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兔子
我喜歡上逛菜市場,始于兩年前的那個秋天。
那還是個自媒體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年份,我跟另一個業(yè)余做博主的女孩聊天,我們從寫作遇到的瓶頸聊到每天下班之后少得可憐的休息時間,說起知乎和微信上滿眼的月收入十萬、年收入百萬的同行,都覺得自己混得好差。兩個人越聊越“喪”,在那條鋪滿落葉的馬路上嘆完了一整年的氣。
不知怎的就走到了馬路盡頭的一個菜市場入口,本著“來都來了”的念頭,我們往菜市場的深處逛去。
在那之前,我已經很久沒有踏進過菜市場。有幾個年輕人會去那里呢?又擠又吵,夏天熱,冬天冷。平時買東西就在樓下的便利店,每周末去一趟超市進行集中大采購才是生活的常態(tài)。
我所習慣的是保鮮柜里微微泛著冷氣、套著塑料包裝、貼著價簽、擺得整整齊齊的蔬菜,還有頭也不抬地掃碼結賬的收銀員。所以當我無法辨認出眼前一種形似小蔥又像蒜苗的蔬菜時,我的第一反應居然是打開手機的識圖功能。
手機還在不緊不慢地識別,賣菜的大爺已經穩(wěn)穩(wěn)地把一個大海碗送到了我面前,無比熱情地用方言招呼道:“姑娘,蒜苗要不?特別嫩,特別鮮,你聞聞我這羊肉湯,味兒多竄。”
白瓷碗里,清瑩瑩的一碗湯,湯里臥著肉片,湯面浮著一層隨手撒上去的蒜苗,羊肉湯混含了肉香和蒜苗的清冽,香得像是童年清晨的一場夢,瞬間沖散了前一分鐘還讓人愁眉不展的“小確喪”。
大概就是從那天開始,我喜歡上了菜市場這個地方。
菜市場里永遠是充滿生氣的。帶著小刺的黃瓜綠得抓眼,毛茸茸的桃子像個玩具,連表皮都被豐沛的汁水襯得近乎透明……新鮮的蔬果熱情地爭著搶著往你眼底鉆,絲毫不像它們那些躺在超市保鮮柜里的同類那樣高冷。
菜市場里永遠是熱氣騰騰的。小販們的叫賣聲此起彼伏,媽媽叮囑孩子不要走遠,妻子回頭問丈夫有沒有帶零錢……
在家附近的菜市場里,我還見過一個孕婦,肚子已經很大了,還在自家的攤位賣菜。每來一個顧客,她都要從椅子上站起來,接過菜,再彎腰去稱。
她的丈夫也在忙著,可一閑下來,就會過去握一握妻子的手,也沒什么話,兩個人就那么相視一笑。
而那時在網上,孕婦一個人乘坐公交車,都要被看到的網友diss(看不慣)。
“都懷孕了老公還不接送,也太‘渣了?!?/p>
“誰讓她年輕的時候不努力,連車都買不起?!?/p>
“窮就不要生孩子,省得讓孩子受罪?!?/p>
……
而在這個現(xiàn)實的世界里,她沒有覺得自己慘,也沒有很委屈地覺得老公不愛她,人生皆有不如意時,但至少在那一刻,她是真的幸福。
我很享受網絡帶來的便捷和豐富,但不可否認的是,它會無限放大一個人心里的黑洞。抑郁、傷心、焦慮、愛而不得……每一種痛苦都能在網絡上得到回應并被放大,也讓原本只是隨口感慨的小情緒變成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
我也曾拉著即將參加高考的小妹逛過菜市場。
小妹幾次模擬考試的成績都在一本線邊緣徘徊,她越怕自己考不上,就越靜不下心來做題;越做不對題,就越覺得自己沒希望?!耙强疾簧现攸c大學,那我活著還有什么意思”,是她整天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家人輪番勸她,帶她出去散心,甚至考慮找個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來幫助她,但最終讓她想通的地方,居然是菜市場。
清晨5點就開始擺攤賣餛飩的夫妻,開了上百公里的貨車拉來新鮮葡萄的小伙兒,以及站在案板后手起刀落地切完一扇排骨、抽空就會拿出小鏡子照一照的姑娘……還有什么比這些體面活著的普通人更能給人力量呢?
沒有任何一種生活是簡單的,但每種生活都熱氣騰騰。他們都可以,為什么你不行?
我還有一位朋友,每周末必去的地方是肯德基。
她不是愛吃快餐,而是喜歡那種被人包圍的感覺,尤其是在周末時,肯德基里大都是帶著孩子奔波于各種補習班和興趣班的父母。
朋友的家教極嚴,在飯桌上拿手扒拉一下頭發(fā)都要挨一記筷子。她從小就被家長要求必須是第一名,成績稍微滑坡一點就會被責罵,她甚至一度覺得自己得了抑郁癥。
她在網上找到了不少與她同病相憐的人,委屈感被無限地放大。她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慘的人。
在肯德基里,她見到很多父母:一邊說孩子“笨死了,一道題給你講多少遍還不會”,一邊把唯一的一只烤翅往孩子面前推的媽媽;一邊抱怨“為了你,我把飯局都推了,你上課還不認真聽講”,一邊伸手幫孩子擦嘴的爸爸……
看到這些,她忽然想起了很多之前沒有注意到的回憶:媽媽在罵完她之后,深夜為她煮雞蛋面;爸爸在停電的夏天為她扇了一晚上的扇子;父母都打著兩份工,還是毫不猶豫地給她買了最新款的“文曲星”牌學習機;在家里吃飯時,肉片永遠會在她的碗里堆成一座小山……
回憶像潮水一樣,瞬間就淹沒了她那個“我不被愛”的執(zhí)念——不是不被愛,只是沒有像她所期望的那樣被愛而已。可世界上哪有什么完美的愛呢?一邊被愛,一邊受傷,本來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常態(tài),只不過在自己放大了傷害之后,就選擇性地忽視了愛的存在。
所以,當你焦慮的時候,不妨摘下耳機,走出家門,到煙火氣中去——那里才最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