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寧
某電商平臺近日發(fā)布了一則違規(guī)用戶公告稱,部分主播在PK或連麥過程中,通過惡意砍價、吵架、辱罵、演戲等方式誘導粉絲購買劣質電商團伙的商品,嚴重影響了用戶的購物體驗、觀感體驗,損害消費者利益?;诖?,平臺對部分主播作出停止直播十四天的處罰。
妻子為了銷量不得不降價賣貨,卻因此被丈夫辱罵;主播為了給粉絲低價折扣,自掏腰包補齊差價……別以為這是真實場景,而是主播、商家、平臺在直播帶貨過程中故意演戲給消費者看,目的是誘導其購買劣質商品(即次品)。據說這種做法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主播效仿,必須引起重視。
直播帶貨這種電商模式制造的“蛋糕”越來越大。商務部披露,上半年全國電商直播超一千萬場,活躍主播人數超四十萬,觀看人次超五百億,上架商品數超兩千萬。當這種電商模式帶來多贏的同時,對其中的“壞模式”必須及時治理,否則,消費者權益會受損,直播帶貨公信力也會下降。
上述電商平臺對“演戲賣次品”的主播進行處罰是明智之舉。平臺依據“家規(guī)”作出的處罰相信會有一定的懲戒和警示之效,不過對于明顯違反國法的行為,以“家規(guī)”處罰則有“大事化小”之嫌疑。當然,“家規(guī)”是“家規(guī)”,國法是國法,依據“家規(guī)”處罰后,還可以根據國法作出處罰。
以“演戲賣次品”為例,其中的演戲涉嫌違反《廣告法》。不管主播與商家在直播中進行什么表演,都屬于推銷商品或者服務的商業(yè)廣告活動。根據該法律第四條規(guī)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應根據第五十五條、第五十六條追究相關方法律責任。
而這種演戲中所賣的劣質商品,則涉嫌違反現行《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于銷售次品,根據《產品質量法》規(guī)定,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并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并處沒收違法所得……
同時,“演戲賣次品”還涉嫌對消費者構成欺詐。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
也就是說,從監(jiān)管者到消費者,都可以依法對“演戲賣次品”說不。如果消費者依法索賠,監(jiān)管者依法開出罰單,無論是哪種依法采取的行動,懲戒效果與警示效果都遠高于電商平臺“家規(guī)”的處罰效果。但遺憾的是,對違規(guī)者只見“家規(guī)”處罰(且忽略了商家),卻不見依據國法來處罰。
法律威懾力既取決于執(zhí)行,也取決于法律本身是否完善。希望有關方面及時介入“演戲賣次品”,對受到“家規(guī)”處罰的主播,以國法再進行處罰;對商家、平臺違規(guī)行為,也應該依法處罰。鑒于“演戲賣次品”是一種新型廣告違規(guī)行為,的確有必要完善《廣告法》進一步明確新違規(guī)行為。
完善法律前,還可以通過部門規(guī)章規(guī)范電商直播行為。最近,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公布的《市場監(jiān)管總局關于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jiān)管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就有相關規(guī)定。期待該文件能盡快出臺。最新消息是,國家網信辦等八部門將深入推進網絡直播行業(yè)專項整治和規(guī)范管理。
【選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