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晨倩
現(xiàn)如今,當你翻開一些報刊、雜志、畫報之類的出版物,可以看到長條式的攝影作品、宣傳材料等比比皆是。這些攝影作品由于視野寬廣、氣勢宏大、有身臨其境之感,因此受到人們的歡迎。
拍攝這種視野寬廣的攝影作品,選用全景式照相機是最佳的選擇。作為照相機中一個特殊的機種,它與廣角相機不同,全景式相機涵蓋的拍攝角度范圍可達到120°-360°。
全景式相機可分為搖頭式和旋轉式兩種類型。搖頭式全景相機的拍攝角度范圍一般不超過180°;而旋轉式全景相機的拍攝角度可涵蓋360°。
由于全景式相機用途廣泛,所拍攝的窄幅或寬幅長條照片具有很好的觀賞效果和視覺沖擊力,因此,在國外早已成為拍攝街心花園、中心廣場、古代建筑和大型團體合影等最適宜的照相機。
資料顯示,全景式照相機的生產歷史悠久。最早的搖頭式全景相機是1844年制造的Megaskop相機,1896年美國制造的第一臺全景相機是AL VISTA,1899年美國柯達公司最早制造的全景相機是N0.4 KODAKPANNORAM相機。
全景式照相機從早期的大畫幅到中后期的中畫幅和35mmdJ、畫幅,生產時間長達100年以上,成為世界照相機發(fā)展史上的長壽機種之一。特別是全景式360°轉機,由于結構復雜、生產年代久遠,因此,該機型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收藏、欣賞價值。
自從1888年美國的柯達公司發(fā)明了干版和膠卷感光材料以后,全景照相機也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1900年前后是早期全景相機快速發(fā)展的時期,歐美一些發(fā)達國家的相機公司都有各種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全景相機生產。
圖1為1890年法國巴黎J·Damolzeau制造的一款轉輪式可變焦距360°全景照相機。該機以彈簧發(fā)條為動力,可使相機底部的小齒輪與相機底座邊緣的圓形大齒條相互咬合,做360°的旋轉運動。與此同時,相機內的膠卷也同時卷片,通過機身內的一條窄縫掃描底片,完成底片的曝光。該機可以拍10英寸的長幅畫面。
該機用桃花心木制作,相機的焦距用齒輪和齒條來調節(jié)皮腔的長度。相機安裝有達爾洛特(Darlot)風光鏡頭,也可以更換不同焦距的鏡頭。
圖2為美國柯達公司在1 901年制造的大畫幅搖頭式全景照相機。木制機身,外貼棕色飾皮,使用柯達1 22型膠卷。通過彈簧可使鏡頭由一端擺動到另一端,完成對底片的掃描曝光。光縫設置在鏡頭的后面,分快、慢兩檔快門。機身后背為一個很大的圓弧形狀,安裝有二片二組120mm F11鏡頭,拍攝角度為142°。
以上介紹的兩款全景相機是早期有代表性的典型機型。進入中畫幅和35mm小畫幅時代,全景相機也同時小型化,但是它們的原理和基本模式卻沒有大的變化,搖頭式全景相機和360°全景相機同樣成為兩個主流機種。這其中,日本的Panon相機公司在1 959年首次推出的威德勒克斯(Widelux)是著名的搖頭式全景相機之一。該機有使用120膠卷的機型,也有使用35mm膠卷的機型,兩種機型的結構大同小異。
圖3為日本威德勒克斯35mm搖頭式全景相機。該機使用135膠卷,可拍24×59mm畫面的全景照片,視角為140°。相機安裝有LUX鏡頭,最小光圈F11。鏡頭旋轉的速度有1/15s、1門25s和1/250s三檔,機頂設有快門速度調節(jié)盤和取景器。
35m m全景式相機除了搖頭相機外,同樣也有360。全景旋轉式相機。圖4為美國紐約的格羅巴斯公司制造的一款外觀造型新穎的Glob Uscope 360°全景相機,圖中右為該機的外觀,左為相機的內部結構。
該機使用135膠卷,可拍24×160mm的全景照片。相機的外觀很像科幻片中的道具,是用不銹鋼制成的橢圓形狀,相機底部與一個較粗的手柄相連接,快門的控制在手柄上。該機的光圈呈V形,光圈開合的控制在相機的底部,光圈的范圍F3.5~F22,另設一檔關閉的標識。
該機在使用時需先將手柄旋轉到底,上緊發(fā)條。取下相機的罩蓋,上膠卷前先決定好使用的快門速度和關閉光圈。把35mm膠卷裝入機身的一端,抽出片頭,繞過鏡頭后面的窄縫,插入另一端的卷軸上。此時,可以蓋上頂蓋進行拍攝。
拍照時,需把相機放在三腳架上,按下快門按鈕后,相機開始做360°的圓周運動。該機可以做360°的全景拍攝,也可以隨時停止拍攝。上緊發(fā)條后,相機可以連續(xù)旋轉兩周拍攝同一個畫面,一個135膠卷可拍4張全景照片。這款美國格羅布(Glob)360°全景相機約在1981年開始推向市場。
由以上所述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全景式照相機用途廣泛、生產歷史悠久。全景相機主要有兩種基本的類型,一種是拍攝視角不超過1 80°的搖頭式全景相機,也包括612、617等廣角型相機;另一種是可旋轉360。的全景相機。由于360°全景相機在相機旋轉的同時也進行卷片,因此在結構上要比搖頭式全景相機復雜得多,這也是該機型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的原因所在。
本文主要介紹一款美國早期生產的柯達N0.5CIR KUT 360°大畫幅全景式照相機的結構特點(圖5),僅供參考。該機型最早的版本為1904年美國人威廉強斯頓開發(fā)設計的,由PANORAMlC公司制造,后來變?yōu)榭逻_的品牌。
這臺美國柯達N0.5 CIRKUT 360°全景相機是筆者與朋友交換得來。該機型最早是在1907年由柯達公司推出,使用6英寸膠卷,可拍大畫幅長條式的畫面。該機為套機,一個大皮箱內可裝相機1臺,專用三腳架和三腳架托盤及有關的附件。三腳架做工精致,用優(yōu)質木材制作,使用多年沒有任何變形。
柯達N0.5沙克梯(ClRKUT)360°全景相機的體積較大,份量較重,折疊后的外形尺寸為305mm(長)×200mm(高)×100mm(厚)。機身用木制材料制作,外貼黑色飾皮,機頂設有手提帶(圖6)。該機以發(fā)條為動力,可做360°的圓周運動進行全景拍攝。
相機機頂的左邊設有倒片小搖把和一個T形水平儀(圖7)。這個水平儀的設置很重要,可使相機的橫向、豎向都保持呈水平狀態(tài),保證拍攝畫面的完整。機頂的中間為手提帶,右端設有三個直徑不同的塔輪(圖8),用來控制和調節(jié)機身內卷片圓筒的卷片、倒片和計數。機頂的后部有機身后蓋的開、合鎖定機構。
按下機頂前部的前蓋板開啟鈕,前蓋板被彈開,把前蓋板扳成與機身呈90°時,前蓋板可被機身兩側的金屬支撐桿鎖定。
圖9為鏡頭板框架下面的金屬標牌。其標識為N0.5CIRKUT MADE BY FOLMER-SCHWING DIVSIONEASTMAN KODAK CO ROCHESTER N,Y表明該機是由美國紐約羅切斯特市的福爾摩施沃茵伊斯曼柯達公司制造。
相機的前蓋板上設有寬度為80mm、長度為160mm的金屬軌道(圖10)。軌道右側的前部設有調焦鈕,軌道的中間設有3個距離標尺。前蓋板左側的距離標尺上標有FOCUS 6”GEAR 74、76、79標識。前蓋板右側的2個距離標尺上分別標有FOCUS 11"和14";GEAR分別為48、50、51和35、37、38標識。
FOCUS表示鏡頭的焦距,GEAR表示齒輪。該機共有3組不同直徑的銅制齒輪,每組都有3個不同齒數的齒輪。因此,該機共有3組9個齒數不同的齒輪。距離標尺上的3組數字,代表每組齒輪的3個齒數。
打開機身左側上部的蓋板,可以看到,在機身內裝有大、中、小3組不同直徑、不同齒數的9個齒輪和上弦手柄(圖11),每個齒輪都刻有與距離標尺上相一致的編號。
該機安裝有早期的組合式鏡頭,除了標頭可以成像外,單獨的前鏡組和單獨的后鏡組都可以成像。因此,該機的鏡頭可以實現(xiàn)三種不同的焦距:①標頭的焦距(FOCUS)為6"(英寸)152mm;②后鏡組的焦距(FOCUS)為11"(英寸)280mm;⑧前鏡組倒裝時的焦距(FOCUS)為14"(英寸)360mm。前后鏡組的外圈都壓印有明確的標識,表明該機的鏡頭可以拍攝三種不同畫幅尺寸的照片,這三種焦距與距離標尺上的標識是一致的。
該機的鏡頭由美國紐約的C U N D L A C H-MANRATTAH光學公司制造,鏡頭外圈的標識為RAPID-RECTlCRPHIC 14 iN 4×5 N0.84710.PAT 1 890表明該機的鏡頭為組合式的快直鏡頭,4片2組結構,1890年獲專利(圖12)。
該機的鏡頭可以更換,鏡頭板的尺寸為69mm×69mm。打開鏡頭板的鎖定,鏡頭可方便的卸下。
將鏡頭分解后(圖13),左為鏡頭的后鏡組,鏡組外圈壓印有11iN(英寸)標識;中為鏡頭的光圈;右為鏡頭的前鏡組,鏡組外圈壓印有14iN(英寸)標識,表示前鏡組在倒裝時(前鏡組裝在后鏡組的位置)的焦距為14英寸。
這支早期的組合式鏡頭與眾不同的是,光圈范圍有三個刻度,可分別進行調節(jié)。三組光圈范圍刻度,在鏡頭面板上有呈等腰△分布的標識,由鏡頭邊緣上的三個小缺口作指示進行調節(jié)(圖14)。三組光圈的范圍為:
①標頭6"(英寸)152mm的光圈范圍F8-F46,共分7檔;
②后鏡組11"(英寸)280mm的光圈范圍F12~F46,共分6檔;
③前鏡組倒裝14"(英寸)360mm的光圈范圍F16-F46,共分5檔。
從該機的三個距離標尺上可以看到,在使用標頭6"拍照時,應該使用分別壓印有74、76、79編號的三個大齒輪,在使用后鏡組1 1"拍照時,應該使用三個中齒輪進行拍攝,三個中齒輪上壓印有48、50、51編號。如果使用前鏡組倒裝14"進行拍攝,應該使用三個小齒輪,三個小齒輪分別壓印有35、37、38編號。大、中、小三組齒輪的編號與三個距離標尺上的數字相一致。
根據以上所述的情況,可以簡要的歸納為:
①使用標頭6“(152mm)拍攝時,應該使用大齒輪74齒、76齒、79齒其中的一個齒輪;
②使用單獨的后鏡組1 1"(280mm)拍攝時,應該使用中齒輪48齒、50齒、51齒其中的一個;
⑧使用前鏡組倒裝14"(360mm)拍攝時,應該使用小齒輪35齒、37齒、38齒其中的一個。
例如,拍攝團體照片時,支好三腳架,可以相機為中心,以被攝目標為半徑,圍成一個圓形。如果使用標頭6"拍攝,可把鏡頭沿軌道拉至前蓋板左側的距離標尺∞的位置。打開機身后蓋板,用機身后背的毛玻璃屏進行取景和對焦。旋轉調焦鈕,使被攝目標達到最清晰的狀態(tài)。此時,可以看到距離指針指向距離標尺上的數字,如果指向數字76時,表明拍攝時應使用編號為76齒的大齒輪進行拍攝。如果指針指向兩個數字之間時,應選用數字大的齒輪時行拍攝。如果在取景毛玻璃屏上看到的被攝目標過小,此時不必移動相機的位置和被攝目標重新排列。原地不動,可以取下前鏡組,使用后鏡組11"(280mm)或前鏡組倒裝14"(360mm),此時影像被放大,重新進行取景對焦。把鏡頭拉至前蓋板右側相應的距離標尺位置,調焦后,可以更換為中齒輪或小齒輪進行拍攝。
相機三腳架上的圓形金屬托盤的直徑為1 77mm,厚度為30mm,分上、下兩層(圖15、圖16)。上層圓盤直徑為170mm,與相機的底部連接可以做360°的旋轉;托盤的下層與三腳架連接。上層托盤的邊緣有圓形的齒軌,可以和相機底部安裝的齒輪相咬合。在圓形齒軌的下面,有三種焦距,每旋轉10°角的刻度,用來標示和紀錄拍攝時相機應該旋轉的角度。
從圖15可以看到,這個三腳架上的圓形托盤中間有一個長方形的開口,開口內有滑動的木塊,木塊中間有固定相機的螺絲孔和螺絲。相機固定后,可以在長方形的開口內移動,使相機底部的齒輪和托盤邊緣上的齒條相咬合,拍攝時不可咬合過緊和過松,要有適當的活動量,使相機旋轉時的阻力達到最小的狀態(tài)。圖1 7為托盤下層的局部,托盤邊緣的齒條和托盤圓周的角度刻度,紅線為0-360°起點。
打開機身后蓋板的鎖定,可看到該機后部的結構(圖1 8)。自左至右分別為膠卷倉、曝光的光縫、毛玻璃取景對焦屏、卷片圓筒。
該機使用柯達1 04型膠卷,膠卷軸的長度為128.63mm(圖19)。
相機最大的光縫寬度為7mm,可以調節(jié)。取景、對焦的毛玻璃屏為長條形狀,尺寸為38mm×1 30mm。快門光縫和毛玻璃連成一體,可以同時左右移動。取景后,可使毛玻璃屏向右移動(有定位),使光縫移至毛玻璃屏的位置,對底片進行曝光。
該機的卷片圓筒很大,直徑為70mm、高度為125mm。圓筒上有膠卷引紙片頭的彈簧壓條,卷筒底部有彈簧發(fā)條。相機的頂部有控制卷筒的三個塔輪。
圖20為在該機左側前部下角設置的快門速度調節(jié)的小扳手,它的后面為快門啟動圓鈕。該機快門速度的確定是以光縫開啟的大小和相機旋轉的速度,經過精確的計算得出的。
該機的快門速度范圍:1/2s、1/4s、1/6s、1/8s、1/9s、1/Os、1門2s,由一個小扳手進行調節(jié)。旋轉快門開啟鈕,相機可做圓周運動,對底進行曝光。此時,卷筒也同時卷片。
由以上所述的情況可以看到,由于該機的結構比較復雜,在使用該機拍攝時,需要有一定經驗的攝影師按一定的程序來操作。因此,該機的使用方法可以簡要的歸納如下:
①例如拍攝大型的團體照片。先選好場地支起三腳架安裝好相機,把被攝目標以相機為中心,以相機到被攝目標的距離為半徑,圍成一個圓形。相機調整為水平狀態(tài)。
調整相機,使相機內的光縫對準三腳架托盤上層邊緣的黑色刻線標記后,適度擰緊相機與活動托盤的螺絲,活動托盤可帶動相機作360°的圓周運動。
②取景和對焦。打開前蓋板,把鏡頭拉至6“距離標尺的∞位置,用機身后背的毛玻璃屏取景和對焦。先從被攝目標的左端開始取景、對焦,記下相機在三腳架托盤下層的角度刻線。把相機轉向被攝目標的最右端,并記下相機旋轉角度的刻線,這樣就可以確定相機拍攝時應該旋轉的起點和終點。
⑧取景對焦后,可確定應該使用三個大齒輪74齒、76齒、79齒其中的一個,確定應該使用的光圈和快門速度。
從機身左側取出使用的大齒輪,擰在相機的底部,與三腳架托盤上層邊緣的齒條相咬合。不可咬合的過緊和過松,以相機能旋轉平穩(wěn)、阻力最小為宜。過緊會使相機旋轉時發(fā)生抖動,底片出現(xiàn)條紋狀。
④把膠卷裝入膠卷倉,把光縫移至毛玻璃屏的位置,把膠卷引紙片頭拉至卷片圓筒,用彈簧壓條加以固定后,可關閉后蓋并鎖緊。
⑤調整機頂塔輪的第二層圓盤,使膠卷引紙卷入卷筒,直到膠卷到達光縫處為止。此時,可擰緊塔輪的第一層圓盤,使卷筒固定。
⑥用機身左側的手柄上緊卷筒底部的發(fā)條,圖21為機身底部和托盤邊緣齒條相咬合的大齒輪和上弦手柄。
⑦按照預先設定好的相機應該旋轉的角度,啟動快門開啟鈕。光縫同時打開,相機開始轉動,卷片圓筒開始卷片。當相機旋轉到預定的角度后(可觀察三腳架托盤上的角度刻線),關閉快門鈕,相機停止工作??蓽蕚湎乱唤M合影的拍攝。
⑧為了分割出一個膠卷內所拍攝的幾組不同的畫面,該機采取在畫面與畫面之間穿孔的方法來區(qū)分。膠卷沖洗后,可在穿孔的位置分割。
該機在機身后蓋板中心光縫的位置埋有金屬圖釘,每拍完一組可按一下圖釘,給機內的膠卷穿孔作為標記。這個圖釘由于埋在飾皮的下面,十分隱蔽,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
⑨相機機頂塔輪的第三層圓盤的數據可用來查看和記錄膠卷已使用了多少,還剩下多少。在第三層轉輪的周圍有一圈數字用指針指示;此外,還有一個小圓孔,孔內有數字顯示。通過圓孔內的數字和指針指示的數字,可以準確的算出膠卷的使用情況。
⑩膠卷拍完后,可以松開塔輪第一層的輪盤,放松發(fā)條和緊固的卷筒。此時,可進行倒片,取出膠卷,進行沖洗。
由以上所介紹的情況可以看到,這臺柯達No 5沙克梯360°全景相機的結構比較復雜,設計精密。因此,在使用該機時,不但需要對相機的結構、功能等有充分的了解,而且在操作上,也需要按一定的程序來掌控,才能獲得理想的拍攝效果。
由于該機在多年前與朋友交換時,沒有相機的說明書。因此,對該機的結構、功能和使用操作方法并不完全的了解,只好先擱置起來。直到后來從朋友處找到了一本柯達N0.10沙克梯全景相機的中文說明書后,又重新對照這臺柯達N0.5沙克梯全景相機的實物,才基本弄清了有關柯達沙克梯360°全景相機的結構、功能和使用操作方法等有關的細節(jié)。
從這本說明書可以看到,柯達N0.5沙克梯全景相機和柯達N0.10沙克梯全景相機的結構原理完全一樣,使用操作方法也大同小異,只是生產的時間和使用的膠卷規(guī)格不同而已??逻_N0.5相機使用6英寸的膠卷;柯達N0.10相機使用10英寸膠卷。
圖22為柯達N0.10沙克梯全景相機使用說明書的封面,柯達第十號沙克梯鏡箱說明書,柯達N0.10 CIRKUT CAMERA美商柯達公司上海圓明園路24號。
在多年前的一次相機交易會上,有一位相機藏友帶來一臺柯達N0.10沙克梯全景相機打算轉讓,這臺相機與說明書所說的柯達N0.10全景相機完全一樣。因此,筆者也有幸看到了相機實物。這臺相機包括各種附件齊全,并附有幾張用該機拍攝的10英寸合影的長幅照片。相機放在專用的木制三腳架上,并當場作了演示,相機的功能正常,仍可以用來拍片,相機的品相較好。
遺憾的是,由于這位藏友開出的價格過高,在短短兩天時間的交易會上最終沒有成交。不過,待到天時、地利、人和時,這臺已很少見到的博物館級的相機藏品,終會找到它的歸宿。
這本簡明扼要的柯達N0.10沙克梯全景相機的說明書,對于我們了解柯達N0.5和柯達N0.10這兩臺全景相機的結構、功能和使用操作方法給了很大的幫助。因此,結合筆者看到的相機實物,有必要對這本說明書做一簡介,對上述的柯達N0.5和柯達N0.10這兩臺相機的結構原理和它的歷史等做進一步的了解。
柯達N0.10 CIRCUT 360°全景相機使用10英寸膠卷(圖23),因此,體積較大。該機的3組不同齒數的9個齒輪和上弦手柄有單獨的附件盒存放,不在相機的機身上。
該機同樣安裝有組合式鏡頭。標頭的焦距為10 5英寸;后鏡組的焦距為18英寸;前鏡組倒裝時的焦距為24英寸。
柯達No,10 ClRCUT 360°全景相機的前蓋板上有H.S.R.三個距離標尺,分別為標頭、后鏡組和前鏡組倒裝時使用的距離標尺(圖24)。
該機的毛玻璃取景、對焦屏分為兩半,可以折疊。打開后有鎖定,可進行取景和對焦(圖25)。
圖26為該機鏡頭的三組光圈;三腳架托盤上層的邊緣的齒條;三組鏡頭旋轉時的角度刻度;距離標尺的刻度。
與柯達No.5相機不同,該機的光圈刻度全部移至鏡頭的底部,不是呈等腰△的分布。
說明書還特別說明:“如鏡箱位置過遠,至攝出之人物太小時,即可用單鏡頭攝之。蓋單鏡頭亦常能得極佳之照片也”。提示我們使用單鏡組拍攝時,同樣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說明書還簡要地歸納了使用該機拍攝時的操作程序:
1使鏡箱平穩(wěn);2拉出磨砂玻璃;3對光;4左半玻璃折回原位;5.裝上軟片箱;6.開足發(fā)條;7.選裝齒輪;8.調準速度針;9調準光圈;10舉行曝光;11.停止發(fā)動機;12穿孔于軟片;13.注意用去軟片若干,尚存若干;14卷回軟片或另行攝影。
說明書最后還給出了采購軟片需知的提示,采購軟片必須聲明尺寸。下列軟片尺寸,在滬備齊。
六寸×五尺每卷詳四元五角
八寸×五尺每卷詳五元五角
八寸x十尺每卷詳十一元七角五分
十寸×四尺每卷詳五元九角
十寸×六尺每卷詳九元
十寸×十尺每卷詳十四元九角
從以上膠卷供應的情況可以看到,柯達公司生產的沙克梯360。全景相機,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規(guī)格,即6英寸、8英寸和10英寸??逻_N0.5相機為6英寸,柯達N0.10為10英寸。從相機的實物可以看到,這三款機型的結構原理、功能和操作方法等應該是大同小異。資料表明,柯達N0.5沙克梯全景相機是最早的機型,該機從1907年開始生產,一直到1949年停止生產,曾歷時40余年。從相機光圈的分布情況可以看到,柯達N0.10相機為柯達N0.5相機的后繼機型,生產時間較晚一些,同樣也有幾十年的生產歷史。
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是我國攝影普及的高潮時期之一。一些著名的外國相機公司代理商紛紛進入我國市場,在許多城市設點銷售照相機和相關的攝影器材、攝影產品以及開設照相館,這對我國早期的攝影普及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美國的柯達公司早在上世紀的二十年代初就已經在上海設立了柯達分公司銷售攝影器材和感光材料,是最早進入我國的相機公司。隨后,又有英國的伊爾福、德國的阿克發(fā)、日本的千代洋行等也開始在我國設點銷售感光材料,形成多家競爭的局面。但是,柯達公司的產品在我國市場上,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影響也最大。
從這本柯達N0.10全景相機的說明書也可以看到,早在上世紀的二十年代初,柯達公司就在上海的圓明園路24號設立了柯達分公司。
1923年1 1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印刷出版了一本精裝的《柯達克攝影術》一書,圖文并茂,內容十分豐富,在當時很受歡迎,到1929年曾6次再版印刷出版。其后又出版有《柯達雜志》,每月一期,內容詳實、通俗易懂,老少咸宜,成為攝影愛好者的良師益友,很受歡迎。
圖27為1933年7月出版的《柯達雜志》第4卷第7期的封面和封底。全年12期,每本大洋1角,全年8角。從1936年出版的《柯達雜志》上可以看到,柯達上海分公司由圓明園路24號又遷址到上海圓明園路的1 85號新址。
從這十幾本《柯達雜志》的封面、封底內頁的廣告來看,當時在上海銷售的相機,主要有布朗尼簡易相機和各種折疊式相機等,價格適中。由于柯達上海分公司的設立和柯達公司有力的宣傳,在當時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的攝影器材和感光材料的集散地,帶動了廣大周邊地區(qū)的攝影發(fā)燒友和照相館定期來上海采購有關的攝影器材、感光材料和相關的攝影物品。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到,早在上世紀的二十年代,柯達公司從生產的物美價廉的布朗尼相機到高端的柯達沙克梯360。全景相機,已全面的進入了我國的相機市場??逻_沙克梯全景相機已成為照相館和職業(yè)攝影師必備和使用的主要機種之一。
從這臺柯達N0.5沙克梯360°全景相機的實物和這本柯達N0.10全景相機的使用說明書,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其一是,對早期的大畫幅相機安裝的組合式鏡頭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深入的了解。
這臺柯達N0.5全景相機安裝的鏡頭比較少見,也比較典型。鏡頭有三組光圈的刻度,呈三角形的分布,有三個缺口分別指示刻度值,可以分別調節(jié)。表明相機的鏡頭可實現(xiàn)三種不同的焦距,即標頭可以成像;單獨的前鏡組和單獨的后鏡組都可以成像。說明書也明確的指出,“單鏡組鏡頭同樣能拍出令人滿意的照片”。這種能實現(xiàn)多種焦距的組合式鏡頭,在早期的許多大畫幅相機上能經常見到。從筆者曾試拍的一些組合式鏡頭4×5樣片的效果來看,也證實了說明書上的說法。單鏡組不但可延長鏡頭的焦距,擴大鏡頭的拍攝功能,而且其成像質量同樣也能令人滿意。
其二是,從這臺柯達N0.5沙克梯360°全景相機、柯達No,10相機的使用說明書和《柯達雜志》這些實物,可以看到,我國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由于柯達公司和一些外國公司的進入,對我國的照相館業(yè)、新聞業(yè)、文化宣傳娛樂業(yè)等曾起到過良好的推動作用,也成為攝影普及的高峰時期之一。
時過境遷,已經歷經近百年的美國柯達公司在上海分公司的兩處舊址,上海圓明園路24號和185號還是否安在?值得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