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建偉
深圳市寶安區(qū)福永人民醫(yī)院普通外科,廣東深圳 518103
肛瘺是指肛門直腸周圍發(fā)生膿腫潰破或切口引流的后遺病變,常因肛門流膿、瘙癢、腫痛、腫塊,或伴神經衰弱、排便困難、精神萎靡等,對患者日常生活與健康產生影響[1]。其治療以手術為主,包括將瘺管全部切除的傳統(tǒng)肛瘺切除術和改良LIFT術式等。傳統(tǒng)肛瘺切除術對高位復雜肛瘺、術中內口支管較多及不明確患者,術后常復發(fā),甚至有部分患者術后出現控便異常[2]。鑒于改良LIFT術式操作簡便、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的優(yōu)點,本文對傳統(tǒng)手術方式和改良LIFT術式在肛瘺治療中的療效進行對比觀察,現報告如下。
回顧性選擇100例在2018年1月—2019年5月于深圳市寶安區(qū)福永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的肛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納入標準:(1)符合肛瘺臨床診斷標準;(2)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3)瘺管處于穩(wěn)定期患者。排除標準:(1)意識障礙患者;(2)嚴重心律失?;颊?;(3)存在手術禁忌患者;(4)糖尿病患者;(5)惡性腫瘤患者;(6)合并其他肛周皮膚病患者[3-4]。本觀察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對照組年齡 25~75歲,平均(36.75±5.25)歲,病程1~12個月,平均(4.41±0.67)個月;肛瘺類型:馬蹄型肛瘺5例、半馬蹄型肛瘺4例、低位括約肌間肛瘺16例、低位經括約肌肛瘺17例、高位經括約肌肛瘺8例。觀察組年齡27~73歲,平均(35.41±5.67)歲,病程1~12個月,平均(4.53±0.75)個月;肛瘺類型:馬蹄型肛瘺6例、半馬蹄型肛瘺5例、低位括約肌間肛瘺15例、低位經括約肌肛瘺15例、高位經括約肌肛瘺9例。兩組一般資料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術前接受常規(guī)檢查(磁共振檢查、肛周指診、X線攝片、B超、肛門鏡檢查等)、抗生素以及消毒鋪巾、備皮、腰麻聯合麻醉等。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手術方式,即肛瘺切除術:先用探針深入瘺管至內口,若內口不明確則將2~3 mL雙氧水或亞甲藍從外口注入以探明內口位置;將瘺管用電刀全部切開,敞開瘺管;再在瘺管兩側皮膚各做切口,切除整塊瘺管;縫扎或壓迫止血,修正創(chuàng)緣皮膚,敞開創(chuàng)面,使用凡士林紗布引流,手術結束。觀察組采用改良LIFT術式:以外口為圓點,做一個1.5 cm圓形切口,切離管壁及周圍組織,剝離瘺管組織至括約肌附近;剝離瘺管下方及皮下病變組織;若瘺管較長則采用多處切口,但注意保存切口間皮橋;將瘺管組織剝離至括約間溝后面,將其切開1 cm切口,自上而下切離括約肌外緣組織,暴露瘺管;挑出完整瘺管;縫扎或壓迫止血,使用凡士林紗布引流、填塞,手術結束。
包括臨床療效、術后肛門功能、并發(fā)癥。臨床療效評測標準:3個月后,患者創(chuàng)口愈合、癥狀體征消失,為顯效;創(chuàng)口未愈合,但癥狀體征改善,為有效;創(chuàng)口有分泌物、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例數×100%。術后肛門功能采用大便失禁嚴重程度指數量表(FISI),評測患者術后1個月及2個月肛門情況,量表包含失禁種類、排便頻次等方面,總計0~61分,分值越低表示肛門功能恢復越好。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98.00%對82.00%,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n(%)]
觀察組術后1、2個月肛門功能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肛門功能(FISI)比較(±s,分)Tab.1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anal function(FISI)between two groups(±s,score)
表2 兩組術后肛門功能(FISI)比較(±s,分)Tab.1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anal function(FISI)between two groups(±s,score)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50 50術后1個月5.11±1.24 0.95±0.29 16.33<0.05術后2個月2.72±0.53 0.49±0.13 20.43<0.05
對照組術后肛門移位0例,肛門變形10例,切口感染3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6.00%;觀察組肛門移位0例,肛門變形1例,切口感染0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00%。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2.00%對26.00%,χ2=11.96,P<0.05)。
肛瘺是臨床常見疾?。?],如不及時治療極易導致肛門失禁、甚至有部分患者長期受到炎癥刺激出現惡變,并發(fā)直腸陰道瘺、肛門狹窄等,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6]。當前,肛瘺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傳統(tǒng)的手術方法是肛瘺切除術,肛瘺切除術通過切除全部瘺管及周圍瘢痕組織,可治愈大多數肛瘺患者,但仍有少數患者術后預后不理想,存在復發(fā)可能。本研究觀察組術后1、2個月肛門功能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改良LIFT術治療肛瘺明顯改善肛門功能。這是因為改良LIFT術式是一種操作簡便、創(chuàng)傷小、無繁雜設備與技術要求的一種手術方式,可通過精確定位內口,完整清除肛瘺內口與相通上皮化瘺管,降低括約肌損傷,最大限度維持肛門正常功能;通過以外口為圓點實施環(huán)形切口,可降低糞便侵入切口而引發(fā)感染風險,利于肛門功能快速恢復[7]。本文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改良LIFT術能降低術后并發(fā)癥。這是因為:改良LIFT術式遠離肛門采取環(huán)形切口,除能降低因糞便引起感染外,還減少傷口裂開、血液積攢風險;因行隧道式切除瘺管時從外口進入,切離管壁及周圍組織,剝離瘺管組織至括約肌附近,縫扎閉合瘺管內口、近端,能極大程度減少壞死管壁組織殘留,從而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此外,止血時使用凡士林紗布引流、填塞,既能保持切口干凈、干燥,又能及時清除積血積液、分泌物、壞死組織等,縮短切口愈合時間,從而降低切口感染風險[8]。結果還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改良LIFT術式能提高肛瘺患者臨床療效。這是因為,改良LIFT術式通過縫扎,凡士林紗布引流或壓迫止血,可促使切口周圍組織緊密貼合,加快切口愈合時間,括約肌及周圍組織間隙快速愈合,縮短恢復時間,提高臨床療效;同時通過更改切口位置,清理遠端殘留瘺管,最大限度維持肛門功能的正常、解剖結構完整性,利于術后快速恢復;此外,通過完整切除瘺管組織及周圍瘢痕組織、壞死組織,減少肛瘺復發(fā)風險,促進快速康復。
可見,與傳統(tǒng)手術方式比較,改良LIFT術治療肛瘺效果顯著,能改善患者術后肛門功能,降低并發(fā)癥,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