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越檀
地震孤兒黨育新(左)、黨育苗(中)、黨育紅(右)和育紅學校校長董玉國在一起。
今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4周年。1976年7月28日凌晨3點42分,河北唐山發(fā)生里氏7.8級地震,造成24萬多人死亡、16萬多人重傷,是20世紀世界地震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大地震。
地震發(fā)生后,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唐山人民震后自救,共度艱危,泰山壓頂不彎腰;全國人民傾盡全力,八方支援,風雨同舟助重生。讓震后的唐山,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重新煥發(fā)出勃勃的生機。唐山抗震救災,孕生出了偉大的抗震精神,告訴世人:再大的苦難,只要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就能夠戰(zhàn)勝任何艱難困苦,就能夠迎受任何飆風驟雨,就能夠抵御任何風險挑戰(zhàn)。
抗震精神包含拯孤濟難的大愛精神。在44年前的唐山地震中,共有4202名兒童不幸失去父母,成為孤兒。為了讓這些不幸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河北省石家莊育紅學校、邢臺育紅院伸出援助之手,接收安置唐山地震孤兒,其中,石家莊育紅學校安置孤兒514名、邢臺育紅院安置孤兒247名。這些孤兒,在這兩所學校里,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擺脫了失去雙親的悲傷,重新勇敢地面對人生,健康茁壯地成長。
石家莊育紅學校愛心照顧地震孤兒
地震孤兒在轉運列車上
黨育新就是這樣一位被無微不至眷顧和關愛的孤兒。她后來回憶了這段溫暖的人生經歷——
1976年那個龍年,黨育新剛來到這個世界上6個月,就趕上了唐山大地震。她的父母不幸在地震中喪失了生命。幼小的黨育新,被解放軍叔叔從廢墟中救出,并被轉送到石家莊育紅學校養(yǎng)育。作為4202名唐山地震孤兒中的一個,黨育新雖然痛失了親生父母,但她一直享受著父愛、母愛和家庭的溫暖。她后來聽石家莊育紅學校的老師們說,當老師們第一眼看到黨育新、黨育紅和黨育苗這三個剛滿6個月的孩子時,含著眼淚把失去父母的嬰兒緊緊摟在懷里。老師們暗暗發(fā)誓,要讓這三個不幸的嬰孩,充分得到“異姓父母”的愛!特別是正休產假的劉俊勤、劉曙光兩位老師,她們竟不顧自己的孩子吃飽不吃飽,也要把足夠的奶水留給黨育新她們三個沒媽的孩子。由于無法知道這三個失去雙親的嬰兒的姓名,老師們特地為她們三個孩子賜姓共產黨的“黨”,并分別給她們取名字為“育新”“育紅”“育苗”,希望她們長大后不忘黨恩,不忘記黨對他們的精心養(yǎng)育。以后的日子里,黨育新三個初生的孤兒,在學校和老師們營造的愛意綿綿的家的氛圍里,得以健康快樂地成長。
1984年,唐山經過8年恢復建設已初具規(guī)模,已經8歲的黨育新、黨育紅、黨育苗,被唐山市政府接回了唐山。在家鄉(xiāng),她們繼續(xù)得到唐山市政府與社會的關愛和幫助。1999年,23歲的黨育新結婚了,唐山市領導作為“娘家人”參加了她的婚禮。2000年,她的兒子出生,給黨育新的生活,帶來了新的希望和快樂。特別是2006年6月,30歲那年,黨育新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黨育新說:這些年,我懷著努力工作報黨恩的心愿,為廣大傷殘人和社會盡量多做貢獻。我的名字是育紅學校老師給起的,意思是讓我不忘黨的養(yǎng)育之恩。我怎么能忘?。∥矣尚拯h到入黨,始終享受著黨的陽光,心里充滿了對黨的愛。
人民子弟兵、石家莊育紅學校、邢臺育紅院以及唐山市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救助和養(yǎng)育因地震而失去父母的地震孤兒,付出了巨大的辛勞和努力。讓孩子們充分感受到黨和人民的無疆大愛。這種無私的救助、關愛和養(yǎng)育,為失去親人的孩子們燃起了重生的希望之光,為偉大的抗震精神,融入了大寫的“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