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澄懷觀道 by ChenHuai Guandao
對于“瘦皺漏透”是不是賞石的標準這個問題,本文不繞圈子,不搞懸念,開門見山,先給出明確答案:不是。進一步再說清楚一些:第一,它可能是民間曾經(jīng)流行的畫石技法,而不是賞石家的審美標準。第二,它一直以來被錯誤夸大宣傳并隨意套用,進而以偏概全。第三,他也不是出自米芾之口,米芾從來沒有說過。
顛覆了?逆天了?可能有人悄悄在議論,甚至有些義憤填膺了!幾十年來,自當代賞石發(fā)軔,不論民間還是業(yè)內,幾乎談到石頭張口閉口就是瘦皺漏透,把特例當成通用準則,而且存在不管什么石頭都生搬硬套的現(xiàn)象,乃至削足適履,這是當代賞石理論嚴重匱乏的表現(xiàn)。我們需要古人的賞石觀點這根拐杖來支撐行走。
追本溯源、細細梳理傳統(tǒng)賞石的歷史,與瘦皺漏透有關的幾位人物,無論是元代孔克齊、陶宗儀還是明代陳繼儒、袁宏道、林有麟、毛晉以及清代李漁、鄭板橋,他們中畫家居多。也就是說,繪畫是他們的主業(yè),石頭是與他們的主業(yè)有關聯(lián)的附帶愛好。他們中間沒有一個人是單純的賞石家、賞石理論家。
歷史上最早提到瘦皺漏透的是元代孔克齊——孔子的五十五世孫。他在其撰寫的元代一本頗為重要的筆記《至正直記》中,記載了米芾的事跡,但沒有米芾相石四法的記錄。在談到靈璧石時,筆記中記載:“諺云看靈璧石之法有三,曰瘦,曰皺,曰透?!笨吹?jīng)]有,是諺云,民間傳說而已。
第二個提到瘦皺漏透的人物是元末陶宗儀。其所編《說郛》(說郛,意為街談巷議、道聽途說)一書收錄《漁陽公石譜》,在這本所謂石譜中首次提到“元章相石四法,曰秀,曰痠(讀音suan),曰縐,曰透?!?/p>
題名:【別有洞天】 石種:靈璧石
題名:【蝶舞】 石種:靈璧石
《漁陽公石譜》又稱《漁陽石譜》,其實不能稱譜,總共不過千把字,而且還有兩個版本,另一個版本中提到的是曰秀,曰瘦,曰雅,曰透。這個漁陽公,模糊難考,何方人士、生卒年皆不詳。米芾何時說的,在什么地方說的,沒有引述,偽托的可能性很大。古代人常常把自己的一些觀點假托名人,這一點和現(xiàn)代人不同?!墩f郛》是民間輯錄,與《至正直記》這種官方認可的嚴肅著作,在學術價值上無法相提并論。
陶宗儀是位畫家。瘦皺漏透作為畫石的視點和以平面的繪畫表達立體的石頭的一種繪畫技法,是容易被其接受和采用的。
第三位與瘦皺漏透有關的人物是明代的陳繼儒,他比同時代另一位著名的人物——《素園石譜》的編者林有麟略早,也是位畫家。米芾的后人米萬鐘曾請人畫了一幅靈璧石的畫,由陳繼儒題款:“米相石四法,曰秀,曰縐,曰瘦,曰透?!?/p>
這里頗為諷刺的是,米萬鐘作為明代著名的繪畫、書法及賞石名家、米芾的直系后人,他本人著述、題跋無一處提到其祖上的相石之法,顯然他并不知道這檔子事,或者有所耳聞但并不當一回事。倒是局外人僅憑道聽途說反而起勁得很。
第四位與瘦皺漏透有關的人物是袁宏道。袁宏道是明代文學家,信奉佛學,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合稱“公安三袁”。他在自己寫的游記《天目》中提到:“米南宮所謂秀瘦皺透,大約其體石之變幻奇詭者也?!闭憬炷可较嘈藕芏嗳硕既ミ^,天目山的山川景致和峰石形態(tài),與瘦皺漏透的風格相去甚遠,想必作者此處不過是信手而書,隨口發(fā)了句感嘆而已。
不過以上三位的秀、瘦、縐、透表述口徑倒是很相近的。
第五位與瘦皺漏透有關的人物就是明代的林有麟了。林有麟是明代畫家,善山水,喜彈琴。其所編寫的《素園石譜》也基本是一本畫石石譜,雖然其中介紹了不少石種,也有作者對石頭的些許理解,但要把它做為賞石專著,還是很牽強的,也難以得到嚴謹?shù)膶<覍W者們的認可。在這本所謂石譜中,在介紹錦紋石的時候是這樣寫的:“兩峰角立,一竅中通,錦紋粲然,且瘦且漏,誠石中佳品……錦紋皺……”這里作者分幾句話提出了“通、瘦、漏、皺”,沒有提到米芾相石法,從行文語氣看,林有麟似乎也不知道有米芾的相石法,否則怎么也要提一下。而且他的通、瘦、漏、皺的提法非常獨特,此前沒有,此后也不再見,他第一個提到了漏。
題名:【大方壺】 石種:嶗山綠石
這里還需要介紹的是,據(jù)考證,林有麟其人用今天話說是位文藝青年,《素園石譜》內容抄襲很多,錯謬頻出,粗制濫造,甚至驢唇拼馬嘴也不在少數(shù),參考價值很低。用嚴謹?shù)膶W者的話說,這本所謂石譜唯一有些價值的地方是其展示的一些石頭的底座式樣。讀者要想了解詳情,可以去讀讀吳雨潔的《科學分析一下明代《素園石譜》的“抄襲”問題》一文,這里不再贅述。
第六位與瘦皺漏透有關的人物是明末的毛晉。毛晉作為藏書家也是米芾的粉絲,其在《海岳志林》中摘錄了《漁陽石譜》的米芾相石法,僅僅只錄了十四個字,而且毛晉很誠實地承認自己是道聽途說來的。
第七位與瘦皺漏透有關的著名人物是跨明清兩代的李漁。李漁是劇作家和戲曲理論家,其在《閑情偶記》中說:“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边@里又去掉了“皺”和“秀”,改成了一個“漏”字??梢?,到這個時候,“瘦皺漏透”的內容還是被裁來改去,并沒有約定成俗,固定下來。
題名:【蛟龍出?!?石種:太湖水石
題名:【弄月】 石種:英石
第八位與瘦皺漏透有關的著名人物是清代的鄭板橋。鄭板橋是著名畫家,善畫竹,其次是蘭與石。而其畫石是借用石,以石達情、言志,虛構之態(tài)多,而非寫實。其在畫作《柱石圖》上題詩云:“誰與荒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表達的純粹是一種文人氣節(jié)風骨,他畫的石皆挺拔直立,不媚不彎,風骨不凡,與瘦皺漏透的風格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他在《板橋畫石》題字時,所謂米元章論石瘦皺漏透不過是即興那么一寫,又被不求甚解的后來人當成了依據(jù)。
其實瘦皺漏透與鄭板橋本人的精神追求、性格特質,以及他畫石的風格特點和立意完全是大相徑庭的。板橋畫石用他自己的話說,追求的是“丑而雄,丑而秀”。但就是在鄭板橋這里,歷代訛傳、刪來改去的所謂米芾相石四法內容定型了,直到今天,雖然還是傳訛,但最起碼四個字的內容不再變了。
此外,歷史上還有幾本與賞石有關的論石著作,如晚于米芾約百年的范成大寫的《太湖石志》、常懋的《宣和石譜》、曹昭的《新增格古要論》、計成的《園冶》、文震亨的《長物志》等,都沒有提到或引用米芾相石法及瘦皺漏透。尤其是《園冶》和《長物志》,這是兩本中國古代園林建造藝術的巨著,其疊山置景皆以太湖石為主,可見在正統(tǒng)的審美及藝術方面,瘦皺漏透并不被主流所認可。
通過以上梳理分析,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一)所謂米芾相石法不過只是傳言,沒有可信的確切記載和論據(jù)。(二)內容變來變去,無固定準確的說法。(三)借助名為石譜實質是畫石的畫譜訛傳居多,而且同為畫石的人,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有的接受,有的不認可。古人畫石,如沒有特殊說明,基本畫的都是湖石,如果是正統(tǒng)經(jīng)典標準,理應一直被遵循并傳承沿用。(四)以野史雜記記錄為多,官方資料與正史沒有載入,也不被采信。以上在介紹完與瘦皺漏透相關的人物、理清外圍之后,下面請出傳說中的相石四法的本尊——米芾本人。
米芾(1051~1107年),北宋書法家、畫家,是當時享譽國內的書法四大家蘇、米、黃、蔡其中之一,因好石成癖又被稱為“米顛”“米癡”,米芾的知名度非常高,影響力很大,是那個時代典型的大V。
在米芾本人的傳世詩文畫作中并沒有發(fā)現(xiàn)有提到相石法,甚至連石頭都很少提及,這對于一個被稱“石顛”“石癡”的人來說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米芾的兒子米友仁也沒有談到過關于“瘦皺漏透”的任何一個字,甚至沒有表達過類似的意思。前面提到的其后人、喜好收藏石頭的明代米萬鐘也不知曉,這是不是有些吊詭、非常奇怪。米芾本人及其后代皆不知所謂相石法,而那些道聽途說者卻津津樂道,屢屢作為經(jīng)典引用。對此,筆者想借用電影《魔戒》開場白中的一句話:“歷史變成了傳說,傳說變成了神話?!?/p>
比米芾略晚,另一位在古代賞石界大名鼎鼎的人物杜綰在《云林石譜》中也沒有米芾相石法的記載。據(jù)科學考證,《云林石譜》大約成書于公元1118年至1133年之間,而米芾的生卒年月是公元1051年至1107年。作為那個時代的名人大咖,如果他真的說過所謂的相石四法,筆者想一定會被《云林石譜》記錄下來并流傳后人,可惜沒有,一個字也沒有。不僅正史沒有,連野史雜記都沒有,只有米顛拜石之說,沒有所謂的相石四法。
《云林石譜》中對靈璧石是這樣描述的:“巉巖透空,其狀妙有宛轉之勢,若成云氣日月佛像,或狀四時之景。”“峰巒巖竇,嵌空俱美,石理嶙峋,清潤而堅?!碧幪幗o人一種生動立體感,而不是畫面感,這才是從賞石角度來談論石頭的樣子,而不是公式般的瘦皺漏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云林石譜》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tǒng)介紹石頭的科普著作,雖有不少的賞石內容與觀點,但并非賞石專著,杜綰本人也是礦物巖石學家,是科學家,而非賞石家。
除此之外,筆者還查閱了從宋到民國許多涉及賞石的詩文資料,包括蘇軾、陸游、趙希鵠、趙孟頫、王守謙、文震亨、蒲松齡、沈鈞儒等賞石名人以及一眾非名人,未見有人提及瘦皺漏透。歸納起來,他們主要是從形、色、聲、質、意韻等幾個方面來賞石、論石。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文人最講究情懷。魏晉以降,講求得其意而忘其形。尤其是到了文化巔峰的宋代,更是到處充滿了情懷。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壯闊的情懷;陸游“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是激蕩的情懷;宋徽宗“舞蝶迷香徑,翩翩逐晚風”是悱惻的情懷;而寫出“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與“云間皓月,拂袖雄披楚岸風。醉余清夜,羽扇綸巾人入畫”的米芾,怎么可能缺少情懷?像瘦皺漏透這種機械刻板干巴巴毫無生趣的語言怎么可能出自素有“石癡”“石顛”之稱而又極富有浪漫情懷的米芾之口?
通過細致探究,筆者發(fā)現(xiàn),原來浩如煙海的傳統(tǒng)賞石歷史上除了幾個人物和兩本畫冊沒有詳實依據(jù)地提及外,眾多喜歡石頭的文人墨客很少有人知道并談及瘦皺漏透。
根據(jù)以上研究分析,筆者以為可進一步地得出判斷:從嚴格意義上說,中國歷代沒有一本真正意義上的賞石專著,更沒有系統(tǒng)完整的賞石理論體系,不過是東一點、西一點,張三一點、李四一點的碎片化的觀點匯集,經(jīng)過現(xiàn)代人的串燒、拼湊,搞出了一些所謂的傳統(tǒng)賞石理論來。盡管現(xiàn)代賞石文章如亂花繽紛迷人眼,卻原來很多都屬于拿來主義的不求甚解,照抄傳訛,或者夸大穿鑿,拼湊鏈接。
丁文父曾有過批評:“明清以來的中國賞石深受米芾相石四法的影響,致使賞石的欣賞越來越拘泥在形式美的范疇。對賞石形式美的過分看重,最終導致了賞石向造型上的格式化、技法上的工藝化和功能上的裝飾化方向發(fā)展,已經(jīng)失去了早期所注重的‘意味’和‘意境’?!?/p>
至此,我們不難看出,瘦皺漏透極可能是民間畫石的一種格式化的技法,通過民諺流傳,是民間畫匠把現(xiàn)實存在的立體的石頭用畫紙平面表現(xiàn)的一種技法和要點,且這種畫法對除太湖石、英石之外的多數(shù)石種并不適用。雖然局部可借鑒,但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作為廣泛意義上的賞石審美標準。目前國內石界的主流石種,無論是靈璧石,還是戈壁石、大化石、長江石等等,有幾個是用瘦皺漏透來欣賞審美的呢?尤其是自古一直以來受到傳統(tǒng)文人青睞的靈璧石,其內涵意蘊豐富,形態(tài)風格多變,更是難以用幾個簡單的詞匯來公式化地概括它、描述它。
題名:【洞天觀云】 石種:來賓石
中國傳統(tǒng)賞石的主流應該是以文人石為核心,是文人、士大夫在封建專制下尋求獨立于世的思想和人格的精神寄托,注重通過意韻來表達內心所思所想,完全不可能是單純體現(xiàn)形態(tài)、刻板枯燥的瘦皺漏透。民間的言語由于受社會階層與思想境界的限制,是完全感受不到這一層的,只能用瘦皺漏透這種簡單易懂、朗朗上口的東西來表達,如同打油詩、順口溜。
而單純的瘦皺漏透即便對于繪畫來說,也并不是完全可取的,因為它只有形,而沒有神。繪畫也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力在于有思想內涵、有情感、有神韻,而不只是干巴巴形式上的東西。這從蘇軾、米芾以及鄭板橋所畫的怪石、柱石圖中都能體現(xiàn)出來。所以,工具化的、機械刻板的瘦皺漏透無論是對于繪畫還是賞石,都是不可取的,甚至連形式美都談不上。能夠空間移動、變換角度地動態(tài)賞石,與繪畫利用平面來展現(xiàn)物像的效果,其觀察與表達的側重點是有很大區(qū)別的。由瘦皺漏透而畫出的那些病西施般的石頭形態(tài),構圖機械無生氣,千篇一律格式化,很少讓人有藝術感。
科學哲學中認為,人類對于自然美的理解可能是錯誤的,對于古代經(jīng)典的解釋也常常是偏狹的,這是一個不斷探索、更新、提高的過程。因此,瘦皺漏透不僅不適合一般意義上的賞石審美,且由于其簡單的格式化及工法化,也使得人們產(chǎn)生了嚴重的審美疲勞,現(xiàn)代賞石不能拘困于傳統(tǒng)賞石低水平重復、模仿,現(xiàn)代賞石應該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向前發(fā)展,創(chuàng)新、升級,包括觀賞石的特質所應該體現(xiàn)的內涵及其表現(xiàn)方式,如果擴展運用西方及現(xiàn)代美學理論,如對稱與均衡、對比與和諧、留白與簡約等,又會有不一樣的體驗發(fā)現(xiàn)和審美感受,會開拓一個新的認知世界。
當然,對于一部分石頭尤其是大型園林石,皺還是有著一定的審美意義,對于廳堂石,尤其是案頭石,皺的審美功能就退化了,而石頭表面的“皴”——石皴,則具有更現(xiàn)實、更重要的美學意義和研究價值。石皴是指石皮表面相對于皺來說比較細膩的石花節(jié)理與紋路,如同繪畫所表達的“皴”,是與皺有關聯(lián)而又不同的現(xiàn)象和概念。石皴于石頭外表凹凸起伏,參差錯落,疏密有致,濃淡相間,寬窄有序,粗細得當,璣珠瑯玕,為氤為氳,極好地展示了石頭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又體現(xiàn)了石頭的立體感、層次感和肌理美,其傳遞給人們的視覺美感以及通過視覺所獲得的游目騁懷、由眼入心的味象美,是很高的精神享受,這是人類的繪畫作品的各種皴法效果所遠遠達不到的境界,是大自然獨特專有的、無法模仿的美——自然的奇異之美。
既往的胡編亂造、弄虛作假、張冠李戴、指鹿為馬的時代應該結束了,扔掉古人的舊拐杖我們也能賞石,也才說明賞石界的成熟,不能總是撿拾古人留下的牙慧以自貽。在此,我想引用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的一句話:“所有的開始都擁有神奇的力量,護衛(wèi)和幫助我們的生活?!?/p>
相信今后會有越來越多高素質、懂藝術的賞石愛好者步入賞石界,共同建設觀賞石理論體系,同時以悅納的姿態(tài)面向國際,以現(xiàn)代理念來創(chuàng)新發(fā)展賞石理論體系,開創(chuàng)賞石界的新未來。
題名:【巉巖】 石種:風凌石
題名:【徽宣洞天】 石種:宣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