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為全面糾正現(xiàn)階段我國大學生群體輕視體力勞動、過度重視腦力勞動的錯誤認識與偏差價值觀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樣性與全面性,高校領導與思政任課教師必須主動調整現(xiàn)存的思政課程體系與課上教學指導模式,在教學活動中面向大學生群體弘揚、宣傳主動為社會、為集體做貢獻的勞動精神,使高校學生群體達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思想理念共識,以此完成社會變革與時代發(fā)展賦予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新任務。任課教師必須為高校學生詳細說明勞動實踐在學生個人能力發(fā)展成長道路上的重要性與特殊作用,為高校思政教學尋找一個新的切入點,保證更好的達成新時代的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任務,教師應根據(jù)高校學生群體的個性愛好與思考方式有效實施分層次的勞動教育,進而進一步完善高校思政教學體系。本文主要分析了在高校思政教育課程體系中滲透勞動教育理念的必要性與社會意義,全面地分析了勞動教育視域下我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主要問題,并總結提出了將勞動實踐教育融入思政教育體系的可行策略與途徑。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勞動教育;人才培養(yǎng)
前言
新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讓大學生群體全面透徹地理解勞動實踐對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推動作用以及掌握更多勞動實踐技能和技巧的必要性,系統(tǒng)化地改進思政教學方式與課程體系,加速高校思政教育的現(xiàn)代化革新步伐。任課教師必須根據(jù)實際情況與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靈活地將思政課堂教學與勞動教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高校學生群體以腳踏實地的態(tài)度規(guī)劃自身的職業(yè)發(fā)展計劃,并主動在勞動實踐中運用在課上所學理論知識解決遇到的各類問題與特殊困難,學生應當有計劃地鍛煉自身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知識運用技能,努力提升個人的社會勞動價值。
一、將勞動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學體系的必要性與社會意義研究
為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教學質量與人才培育效率,必須加強針對大學生的勞動思想、勞動能力教育的階段性培養(yǎng),主動將不同形態(tài)的社會勞動融入現(xiàn)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課程體系之中,避免我國大學教育脫離社會生產與勞動實踐活動。在大學思政教育中融入勞動教育能夠使高校學生群體將各行各業(yè)的勞動實踐模范設置為自身學習的榜樣,重塑學生的價值取向與道德意識,使大學生選擇正確的職業(yè)發(fā)展理想與個人能力培養(yǎng)方向,繼承并發(fā)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勤勞肯干、尊崇勞動人民的傳統(tǒng)美德與崇高思想理念[1]。為保證高校學生群體能夠獲得均衡全面的發(fā)展,高校必須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貫徹知行合一的根本性教育實踐原則,調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與主要方向,鼓勵高校學生在勞動實干中不斷學習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所必需掌握的生存技巧,積累社會實踐經驗與有關知識,以此滿足高校學生群體提高自身綜合素養(yǎng)水平的客觀學習需求[2]。
只有將勞動實踐教育與高校思政教學活動進行緊密結合,才能使大學生群體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勞動觀點。新時代的思政教育必須使學生養(yǎng)成從勞動實踐中發(fā)掘自身社會價值的符合時代發(fā)展方向的職業(yè)理念,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加深對課堂所學書本知識的理解和體會,保證學生能夠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獲得更多具備正面意義的直接經驗與正向的情感體驗,促進自身道德品質與審美情趣的發(fā)展與逐步完善。融入勞動教育的思政教學模式能夠更有效率的完成既定的課堂教學任務與實踐型人才培育目標,提高思政教育的價值觀塑造效果與意識形態(tài)指導的全面性,提高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和未來社會中的謀生能力與環(huán)境適應能力,不僅能夠使高校學生群體養(yǎng)成自己為自己的生活負責的自律性生活習慣,還可讓學生養(yǎng)成對社會、對他人、對集體的強烈責任感與合作意識[3]。
二、勞動教育視域下我國高校思政教學模式的主要問題與缺陷研究
(一)學生對勞動實踐的社會意義認識不完整,未能獲得有力指導
我國高校學生群體對勞動實踐活動的理解與認識方式普遍受到各類社會流行思潮與有害價值觀念的負面影響,無法從正確的角度全面透徹的理解學習勞動技能、尊崇勞動創(chuàng)造的現(xiàn)實意義與社會價值。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找準勞動教育的切入點與出發(fā)點,難以使學生在情感層面與理智層面對任課教師所講解的勞動基本知識與精神理念產生深度共鳴。很多高校學生錯誤地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中鄙視體力勞動、崇拜智力勞動的落后價值觀念的影響,不愿意參加具備宣傳教育意義的課后勞作實踐活動,難以抱著積極的心態(tài)回應校方與任課教師的號召投參與專項勞動訓練,任課教師未能履行自身職責及時糾正學生對社會勞動的錯誤認識,難以從思想觀念層面培育高校學生群體對勞動實踐的認同感與踐行意識[4]。
(二)課程內容設置并不均衡,未能發(fā)掘潛在的勞動教育資源
多數(shù)國內高校的現(xiàn)行思政教學模式與課程體系中嚴重缺乏與勞動教育有關的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思政教學未能起到應有的勞動教育指導效果,高校學生群體主要在思政課堂上學習各方面的理論性知識,課上學習內容中涉及勞動價值觀培育塑造與勞動技能學習的部分并不多,學生沒有進行課上訓練和課下實踐的機會。部分院校現(xiàn)有的課后勞動實踐形式較為單一,高校學生參加社會勞動實踐的時間較短,校方與指導教師多采用實地調研、考察或短期頂崗實訓等形式進行實踐活動,此類停留在表面的勞動教育無法培育學生的勞動觀念與勤勞肯干的個人道德品質,學生無法將從社會實踐中積累的勞動經驗轉化為工作技能,難以形成集體帶動效應,高校學生群體沒有足夠的時間檢驗所學理論知識的實用性與正確性,思政教育活動并未和勞動實踐進行有機結合。
三、使勞動實踐教育高校思政教育達成緊密融合的可行策略與有效方法探究
(一)加強對高校學生群體價值觀念的指導與塑造力度
為了避免使高校學生群體養(yǎng)成好逸惡勞的生活習慣與厭惡勞動的有害價值觀,任課教師必須重構思政教學模式,著力于幫助學生塑造符合社會現(xiàn)狀的正確價值觀與勞動觀念,在課上采用多種形式的價值觀教育方法,為高校學生群體詳細評析阻礙高校學生道德水平提升的各種錯誤思想觀點。教師應當利用課上時間舉辦課上討論會、集體辯論賽等能夠促進高校學生群體勞動價值觀形成的特殊課堂活動,將價值觀指導塑造工作納入思政課堂教學的范疇,及時矯正學生未能完全定型的錯誤價值取向與思想理念,使學生正確認識體力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社會價值與經濟效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社會勞動實踐的機會。思政教師可根據(jù)高校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與勞動能力水平選擇更多貼近生活的勞動教育形式與主題內容,使高校學生群體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師所組織的集體化趣味勞動實踐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