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琛
男孩子小時候多半比較淘氣,有的甚至無片刻安寧。每當這種時候,孩子的母親往往會說:“小祖宗,你安靜一會兒行不行?”母親為何稱自己的兒子為“小祖宗”呢?這不得不從中國傳統(tǒng)的祭祀禮儀說起。
中國古代祭祀所實行的是“昭穆制”。對逝去的祖先,無論在墓地還是在祠廟,均按左昭、右穆的次序進行排列。具體說,除始祖居中外,始祖以下的第一代居左,稱為昭;第二代居右,稱為穆。然后第三代、第五代又居左,仍為昭;第四代、第六代又居右,仍為穆。余以此類推。
昭穆制的目的是便于宗族成員記住輩次,易于區(qū)別父子兩代;但在客觀上形成了古人所說的“君子抱孫不抱子”的現(xiàn)象,即每一位去世的祖先前面所懷抱的都是孫子而不是兒子,并促成了另一種祭祀禮儀即“尸制”的出現(xiàn)。
所謂“尸”,即神像,是古代祭祀時代死者受祭并象征死者神靈的人。對一般人家來說,擔任“尸”這一角色的都是死者之孫。孔子說:“祭成喪者必有尸。尸必以孫,孫幼則使人抱之?!睘槭裁匆欢ㄒ詫O為“尸”呢?《禮記·曲禮上》說:“《禮》曰‘君子抱孫不抱子,此言孫可以為王父尸,子不可以為父尸?!痹悵坏摹抖Y記集說》在解釋這一段話時也說:“必以孫,以昭、穆之不同也?!边@是說,在昭穆制下,由于亡者所懷抱的是孫而不是子,祖、孫關(guān)系顯得更為親密,所以便以孫為祖父之“尸”了。后世祖父常常溺愛孫子,從這里也許可以找到根源。
古代祭祀,為“尸”者常居于祖父生前所在的位置,以接受孝子(即尸之父輩)的祭奠與敬獻。因為“尸”只接受享祭而不須做事,“尸位素餐”一詞遂有居位食祿而不理事之義,并演變?yōu)槌烧Z。又由于“尸”的身份是祖先的象征,甚至連大夫、士見“為尸者”也要“下之”,故民間遂以祖宗視之。這就是直到后世母親仍稱兒子為“小祖宗”的由來。
除民間外,古代王室祭祀也要設(shè)“尸”。如《詩經(jīng)·小雅·楚茨》記周王祭祀祖先,便是“皇尸載起,鼓鐘送尸”。由于是王家祭祀,所以規(guī)格較高,迎尸送尸都要奏樂,不似民間的簡易。又據(jù)《春秋公羊傳·宣公八年》漢何休注,古代“天子以卿為尸”,而且在決定“尸”前還要進行占卜,這一點也與民間以孫為“尸”不同。到了戰(zhàn)國時期的南楚,由于其地保存氏族社會的遺風較多,宗族觀念淡薄,居人又以巫象征各種各樣的自然神(如太陽神、云神、湘水神等)。這種象征自然神的巫雖名曰“靈?!?,實際也是“尸”這一角色的演變。
從文化傳承上來說,古代祭祀設(shè)“尸”,首先是為了盡孝道。《中庸》曰:“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闭腔谶@種“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信念,所以古人的家庭概念也與后世有所不同。古人是把死去的祖先也算作家庭成員的,并通過“尸”以實現(xiàn)生者與亡者的交流。正如漢代的鄭玄所說:“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見親之形象,心無所系,立尸而主意焉。”所謂“立尸而主意”,也就是通過“尸”以進行交流的意思。在這種交流中,“所使為尸者,于祭者子行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禮記·祭統(tǒng)》)。作為父親,通過對“尸”的禮敬,便具體闡明了子事父之孝道,從而給“為尸”的兒子做出榜樣。
其次,以孫為祖父“尸”,除了“抱孫不抱子”的因素外,也有重繼嗣的原因,即顯示其家族后繼有人。由于為“尸”者皆是嫡孫,“尸”既為祖先的象征,又是家族未來的代表,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所以先秦的喪服制度規(guī)定,不但子要為父服最高規(guī)格的“斬衰”之喪,父也要為長子服“斬衰”三年(秦漢以后取消)。這種喪儀的根據(jù),便是將嫡子視為家族的繼承人,即所謂“尊祖故敬宗”,這與以孫為“尸”的用意是相同的。
秦漢以后,由于昭穆制行之已久,有些家族的輩分很容易搞混,于是便以數(shù)字排列來代替昭穆的排序。即以始祖為一世,以下按二世、三世、四世……進行排列。如孔氏家族以孔子為一世,排列到孔德成的“德”字輩,便是第七十七世了。與此相聯(lián)系,秦漢以后,人們也開始用神主和畫像來代替活人所扮的“尸”,“尸”的制度也不復(fù)實行了。不過后人每逢春節(jié)都要迎接祖先的亡靈回家過年的習俗,則仍保存了先秦時期“尸制”的遺意。
至于“小祖宗”之稱,則一直流行于民間。除了母親昵稱兒子外,有些仆人也稱年輕的男性主子為“小祖宗”。如《紅樓夢》第九回便記寶玉的仆人李貴對寶玉說:“小祖宗,誰還敢望你請,只求聽一句半句便有了?!睂氂竦难诀咭卜Q寶玉為“小祖宗”,如第五十二回記晴雯的話說:“小祖宗,你只管睡罷?!逼腿藗儾⒉欢靶∽孀凇钡恼嬲x,只是在無可奈何之時把它當作一種敬辭來使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