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七喜
前段時間參加同學聚會,其間聊到了當年的高考第一名干什么去了。
其中幾個同學用看笑話的語氣譏諷說:“當年他就是一個書呆子,只知道做題,現(xiàn)在估計也混得不怎么樣,你看連同學聚會也不敢參加?!?/p>
當年那個高考第一名混得怎么樣?似乎大家都在看他的笑話,要暗暗印證自己當年的選擇是對的,死讀書的人沒有好下場。
現(xiàn)場沒有一個人知道,我出于好奇,在聚會結(jié)束之后,偷偷打聽了一下。
從大學畢業(yè)之后,他就繼續(xù)讀書,一路深造到了博士,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是世界TOP3的一個投行高管,年薪大幾百萬元,接觸的都是最頂尖的名流人士,遠遠把當天聚會的同學甩出了八條街。
原來他不是混得不好,而是他根本不和我們在一個圈子,而當時一些同學意淫他混得不好,現(xiàn)在看起來真是像一個笑話。
似乎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某學渣成績不好,而某學霸成績很好,20年過去之后,學渣和學霸在一個招聘會上見面,來參加面試的,是當年的學霸,而面試學霸的就是當年的學渣,學霸的前途和命運,都牢牢掌握在學渣的手里。
這個故事聽起來很爽,也暗合了很多當年學習不用功的人的心理。
可是我們捫心自問一下,這樣的場景多嗎?真的不多,更多的是,因為高考、因為學歷,學霸們走上了人生巔峰,而學渣們只能在社會的底層做最辛苦、最基層的工作。
學霸落魄、學渣逆襲,這樣的事情很多人都喜歡看,一旦發(fā)生就會成為新聞,就會引起轟動,因為他們喜歡看到別人被拉下神壇的感覺。
于是,每年高考狀元出爐的時候,一片祝福聲中,總會出現(xiàn)一些酸溜溜的評論:狀元又怎么樣?畢業(yè)了還不是要出來找工作?可能混得還不如小學畢業(yè)的呢。狀元都是高分低能的書呆子,到了社會上也不會吃香的,賺得還不如賣茶葉蛋的多。
那些抱著看笑話心態(tài)的人,仿佛都期盼狀元們境遇凄慘,好滿足他們的陰暗心理。
那些高考狀元到底過得怎么樣?真的如他們所說,都過得很差嗎?還真的有人去調(diào)查了這件事情。
30多年前,佛山電視臺曾經(jīng)對一批高考狀元進行采訪,并制作了一期視頻,這在當時引起轟動;30多年后,他們再一次找到了當年接受采訪的狀元們。
他叫陳東,當年900分的滿分成績,成為當年的廣東省文科狀元,被北京大學錄取。
當時學校還專門為他辦了一期歡送會,他說,拿到狀元也沒有很興奮,因為他在高一的時候,就下定決心要考取文科的狀元。
30多年后,他過得怎么樣呢?
如今,他已經(jīng)是中山大學法學院的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還是美國紐約大學法學院、英國卡迪夫大學法學院等國外高校的訪問學者,已經(jīng)成了一代名師,著作等身。
另一位狀元譚志佳,當年以總分第一的成績成為廣東高明區(qū)首個省狀元。
譚志佳的父母都是農(nóng)民,每年收入不足三千元,家里窮困潦倒,但他還是以驚人的毅力和智慧,成為一名省狀元,考入北大。
這么多年過去了,譚志佳已經(jīng)是香港大學醫(yī)學院博士后研究員,拿到了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遺傳病理研究工作。
自己成功之后,他還加入同鄉(xiāng)會,為佛山付出和奉獻了很多,同時,他還是政協(xié)委員,致力為家鄉(xiāng)的發(fā)展出謀劃策。
不只是他們,還有很多關于高考狀元的報道。
河南省的文科狀元張磊,以當年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并進入耶魯大學深造?,F(xiàn)在他已經(jīng)是耶魯大學建校315年來的首位中國校董。他創(chuàng)立高瓴資本,以220億元的財富值,登上胡潤百富榜。
還有百度創(chuàng)始人李彥宏是陽泉市高考狀元,京東創(chuàng)始人劉強東是宿遷市高考狀元,豌豆莢創(chuàng)始人王俊煜是廣東省高考狀元,中國最?;鸾?jīng)理王亞偉是安徽省高考狀元,著名作家劉震云是河南省高考狀元。
據(jù)一份對1977—1986年高考狀元的職業(yè)統(tǒng)計,他們中有些已經(jīng)是: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副總工、中青在線總經(jīng)理、軟銀中國合伙人、南京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美國長島大學教授等。
為什么這些高考狀元只要自身不出問題,大概率不會混得太差?
因為很多東西是相通的。能夠當上狀元的人,非同凡人,他們的吃苦能力、抗壓能力、學習能力遠遠超過普通人,而這些能力,又是能夠促使他們繼續(xù)成功的原因。
退一萬步講,即使他們不去從商從政,做文史類的工作或者教育類的工作,也是如魚得水。
而且,高考狀元是從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考入名校的,有了名校的背景,他們的人生起點,從那時起就比普通人高出一大截,早就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狀元中,大部分人不一定成了首富或者是某個行業(yè)最有錢的人。但他們大多數(shù)都在各自的領域不斷探索,尋找一種讓自己覺得有意義的活法。
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說讀書時成績好的人,到了社會就一定能成為人才,更不是說成績不好的人,就注定什么都干不好。我想說的是,人生的意義在于整個過程,而不是某個階段、某個瞬間。某一階段的成就,只能代表那一階段的努力,如果躺在過去的成績上睡大覺,那么,即便是高考狀元,也不過是夢幻泡影。畢竟,人們關心的只會是“你是誰”,而不是“你曾經(jīng)是誰”。
高考是人生的一次大考,但人生遠遠不止高考這一場考試。
米蘭·昆德拉說,生活就是一種永恒的沉重的努力。
事實上,在任何階段、任何領域,努力奮斗都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