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賢
我父親是漁船上的機械師。在一艘漁船上,機械師是挺有技術含量的工種,要負責船艙設備的正常運轉(zhuǎn)。每次漁船經(jīng)歷遠航后回港,他都要忙著修理船上的機器,換個活塞片啊,緊緊皮帶啊,校校齒輪啊……連帶著,我們自己家里的電燈、馬桶、電扇之類的物件壞了,都是我爸拆開來修的。
他經(jīng)常說:“這世界上沒有修不好的東西。什么東西壞了,只要你找到癥結(jié),找來原材料,就能修好?!?/p>
我曾對我爸的話深信不疑。那時候,我正在讀書,從小學到高中,每天都要面對堆積如山的作業(yè)和試卷。雖然作業(yè)和試卷中多的是我不會答的問題,但我知道,這些問題其實都有答案,只要我努力,總會找到,就算我找不到,也會有人找到。
后來我成了一名心理咨詢師,開始和各種各樣的人聊人生。每個走進咨詢室的人,都帶著困擾自己的問題。有些人經(jīng)歷了一些重大的人生變故,比如平靜美好的生活因為孩子忽然得了重病被打破了,公司倒閉突然失業(yè)了,結(jié)婚多年的愛人出軌了……有些人則遇到了一些瑣碎的生活煩惱,比如學習成績不夠好,怎么努力也提高不上去,錯過了自己心儀的學校或者專業(yè),見到陌生人總是容易緊張……
“怎么辦呢?”他們向我訴說他們的困擾,然后茫然又急切地望著我,像指著一臺壞了的機器,等著我指出問題所在,再把它修好。
于是我努力分析問題。你看,“這是一種消極的認知模式”“你沒有找到合適的應對策略”“你童年的經(jīng)歷損傷了你的自尊”“這是缺愛”……
“嗯,嗯?!彼麄冾l繁地點頭,讓我覺得自己說得很有道理。
然后,他們就不來了。
有一段時間,我很困惑:為什么我不能像我爸一樣,找到癥結(jié),買到替代的零件,三下五除二就把問題解決了呢?后來我才慢慢明白,修理機器、解數(shù)學題和解決生活問題并不相同。修理機器或者解數(shù)學題時,你是超脫于問題之外的,但是面對生活問題時,你是糾纏在問題之中的。你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身就受這個問題的限制,是這個問題的結(jié)果。更何況,很多時候,生活中有太多的因素是你無法控制的,但它們實實在在地影響了你。
那能怎么辦呢?無可奈何的時候,我也會向來訪者承認:“我可能做不了很多。我所能做的,只是陪伴你度過生活中這一段艱難的時期,等著生活慢慢出現(xiàn)新的轉(zhuǎn)機,等著你身上轉(zhuǎn)變的種子慢慢發(fā)芽?!?/p>
“好吧?!彼麄儑@了口氣??墒窍麓?,他們反倒繼續(xù)來見我了。
我發(fā)現(xiàn),很多人所遇到的困難,與其說是生活問題,不如說是生活的不如意。
“問題”總讓人誤會,以為只要找到癥結(jié),換個零件,或者找到答案,就能恢復如初??缮钪械挠行┦?,發(fā)生了就是發(fā)生了,既無法修復,也沒有答案。
“不如意”則是說,我們總是期待生活往好的方向發(fā)展,可萬一它拐到了別的方向,想要強扭著它,把它摁回正軌,卻是難上加難。更多的時候,我們只能隨生活順流而下,在變化中努力適應它。
這么說來,真正的生活問題其實只有一個,就是怎么面對和處理生活的不如意。
可大部分人并不甘心。他們會用修理機器或者解難題的思路來跟問題死磕,即使收效甚微,也會自然地認為是自己努力不夠,或者方法不對。
哪怕是做高考試卷,一道難題不會,也可以先放一放,做其他的。大部分人卻不愿這樣做。他們擔心自己會在這里丟分。而如果還在努力,雖然沒有結(jié)果,至少還有希望。
承認自己無能為力很難,可悖論是,一旦承認在某些事上無能為力,你所能做的,反而變多了。
前段時間,我看到一個咨詢訪談。一個年輕的產(chǎn)品經(jīng)理,剛畢業(yè)不久,在北京辛苦打拼。雖然他自己的事業(yè)剛剛起步,面臨各種問題,但最令他困擾的,卻不是他自己的生活,而是父母的關系。他的父母關系不和,經(jīng)常吵架,所以他要不時給父母打電話,聽父母各自訴苦,想盡一切辦法,努力讓他們的關系好起來。他覺得,自己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輕裝上陣,一門心思去忙事業(yè)。
當心理咨詢師說“這是你父母的問題”時,他卻說:“不,這也是我的問題,因為它影響了我的生活?!?/p>
他說得有道理??墒聦嵣?,父母已經(jīng)吵了幾十年。雖然他百般勸解,卻收效甚微。
也許他遇到的,就是生活的不如意。
于是,咨詢老師說:“不如我們來聊聊,如果沒有這樣的問題,20歲的你想過怎樣的生活吧!”
不如聊聊別的,這聽起來像是逃避,可是問題的空間就這樣慢慢地打開了,問題以外的生活重新回到了來訪者的視野。來訪者發(fā)現(xiàn),即使他不去處理這件事,仍有很多有價值的事情可做。
這就是生活的好處,除了直接面對問題,別處的進步,又會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回過來推動我們的生活繼續(xù)向前。就像焦點療法常用的比喻,生活像是一個黑白的太極圖,你可以把注意力放到讓“陰”的部分(問題)縮小一些,也可以把注意力放到讓“陽”的部分(問題外的生活)擴大一些,最終的效果都是一樣的,就是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但相比之下,把“陽”的部分擴大一些,似乎更容易。
我有個朋友,是學美術的。年輕時她恃才傲物,總覺得自己會成為一名厲害的藝術家。可未來的遠大前程沒法改善眼下的窮困。于是她來到旅游景點,在那邊支了個畫攤,想通過幫人畫素描掙錢。
天快黑了,她才等來第一樁生意,對方是個戴眼鏡的中年男人,問她畫一幅畫要多少錢,她說20元。于是那個男人坐下了。半個小時后,畫完了,男人走過來看了看畫,哈哈大笑,問她:“你覺得像我嗎?”
“像??!”她理直氣壯地回答。
那男人說:“這樣,錢呢,我還是給你;畫呢,我就不要了,你自己留著吧?!闭f完,扔下20元錢揚長而去。
奇恥大辱??!這個還沒上路的年輕藝術家狠狠地把畫撕了,撿起地上的20元錢,眼淚在眼眶里打轉(zhuǎn)。“我一定要弄個框,把它裱起來?!彼南?,“我要讓它時時刻刻激勵我!等我功成名就的那天,再把它拿出來,作為我心靈發(fā)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展示給大家看!”
她氣鼓鼓地收起了畫架,往回走。走著走著,路過一家麥當勞,肚子餓了。一摸口袋,唉,只有那準備裱起來的20元錢了。她猶豫了一會兒,最終走進麥當勞,掏出那20元錢。
“給我來個漢堡包!”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她沒把那20塊錢裱起來,而是買了個漢堡包,她最終沒成為著名畫家。不過我喜歡她的生活態(tài)度,不跟問題死磕,隨時準備趴下。日子看起來越過越糊涂,其實卻越過越清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