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特約撰稿 鄒明宇
債務人未履行法院判決的應當加倍支付的遲延利息(以下簡稱“遲延加倍利息”),兼具懲罰性和補償性,但又以懲罰為主的特點。若賦予其普通債權的清償順序,將會使其他普通債權人對該懲罰性債權承擔責任,從而違反了破產法的公平受償原則。同時,考慮到計算該利息債權,是法院主動實施的執(zhí)行措施,具有法定性。雖然被告同意按照普通債權予以確認,但為保證所有債權人能夠獲得公平受償,法院可依職權對其清償順序作出認定,即認定該債權作為懲罰性債權應劣后于普通破產債權清償。
2010 年9 月13 日,國光公司與廈門銀行簽訂《項目借款合同》和《綜合授信額度合同》,約定貸款總金額2 億元,期限3 年,年利率6.48%。國光公司以國光大廈二期在建工程的目前和將來所有上蓋建筑及相應的土地使用權,提供抵押擔保。合同還就其他事項作出了約定。同日,雙方簽訂了《最高額抵押合同》,約定為履行《項目借款合同》《綜合授信額度合同》,國光公司提供最高額抵押擔保。其擔保范圍包括:主合同項下債務本金2 億元及利息(包括逾期罰息和復利)、違約金以及擔保權人實現(xiàn)債權和擔保權的一切費用。
合同簽訂后,廈門銀行向國光公司分兩筆發(fā)放貸款2 億元。后因國光公司未能依約履行,廈門銀行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判決國光公司償還廈門銀行借款本金、利息、罰息、復利、律師費等,并對抵押物享有優(yōu)先受償權。
2013 年7 月15 日,法 院針對國光大廈的土地使用權及地上物(含國光大廈二期)的公開拍賣,作出(2012)大執(zhí)字第2505 號成交裁定。
2016 年11 月18 日,法院作出“(2016)京01 破申1 號”民事裁定書,裁定受理了國光公司破產清算案。在債權申報中,管理人對廈門銀行申報的部分債權未予確認,引發(fā)本案訴訟。廈門銀行要求判決確認其對國光公司享有本金債權9999585.79 元、利息債權3259 487.9 元、遲延加倍利息11272660.35 元,并確認上述債權具有優(yōu)先受償權。訴訟中,經組織核對,雙方確認國光公司尚欠廈門銀行借款本金9999585.79 元,利息1201563.46 元,遲延加倍利息11272660.35 元。
資料圖片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全國法院破產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第二十八條指出,對于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清償順序的債權,法院可以按照私法債權優(yōu)先于公法債權、補償性債權優(yōu)先于懲罰性債權的原則合理確定清償順序。
從性質上看,本案訴爭的遲延加倍利息,雖兼具懲罰性和補償性,但其主要作用并非用于彌補債權人的損失,而是通過增加債務人遲延履行的負擔,從而督促債務人依法及時履行生效判決所確定的義務,避免債務人因遲延履行行為而獲得不當利益。據(jù)此,遲延加倍利息作為以懲罰性為主的債權,在清償順序上應當劣后于補償性債權,不應按照有財產擔保債權予以優(yōu)先清償。
關于遲延加倍利息是否應按普通債權清償?shù)膯栴},我國破產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未作規(guī)定,但從立法宗旨來看,破產程序的目的在于使破產債權得到公平對待。在債務人破產清算的情況下,其已無法全額清償債務,故債權人獲得的清償具有補償性質,此時破產企業(yè)的財產本質上應屬于全體債權人所有。若將懲罰性債權賦予普通債權的清償順序,將降低處于同一清償順序的其他普通債權的清償率,導致將對債務人的懲罰轉嫁給其他普通債權人,從而違反了破產法規(guī)定的公平受償原則,也超出了破產程序彌補債權人實際損失的目的。從權利基礎來看,遲延加倍利息具有法定性。在訴訟和執(zhí)行程序中,遲延加倍利息是法院在法律文書中依職權添加的,并非基于當事人的約定或請求而產生。本案中,雖然國光公司同意將遲延加倍利息按照普通債權予以確認,但為保證國光公司所有債權人的債權能夠得以公平受償,法院有權依職權對該筆債權的清償順序作出認定,即認定該債權作為懲罰性債權應當劣后于普通破產債權清償,待此次破產程序中所有普通債權人的債權得以完全清償后,仍有剩余的破產財產可供清償時,再予以清償。
綜上,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作出如下判決:1.確認廈門銀行享有本金債權9999 585.79 元,利息債權1201563.46 元,上述債權可就依法處分抵押物(國光大廈二期的土地使用權及地上物)所得價款享有優(yōu)先受償權;2.確認廈門銀行享有遲延加倍利息債權11272 660.35 元,該債權劣后于普通債權清償;3.駁回廈門銀行的其他訴訟請求。
針對遲延加倍利息是否屬于破產債權及其清償順序的問題,法學界目前尚有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遲延加倍利息屬于懲罰性債權,按照破產法公平保護全體債權人的立法精神,破產程序不支持懲罰性債權,并且,若對采取訴訟程序的債權人計算遲延加倍利息,對未采取訴訟程序的卻僅計算正常利息,將造成因債權人主張權利方式不同而確認的債權數(shù)額不同。因此,無論在破產案件受理前,還是受理后,遲延加倍利息均不屬于破產債權。深圳中院和江蘇高院均作出了相似的規(guī)定。
第二種觀點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六十一條規(guī)定,法院受理破產案件后,債務人未執(zhí)行生效法律文書應當加倍支付的遲延利息,不屬于破產債權。最高法院破產法司法解釋(三)亦重申了上述內容。按照上述規(guī)定,破產案件受理后發(fā)生的遲延加倍利息,不屬于破產債權,破產案件受理前發(fā)生的遲延加倍利息,屬于破產債權。
第三種觀點認為,遲延加倍利息屬于破產債權,至于清償順序則取決于本金債權的性質。本金債權為優(yōu)先債權的,遲延加倍利息也應優(yōu)先受償;本金債權為普通債權的,遲延加倍利息也應認定為普通債權。
本文作者認為,上述幾種觀點均有不妥之處。針對第一種觀點,遲延加倍利息雖然具有懲罰性,但也兼具補償性。不應因其具有懲罰性就將其歸入除斥債權,并且,在破產案件受理前,部分債權人承擔了訴訟風險、付出了訴訟成本,在其訴求獲得法院支持且債務人拒不履行生效判決后,享有了遲延加倍利息債權。在缺乏明確依據(jù)的情況下,該債權不應被剝奪;針對第三種觀點,其將遲延加倍利息與一般債務利息同樣處理,忽視了遲延加倍利息的產生基礎。應當認識到,遲延加倍利息并非源自當事人的約定,也不是基于本金債權所產生,無論申請執(zhí)行人是否申請,法院都應當依職權計算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針對第二種觀點,僅從司法解釋的文義著眼,認為司法解釋既然規(guī)定的是破產案件受理后的遲延加倍利息,不屬于破產債權,那么受理前的就應屬于破產債權。上述理解片面強調了司法解釋的文義,卻忽視了破產法的立法本意和遲延加倍利息債權的特點。
據(jù)此,本案依據(jù)最高法院《全國法院破產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中,有關“補償性債權優(yōu)先于懲罰性債權”的原則,從遲延加倍利息兼具懲罰性和補償性,但又以懲戒和遏制為主的性質出發(fā),結合破產法公平保護全體債權人的立法宗旨,以及彌補債權人實際損失的程序目的,將遲延加倍利息作為劣后債權處理,在清償所有普通債權之后才能獲得清償。本文作者認為,認定為劣后債權,既有利于實現(xiàn)對全體債權人的公平保護,防止將對債務人的懲罰轉嫁給其他普通債權人,又可以避免在無法律依據(jù)的情況下剝奪債權人的合法權益。雖然從實際結果來看,無論認定為除斥債權還是劣后債權,往往都無法獲得清償,但從權利設置和內容上看,二者卻具有本質上的差別。除斥債權在破產程序中完全喪失受償?shù)臋嗬?,而劣后債權雖僅在普通債權全部清償后方可受償,但其在破產程序中的受償權利并未被剝奪。
另需說明的是,盡管被告并未對遲延加倍利息做劣后債權的抗辯,但結合遲延加倍利息具有法院依職權添加,并非基于當事人的約定或請求而產生的法定性特點,所以,法院有權依職權對該筆債權的清償順序作出認定,這既有助于合理平衡各債權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也更加符合公平清償?shù)幕驹瓌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