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兵
馮祥云,1960年7月生于上海市。先后畢業(yè)于上海市工藝美術學校繪畫專業(yè),日本東京藝術??茖W校(TSA)研究科專業(yè),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yè)獲碩士學位。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農(nóng)工民主黨上海書畫院副院長,上海市政協(xié)書畫院畫師。2013年,山水畫作品《林山如沐》入選第七屆上海美術大展;2014年,山水畫作品《天地人和》入選“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國中國畫作品展;2015年,山水畫作品《老區(qū)的記憶》入選第八屆上海美術大展;2016年,山水畫作品《曙光》入選“紀念建黨95周年,長征勝利80周年上海美術作品展”;2018年,山水畫作品《天寒山凈》入選“郵驛路·運河情”全國中國畫作品展;2019年,山水畫作品《天高地迥》入選第十屆上海美術大展;2020參展“水墨緣十五年藝術邀請展”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
2017年,上海梧桐美術館舉辦“慿高舒卷”馮祥云個展;2018年,上海文史資料研究會舉辦“舒卷隨風”馮祥云個展;2019年,上海白廂畫廊舉辦“云錦旖旎”馮祥云個展等。出版《江蘇畫刊》《馮祥云畫集》《祥云出岫—馮祥云山水畫之意度》《祥云太行—馮祥云太行寒林山水作品集》等著作。
中國山水畫自20世紀末式微后,不可避免的走入一個迷茫期。翻閱傳媒,就連中國山水畫的歷史盛期也各有各的說法,有說明代是中國山水畫鼎盛時期,也有說在北宋崛起為盛,五代濫觴為純……當然,沒有分歧的,就數(shù)當下不是中國山水畫發(fā)展最佳時期的結論了。中國山水畫家馮祥云不理這個茬,一如清代鄭燮所云:“任爾東西南北風”,面對“水墨”“風景”詞組在理論上以“探討”為名的肆意替代,他“千磨萬擊還堅勁”,且如同一片祥云,在中國山水畫的一片藍天里自由飛翔,咬定“青山綠水”就是中國山水畫的“金山銀山”。
事實上,中國的畫家歷來以中國山水畫為自豪的,雖有宋代花鳥畫和隋唐至明清人物畫的光輝燦爛,但仍不失中國山水畫其“老大”地位。中國山水畫的靈魂就在其意境之中,既是畫家的情思與景物、生活的有機融合,也是畫家的修養(yǎng)在畫面上的綜合反映,是一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境界體現(xiàn)與升華。所體現(xiàn)的是畫家在大自然中探尋美的過程中,被大自然影響和感化的心靈、性情和品格,在實相與意象間的轉(zhuǎn)化,并融入自己的主觀感悟于畫面之中,讓中國山水畫在自然審美中,滲入文化品位的主觀意境,也是中國山水畫獨立于藝術領域的實質(zhì)所在。
畫家馮祥云參透中國山水畫的精神所在,得益于他認真學習和刻苦鉆研。那天去他畫室造訪,當他徐徐展開八尺整張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和郭熙的《早春圖》時,讓我眼睛一亮,范寬浩莽、壯闊、濃厚、鼎健的筆力,以及郭熙清曠平淡、水墨明潔的雄健筆勢,臨摹得如此精到,似乎撩開了依附在原作上的千年時光的積淀,穿越回了大師完成創(chuàng)作時那一刻自我欣賞的時空。只見畫室邊上不足十平米的儲物間里,堆滿了馮祥云創(chuàng)作和臨摹晉唐宋元大師的畫作及卷軸。為了滿足我的好奇心,他與我一起“抽檢”了他所擁有的繪畫創(chuàng)作“歷程”。
在《秋宵月色勝春宵》和《清秋訪友圖》里,躍然紙上的,是宋代山水畫那種勾勒細致、刻畫嚴謹,用墨對畫面進行層層渲染所展現(xiàn)的凝重恬靜之美,宋代山水畫具有的細膩、豐富,以及傾于自然的“真”和“實”,在馮祥云的筆下自然地烙下了印記;《春暉滿林圖》和《空山秋氣清》,則將元代那種清閑委婉、悲涼隱逸的淡泊清逸的精神傳達到位,體現(xiàn)了馮祥云細讀黃公望、王蒙、倪瓚和吳鎮(zhèn)后的收獲;《林壑云泉》《山林知秋》則是馮祥云表達了對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吳門四家的敬意,在吸收元四家含蓄筆致時加強中鋒用筆和干皴,凝重不乏渾厚,墨色淋漓又有濃淡變化,蒼中帶秀拙中寓巧,表現(xiàn)了明代山水平淡質(zhì)樸、宏闊蒼潤的境界。
畫家馮祥云在學習中國山水畫傳統(tǒng)時,持之以恒地讀遍了所有的筆法,臨摹了所有的經(jīng)典,熟習了所有典型的圖式,幾乎將能見到的,自己心儀的傳統(tǒng)山水作品細讀數(shù)遍了然于胸。這種“堅持數(shù)年必有好處”的刻苦學習方法,日積月累的夯實了自身中國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基礎。常聽畫家們說,畫家用作品講話,作品靠實力講話,而實力是學習能力一種轉(zhuǎn)換和表現(xiàn),是“技”的積累,“道”的悟性。中國山水畫還有人品即畫品之說,這是基于中國山水畫借物抒情、借景言志,賦予自然山川以人的品格的傳統(tǒng)特性,反映畫家各自的審美取向與人生理想,人的品格不同,自然就有了作品品格的差異。這也就是畫家馮祥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研讀山水畫的原因所在。
編輯 趙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