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湛 李瑩
【摘 要】:目的探究顱腦外傷單側去骨瓣減壓術后發(fā)生腦積水的危險因素。方法以顱腦外傷單側去骨瓣減壓術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研究時間為2019年1月-2019年6月,詳細統(tǒng)計所有患者的性別、年齡、格拉斯哥昏迷指數(shù)、腦室出血、腦挫裂傷、腰穿治療,分析與腦積水之間的關系。結果無腦積水患者中,男26例,女33例;平均年齡為(43.74±9.45)歲。不同年齡患者的腦積水發(fā)生率比較,P>0.05。不同年齡腦積水發(fā)生率存在差異,P<0.05。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開顱去骨瓣減壓術后腦積水與格拉斯哥昏迷指數(shù)評分、腦挫裂傷、腦出血、彌漫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存在相關性(P<0.05)。結論開顱去骨瓣減壓術后腦積水危險因素包括格拉斯哥昏迷指數(shù)評分、腦挫裂傷、腦出血、彌漫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需提早實施預防措施,減少腦積水發(fā)生率。
【關鍵詞】:顱腦外傷;去骨瓣減壓術;腦積水;
【中圖分類號】R6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21--01
前言
顱腦損傷患者常采用去骨瓣減壓術治療,特別是無法控制的顱內高壓者。腦積水為顱腦損傷患者常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約為0.8%-51.5%,且去骨瓣減壓術后發(fā)生腦積水概率更高[1]。因此,應當重視去骨瓣減壓術后腦積水危險因素,以便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干預,降低腦積水發(fā)生率。本文將以100例患者進行研究,詳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顱腦外傷單側去骨瓣減壓術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研究時間為2019年1月-2019年6月。所有患者中,男女分別為46例與54例,年齡為25-61歲,年齡平均值為(47.85±4.59)歲;致傷原因為:高處墜落、銳器傷、交通傷、鈍性打擊傷分別為32例、18例、41例、9例;入院復蘇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數(shù)評分為3-15分,平均(11.64±1.54)分,其中56例3-8分,21例9-12分,23例13-15分;所有患者經過治療以后,格拉斯評分為2-5分,平均值為(4.12±0.78)歲,其中58例4-5分者,42例2-3分者。納入標準:資料齊全;認知正常;經實驗室診斷確診疾病;符合去骨瓣減壓術治療指征;熟知本次研究,并表示自愿參加。排除標準:合并神經系統(tǒng)疾病,包括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癥、神經系統(tǒng)腫瘤、腦膜腦炎、化膿性腦膜炎等;術后的生存時間低于半年;創(chuàng)傷性休克、重度創(chuàng)傷等影響顱內血液灌注的顱外疾病;開放性顱腦損傷。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以后,以《中國顱腦創(chuàng)傷救治指南》為依據(jù),對患者實施救治,其中行去骨瓣減壓術指征如下:嚴重顱內或者硬腦膜下多發(fā)水腫、嚴重腦挫裂傷,顱內高壓持續(xù)增高引起中線移位超過5mm;彌漫性腦腫脹,在48小時內實施強化降顱壓治療,若顱內壓為2.33kPa以上,腦灌注壓無法維持9.33kPa;術中、術后的腦搏動差,且腦組織膨出,實施降顱壓措施以后,無法緩解顱內壓升高。
患者在手術以后實施抗生素、止血、控制顱內壓、營養(yǎng)神經等治療,若患者伴隨顱內高壓,需實施亞低溫治療。做好預防術后再出血、顱內感染、肺部感染、繼發(fā)性癲癇等多種并發(fā)癥的預防治療。在術后早期實施顱骨修補術。
腦積水診斷標準如下:1)傷后半年出現(xiàn);2)使用CT診斷可見側腦室擴大,且兩側腦室前角和最大顱內橫徑的比值為45%以上;3)出現(xiàn)認知功能、意識狀態(tài)恢復不佳、惡化等現(xiàn)象,以及存在記憶力下降、步態(tài)不穩(wěn)、小便失禁等癥狀。患者在術后發(fā)生腦積水者,若無手術禁忌癥,且取得患者家屬的同意,可實施腦室腹腔分流術治療。
1.3 觀察指標
詳細統(tǒng)計所有患者的性別、年齡、格拉斯哥昏迷指數(shù)、腦室出血、腦挫裂傷、腰穿治療,分析與腦積水之間的關系。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涉及數(shù)據(jù)均應用軟件(SPSS19.0)對比分析,計數(shù)資料表現(xiàn)形式為%,運算X2檢驗,計量資料的表現(xiàn)形式為(±),運算T檢驗,結果證實后差異呈P<0.05,則表示統(tǒng)計學意義產生。
2 結果
2.1 腦積水患者的影響因素分析
100例患者中,腦積水41例,無腦積水59例。腦積水患者中,男20例,女21例;平均年齡為(59.89±9.12)歲。無腦積水患者中,男26例,女33例;平均年齡為(43.74±9.45)歲。不同年齡患者的腦積水發(fā)生率比較,P>0.05。不同年齡腦積水發(fā)生率存在差異,P<0.05。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開顱去骨瓣減壓術后腦積水與格拉斯哥昏迷指數(shù)評分、腦挫裂傷、腦出血、彌漫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存在相關性(P<0.05),前期實施腰穿治療為保護因素。詳見下表1。
3 討論
顱腦外傷表示間接或者直接外界暴力對頭部產生損傷,表現(xiàn)為嘔吐、頭痛、意識障礙、運動障礙等,病情多樣,且發(fā)展迅速。慢性腦積水為顱腦損傷嚴重并發(fā)癥,因第IV腦室的正中孔與外側孔后腦脊液循環(huán)通路出現(xiàn)吸收障礙而引起交通性腦積水[2]。為了有效預防腦積水發(fā)生,應當熟練掌握其危險因素。本次研究結果可見,無腦積水患者中,男26例,女33例;平均年齡為(43.74±9.45)歲。不同年齡患者的腦積水發(fā)生率比較,P>0.05。不同年齡腦積水發(fā)生率存在差異,P<0.05。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開顱去骨瓣減壓術后腦積水與格拉斯哥昏迷指數(shù)評分、腦挫裂傷、腦出血、彌漫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存在相關性(P<0.05)。腦室脈絡叢為腦脊液主要產生結構,在腦室出血以后,大量血凝塊對腦室間交通產生影響,引起腦脊液循環(huán)。與此同時,因彌漫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大量供血細胞分解,蛛網膜顆粒能夠吸附腦脊液蛋白,產生炎性黏連,減少腦脊液由蛛網膜顆粒在上矢狀竇中進入。格拉斯哥昏迷指數(shù)是從肢體運動、語言、睜眼三方面綜合評估,若分數(shù)較低,患者多伴隨腦室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挫裂傷[3]。
綜上所述:開顱去骨瓣減壓術后腦積水危險因素包括格拉斯哥昏迷指數(shù)評分、腦挫裂傷、腦出血、彌漫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需提早實施預防措施,減少腦積水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 李軍,管義祥,王海波, 等.顱腦外傷后慢性腦積水的相關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J].交通醫(yī)學,2016,30(5):456-457,461.
[2] 王濤.腦外傷去骨瓣減壓術后繼發(fā)硬膜下積液合并腦積水的危險因素分析[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16,14(5):10-13.
[3] 劉國華.去骨瓣減壓術后正常壓力性腦積水患者采用分流術的臨床效果研究[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7,21(34):4840-4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