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教改及時代大發(fā)展這個大環(huán)境下,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這個詞,由此對“使學生形成高階閱讀能力,展開深度閱讀”這一任務的落實也越來越重視。加之小學語文教材中增加了許多內(nèi)容,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深度閱讀教學的難度。然而就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情況來看,或多或少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學生興趣低下、教學效果不理想等。為了能夠有效緩解這些問題,小學語文教師就應當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促使學生“在場閱讀”,幫助學生更好感悟文本,獲得別樣的情感體驗,從而進一步達成課堂教學的目標。
要想閱讀有效果,就是要學生迅速進入文本。做為教師在閱讀中的作用就是牽引者,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就是要為學生迅速進入為文本搭建好各種支架,讓學生有效閱讀,促進學生深度閱讀,幫助學生深化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
一、搭建與教材之間的對話支架
在義務教育課標中明確提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編者以及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被诖耍Z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首要任務就是給學生搭建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橋梁,換言之即讓學生明確文本主要講述了什么內(nèi)容,文本結構是什么,以及其中主要傳達了什么思想或情感等。當這一工作得到落實后,那么教師則應當有意識地給學生搭建學生與文本、編者之間對話的橋梁。一般而言,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部分都是根據(jù)原著改編而成的,因此,教師有必要為學生搭建相應的支架,逐步引導學生拉近與文本、編者之間的距離。需要說明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將挖掘教材中的教學資源,如教材中的單元導讀部分、每篇課文的導語以及課后練習題等,并將它們充分利用起來,幫助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主要學習方向,如應當學習的重要字詞以及必須掌握的技能等,這樣一來,則能夠切實地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效果[1]。例如:在教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一課的時候,當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后,那么教師則可以結合課后的練習題,給學生搭建相應的問題支架,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內(nèi)容,與文本展開有效的對話,從而分析、領悟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深層含義。如,對于“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那么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自由閱讀課文,隨后提出引導性的疑問:“季老先生口中的‘美麗具體指的是什么呢?同學們能夠試著從課文中尋找描寫‘美麗的句子或段落嗎?”而對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那么教師則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同學們,為什么作者會說這種境界是‘耐人尋味的呢?對此你們有什么看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你們有沒有體驗過與其相似的境界呢?”通過這種結合課后習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的方式,學生就可以感悟到作者對于德國民俗習慣、風土人情的贊美之情,還可以從中領悟作者通過描寫風情的方式映射哲理的寫作手法和特征。這樣一來,就較好地完成了學生與文本以及編者之間對話這一任務,那么課堂教學的效果自然也會更加理想。
二、搭建與作者之間的對話支架
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站著讀者,那邊站著作者與文本。通過這一道橋梁,讀者才能和作者及文本會面。這個道理說明了讀者和作者之間展開有效的對話,不但能夠使讀者(學生)更加深刻的分析、感知文本,還能夠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然而要想真正地做到和作者之間展開有效的對話,那么首要任務即和作者站在同一個角度,在此基礎上分析問題,只有這樣才可以領悟作者所表達的真情實感,從而達成構建文本含義的要求。由此可見,深入了解作者,感悟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以及相應的創(chuàng)作情境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诖?,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當給學生呈現(xiàn)與作者個人閱歷相關的材料支架,通過這種方式促使學生深入作者的內(nèi)心,從而做到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一來,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自然就會更加透徹、深刻[2]。例如:在教學《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這一課的時候,當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后,那么教師就應當將課前準備好的資料,即葉圣陶先生給肖復興修改的作文原文,借助多媒體設備將其呈現(xiàn)給學生,隨后給學生提出引導性的疑問:“同學們,如果你們現(xiàn)在是肖復興,當拿到一篇帶著許多修改符號以及文字的文章,那么你們會有何種感受呢?如果你們現(xiàn)在是教師,那么又會給這篇文章寫上什么樣的評語呢?”有的學生思考片刻后答道:“如果我是肖復興,當拿到一篇滿是修改符號和文字的文章,那么心里必然會產(chǎn)生一種不被認可的挫敗感,但是當我讀完葉圣陶先生給出的評語之后,又可以深刻的感受到葉圣陶先生對于‘我的期望。”從文本內(nèi)容來看,并沒有直接寫出肖復興當時的感受,那么教師就可以把握時機引申出原文中的這部分內(nèi)容:“那時我才十五歲,一個毛頭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聲國內(nèi)外文壇的大文學家的指點和鼓勵……像飛出的一只鳥兒抖著翅膀。”通過這種方式,將學生逐步帶入肖復興的內(nèi)心世界,以此更加切實的體驗到肖復興的激動以及興奮之情,同時也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葉圣陶先生對于肖復興帶來的深遠影響。實踐成果表明,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給學生重現(xiàn)文本情境,可以使學生實現(xiàn)與作者之間的對話,從而感悟作者當時的心境,進而真正感悟文本內(nèi)涵。
三、搭建與時代之間的對話支架
文學來自現(xiàn)實生活,在文本創(chuàng)作過程中,都會一定程度上受到社會文化、時代背景等的影響。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深度的交流、對話,那么就十分有必要給學生構建與文本內(nèi)容相應的支架,通過這種方式逐步引導學生步入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處的時代,給學生再現(xiàn)作者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家庭背景等,盡可能達成與作者在同一時代進行有效的交流、對話,以此幫助學生真正讀懂文本、感悟文本[3]。例如:在教學《祖父的園子》這一課的時候,本文主要描寫了園中自由自在童年生活所經(jīng)歷的一切美好事物。這個時候,教師就有必要給學生介紹作者的寫作背景:作者兒時缺乏爸爸媽媽的關愛,在童年時期過得非常孤獨、落寞等。當學生了解了這些背景后,那么就會明白作者之所以將文章寫得如此撥人心弦、明亮動人,主要是因為沒有親身感受過這些自由和美好,這正是對于兒時所缺失情感的彌補和渴望,從而更深刻的明白文本所傳達的真情實感。又如:在教學《漁歌子》這一課的時候,那么教師在正式教學時就可以給學生介紹作者的個人生平,使學生認識到作者當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了解官員的貶謫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為學生理解作者寫下這首詩的深層含義打下基礎。為了使學生進一步深化對文本的含義,那么教師則可以適當?shù)囊瓿隽谠壬摹督罚詫Ρ冉虒W的方式使學生認識到山水間還有一位“漁夫”,他淡泊名利,把自己和自然界有機融合,不懼風雨,怡然自得。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教師為學生鋪墊了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才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斜風細雨不須歸”中蘊含的含義。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非常有必要給學生搭建與時代之間的對話情境,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學生更好感悟在創(chuàng)作時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所創(chuàng)作文本的意蘊,從而促進學生的深度閱讀,進一步強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總而言之,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當學生處于有效閱讀、深度閱讀時,才可以促進自我能力的提升。實踐表明,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構建閱讀認知、形成閱讀習慣對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意義。而要想促進學生有效閱讀、深度閱讀,那么在閱讀教學過程就要給學生好各種支架,這樣才能夠較好地實現(xiàn)閱讀教學的目標,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趙楊.小學語文說明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深度閱讀”的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8(041):219.
[2]時守禮.搭建互構支架,促進深度聯(lián)結[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2017(5):59-61.
[3]唐玉萍.淺談小學語文閱讀實施情境教學法的優(yōu)化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 2019(11):97-98.
張麗麗,山東省青島黃島區(qū)育才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