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統(tǒng)籌_邱勇哲(本刊記者)
1
對于任何人來說,生活在熱帶雨林中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陽光直曬和暴雨侵襲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對于熱帶地區(qū)的本土建筑,人們也經(jīng)常對其有著刻板印象,認為熱帶建筑就是坡屋頂和懸挑,但這樣的印象是極其片面的。在環(huán)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雙重危機的當下,如何使建筑適應當?shù)貧夂?,特別是對建筑周邊環(huán)境的關注與融合,具有重大意義。
這棟微縮的熱帶建筑位于印度尼西亞,建筑師希望借助該項目來探索建筑適應當下熱帶環(huán)境的可能,營造一個微縮的熱帶氣候環(huán)境。該建筑的基本形態(tài)是一個斜面的大屋頂,以起到遮風擋雨的作用,同時天窗會滿足必備的照明和通風需求。此外,屋頂提供了寬闊的植被環(huán)境,給外觀帶來更多的清新活力。建筑師還設計了“多層立面”,以減少陽光輻射,并將微風引入室內。同時,這一特制的“多層立面”還可以有效降低室溫,并引導居住者的觀景視線。此外,建筑師還保證整個建筑的色彩基調和明度與熱帶雨林的昏暗光線是一致的,從而在建筑和熱帶環(huán)境間創(chuàng)造專屬的對話關系。
傳統(tǒng)的熱帶建筑往往會采用坡度較大的屋頂,以解決熱帶氣候常見的暴雨排水問題,這種設計雖然能夠解決極端氣候的困擾,但其在儲水方面卻表現(xiàn)一般。因此,建筑師在項目中,試圖探索一種全新的設計手法,在屋檐下設計了雨水花園,以實現(xiàn)100%的雨水回收使用率。
除了斜坡屋頂外,在目前常見的熱帶建筑中,立面往往沒有特定的功能。建筑師嘗試在該項目中、在滿足美學需求的前提下,賦予建筑立面以特定的功能,譬如利用全透明的玻璃墻進行采光。
而為了減少人工照明的使用,大部分熱帶建筑的平面都不會超過12米寬,以滿足必要的室內照明。但建筑師在該項目中,嘗試采用18米深的垂直開口,但同時不對建筑的外形和空間產(chǎn)生過多的影響。
建筑師希望通過這一系列的創(chuàng)新探索,提出一套全新的熱帶建筑制造綱領,在強化本土文化的同時,豐富人們的居住體驗。
2
位于墨西哥圖盧姆,有一個由56戶住宅構成的建筑群,其設計理念是與當?shù)刈匀槐Wo區(qū)和天然形成的凹坑建立和諧的關系,建筑群在其中與自然平衡共生。人造環(huán)境中的“叢林綠肺”為周邊住宅提供了綠化景觀,也為底層交通和樓間提供了天然的遮蔽,保證住戶的私密性。
在設計采光時引入自然光,住宅內部運用當?shù)厥?、熱帶木材,還有經(jīng)過當?shù)禺a(chǎn)的樹脂拋光的水泥,呼應室外的自然景觀,營造出鄉(xiāng)野的逸趣。室外空間則由露臺和花槽相配合,吸收室內熱量調節(jié)室溫,從外觀到功能都有種協(xié)調之美。
在日間采光和夜間通風上,建筑師大量采用了木網(wǎng)格作為設計語言,木網(wǎng)格同樣是本土有機材料,縱向延展,建筑的野趣攀附著網(wǎng)格,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內部設施以“叢林綠肺”為活動的中心,創(chuàng)造出動態(tài)的空間體驗,在樹冠之上穿行,讓人一時忘了身處何處。
冥想、靜思、功能和娛樂空間一應俱全,西面頂端還有一個露臺,住戶可以在上面觀感夕陽,也可遠眺整個項目的全景。(部分圖片與文字資料來源于“ArchDaily”網(wǎng)站,http://www.archdaily.cn/cn/938042/copal-tulumzhu-zhai-jian-zhuqun-re-dai-le-tu-de-xiang-ye-yi-qu-studio-arquitectos;http://www.archdaily.cn/cn/948221/rad-plus-arzong-bu-wei-suo-re-daijian-zhu-rad-plus-ar-research-artistic-design-plus-architecture,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