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市直機關醫(yī)院(453000)閆高波
椎動脈型頸椎?。–SA)是臨床常見疾病,推拿、針灸等常用療法可緩解臨床癥狀,但復發(fā)率較高。本研究旨在探究熱敏灸聯(lián)合刺絡放血綜合療法的治療效果,為臨床治療方案改善提供參考依據(jù)。詳情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選取我院2016年5月~2019年4月CSA患者78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n=39)、對照組(n=39)。對照組男24例,女15例;年齡33~56歲,平均(44.86±5.37)歲;病程1~7年,平均(3.96±1.21)年。研究組男26例,女13例;年齡32~58歲,平均(45.29±5.47)歲;病程1~8年,平均(4.13±1.33)年。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①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針灸,具體如下:取穴頸夾脊、完骨、風池、天柱,補法;后溪,瀉法;百會,平補平泄。穴位器具常規(guī)消毒,留針30 min,1次/d。②研究組實施熱敏灸聯(lián)合刺絡放血綜合療法,具體如下:取俯臥位,采用5年陳艾在頸夾脊、風池、大椎、肺俞等穴位尋找熱敏點,以3支陳艾行溫和灸,距皮膚約3~5cm,灸至傳感消失,1次/d;以刺血針或三棱針點刺肺俞、風池、大椎,局部拔火罐,每個穴位出血0.5~1.0ml,留罐3~5min,每次間隔2d。兩組均治療10d。
1.3 療效評估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評估治療效果,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90%;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70%~90%;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
1.4 觀察指標 ①治療效果。②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評估。③兩組治療前后頸椎功能。以椎動脈型頸椎病功能評定量表(FS-CSA)進行評估,分值越低表明頸椎功能恢復越好。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χ2檢驗,檢驗標準α=0.05。
附表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FS-CSA評分比較(,分)
附表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FS-CSA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shù) 中醫(yī)證候積分 FS-CSA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9 19.05±4.16 7.88±2.15a 16.54±3.78 11.09±2.95a對照組 39 18.74±3.96 10.53±3.26a15.92±4.02 13.76±3.37a t 0.337 4.238 0.702 3.723 P 0.737 <0.001 0.485 <0.001
2.1 治療效果 兩組比較,研究組總有效率94.87%(37/39)高于對照組76.92%(30/39),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86,P=0.023)。
2.2 中醫(yī)證候積分、FS-CSA評分 治療后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FS-CSA評分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CSA屬中醫(yī)“痹癥”“頭痛”“眩暈”范疇,其治療應活血通絡、止痛散瘀。針灸是中醫(yī)特色療法,可通絡止痛、祛風散寒,具有簡單方便、安全有效、痛苦小等優(yōu)勢,臨床應用廣泛,但對于CSA效果有限。熱敏灸是在傳統(tǒng)艾灸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可將艾草藥物作用及燃燒產生的溫熱刺激經熱敏點傳導,進一步增強艾灸溫陽散寒、活血祛瘀效果,達到溫通經脈、松弛肌肉的目的?,F(xiàn)代研究證實,熱敏灸可糾正紊亂能量信息,調節(jié)免疫平衡,提高細胞活性[1]。刺絡放血綜合療法是針刺治療重要組成部分,可擴張腦部血管并恢復血管彈性,有助于改善微循環(huán),緩解血管痙攣。連麗英等[2]研究指出,熱敏灸聯(lián)合刺絡放血綜合療法治療CSA患者可改善主觀癥狀積分,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FS-CSA評分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熱敏灸聯(lián)合刺絡放血綜合療法可降低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頸椎功能。
綜上所述,熱敏灸聯(lián)合刺絡放血綜合療法治療CSA患者,可緩解臨床癥狀,改善頸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