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世忠
種地的人都懂得這個常識,諸如南瓜、冬瓜、西瓜之類爬蔓的作物,大都種在地頭田邊,因為那兒空間相對較寬。即便不是種在邊角,也要留下足夠的空間,供藤蔓攀爬伸展。
不懂行的人說,可惜了,這片瓜田。這么好的土壤,不種點什么,豈不是白白浪費了土地資源?更有那蹩腳的“農(nóng)人”,不管不顧,拿起鋤頭啪嗒啪嗒,點種上別的種子,還振振有詞,不能讓這地兒空閑。于是,瓜秧前進(jìn)的道路被阻斷,上不能接收陽光雨露,下不能自由伸展,受困于方寸之地,受制于矮人之檐。只能日日萎縮,花開花殘,到最后落得個凄凄乎命運悲慘。
沒有空間,就沒有生命的“平臺”,就沒有豐收的一天。
我想,人生也要留一片空間。不能把它占全,也不能把它排滿。誰的人生密密麻麻、滿滿當(dāng)當(dāng),誰反而就會出現(xiàn)虧欠。因為好的畫作需要留白,美的文章需要刪減;因為思想需要遐思,精神需要追求,靈魂需要休眠。
別擔(dān)心雜草、荊棘、罌粟,鋤頭在手,它們就不能為所欲為,肆無忌憚。讓瓜蔓爬過來,開花、結(jié)果,收獲豐收,收獲笑顏。
別栽種欲望、懶惰、奢侈和貪婪,哪一種都是人生之大敵,任其攀爬,生命的田野里定會雜蕪一片。把它們清除干凈,讓清正、勤奮、儉樸、知足等,占領(lǐng)這片空白的地方,使之變成幸福的樂園。
留一片空間吧!這是一片凈土,讓人生之藤蔓在此茁壯成長,修成正果,人生才能高尚圓滿。
絲瓜、吊瓜、黃瓜、蕓豆等,這些蔓狀植物,在生長的過程中,都需要搭架。起碼,搭個架它們的青春才得以張揚,生命才有所依托。
它們的特點是柔弱??墒?,一旦有所依附,柔弱就變成了堅韌和執(zhí)著。向上向上,攀爬攀爬,那一個個張開的小“手”,像雄鷹的利爪,抓住了就不放松,不達(dá)目的,絕不停歇。
曾幾何時,有人對它們開口謾罵:什么趨炎附勢、曲意逢迎、巴高望上、接貴攀高,什么軟骨頭、沒骨氣、少氣節(jié)……一盆盆污水向它們?yōu)???墒?,它們無怨無悔,勇往直前,一步步向上,開花、結(jié)莢、坐果,讓生命變成一盤盤美味佳肴,端上人們的餐桌。
由此我聯(lián)想到,這是人生的兩種不同形式。架木雖有骨氣,能撐起一片藍(lán)天,但它缺少生命的律動;瓜秧豆蔓自身雖不挺拔,但它一旦有所依附,生命就有了舞臺,理想就會變得遠(yuǎn)大。
讓這兩種形式集于一身吧!當(dāng)別人有困難,需要你的時候,變成一根硬木,搭一個臺階,讓其跨越;當(dāng)你遇到困難的時候,請不要自餒,站起來,抓住希望,攀援向上,一點一點,向著理想飛躍。不過,你要學(xué)會感恩,讓果實垂下來,那是對大地,對幫助你的架木最好的報答!
種子與犁鉤,本是沒有任何關(guān)聯(lián)的兩種事物,然而,自然界的一次天氣變故,卻讓這兩種事物發(fā)生了一次交合。一個被救,一個施救,兩者上演了一出感天動地的善愛之歌。
莊稼一如人的生命,也有生不逢時的時刻。種子剛剛下地,突然暴雨而至,被淤積在泥土之下。遭遇了這種情況,種子的力量再大,單槍匹馬也很難從土里發(fā)芽。
這個時候,它勇敢地站了出來。啥?一件最不起眼的農(nóng)具——犁鉤子——有的地方管它叫小犁鏵。別小瞧它長得簡單:一根長長的木柄,頭上那兩只彎曲的鐵絲像怪獸的兩只利爪。雖然十八般武藝它無一精通,可它有自己拿手的絕活。它能讓堅硬的土地變得松軟,能讓種子絕地逢生冒出新芽。瞧,它騎在壟眼之上,把兩只利爪深深扎進(jìn)土里,然后像兩只并行的土鼠,向前拱爬。所到之處,土層松動,硬殼揭蓋,還掀翻了坷垃。媽呀,可憋死我了!種子借機(jī)翻身,呼出一口長氣,喊了聲阿彌陀佛!種子得活,開始扎根發(fā)芽。而犁鉤不求任何回報,又回到原來的地方,被束之高閣。
犁鉤很像世間的一種人,這種人俠肝義膽、樂善好施,像救苦救難的活菩薩。若問他們在哪里?哪里有險情,哪里有困難,他們就往那里集結(jié)。老人摔倒,他們飛奔向前,不考慮有沒有麻煩的后果;兒童落水,他們奮不顧身,救人于危難;疫情來了,為了人民的安全,他們勇于前行,甘當(dāng)逆行者;邊關(guān)吃緊,他們奉命出征,不惜拋灑熱血……
細(xì)想想,其實人與人之間就是種子與犁鉤的關(guān)系。誰的一生也不可能一帆風(fēng)順,難免會遇到風(fēng)風(fēng)雨雨坎坎坷坷。做一把犁鉤吧,趕緊伸手過去,幫他們把困難擺脫。今天你伸手幫助了別人,說不定明天你遇到什么困難,別人也會拉你一把。彼此相幫,人間還有什么困難不可戰(zhàn)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