(guī)情況的備案和學習,不斷提升自我的專業(yè)水準和心理狀態(tài),并盡可能安撫非常規(guī)檢測者情緒,提升雙方配合度,以更好效果完成抽血。有研究顯示,靜脈穿刺失敗情況很少,但是不可避免,只有醫(yī)護人員做好對失敗情況的總結和交流,盡可能減輕抽血雙方的焦躁和不安。因此,在提升醫(yī)護人員專業(yè)水準上,首先需要相關人員做好知識儲備和技能準備,保證自身基本功不出錯,其次提升自我心理素質,特別是面對靜脈血管難尋、情緒激動或配合度不高的檢測者時,醫(yī)護人員更應該以較穩(wěn)定的心態(tài)面對,不可自亂陣腳,從而導致情緒化事件的發(fā)生。例如在面對肥胖者時,在尋找血管上,醫(yī)護人員需要通過手指按摩接觸來感應血管,確定穿刺位置,從而實現順利抽血,保證標本質量。
總之,檢驗血液標本,采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個過程,不合格的血液標本無法實現真實檢驗,因此,醫(yī)護人員在采血時需要認真仔細,盡可能杜絕不合格操作,提升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