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培 馮榮波
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需要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方案,否則病死率極高,且預后效果差[1]。本院為了分析TAT、D-D、FDP等指標在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兒中的早期診斷價值,分別對48例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兒和40例健康新生兒進行凝血相關指標對比,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新生兒科于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間收治的48例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兒作為實驗組,其中男28例,女20例;早產兒10例,足月兒38例。再選取同期于本院分娩的健康新生兒4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4例,女16例;早產兒7例,足月兒33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抽取2 ml靜脈血,離心后分離出血漿冷凍待檢,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TAT,采用乳膠凝集試驗檢測FDP,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D-D。當血漿中各指標檢測顯示D-D>500 μg/L、TAT>4 μg/L、FDP>20 mg/L時,可判定為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陽性。
1.3 觀察指標 對比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兒與健康新生兒的TAT、D-D、FDP水平,48例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兒按照本院治療方案給予小劑量肝素抗凝治療,對比治療前后各凝血相關指標的水平[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各項指標對比 實驗組TAT、D-D、FDP水平分別為(8.12±1.39)μg/L、(672.4±53.4)μg/L、(413.4±64.5)mg/L,均高于對照組的(2.36±1.02)μg/L、(234.8±16.9)μg/L、(12.6±4.3)mg/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實驗組患兒治療前后各指標對比 治療后,實驗組TAT、D-D、FDP水平分別為(2.68±0.45)μg/L、(245.1±17.8)μg/L、(11.8±3.4)mg/L,均低于治療前的(8.12±1.39)μg/L、(672.4±53.4)μg/L、(413.4±64.5)mg/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各項指標對比()
表1 兩組各項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實驗組患兒治療前后各指標對比(,n=48)
表2 實驗組患兒治療前后各指標對比(,n=48)
注:與治療前對比,aP<0.05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孕期產檢不重視等因素,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發(fā)生率呈現(xiàn)顯著升高的趨勢,嚴重威脅新生兒的健康。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是一種發(fā)病急且病情嚴重的臨床出血綜合征,病理形成基礎是凝血-抗凝血、纖溶-抗纖溶系統(tǒng)失衡,一般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3]。早產兒或者危重兒是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高危人群,該類患兒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延長,導致血小板在血管內異常聚集。誘發(fā)新生兒發(fā)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因素比較多,宮內感染、圍生期缺氧、新生兒溶血病、前置胎盤、胎盤早剝以及羊水栓塞等均是主要因素。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一旦發(fā)展為重癥可在1~2 d內死亡,因此早期診斷對于患兒預后是非常關鍵和重要的[4]。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主要癥狀是出血、休克、栓塞以及溶血,出血是診斷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重要依據,也是最常見的癥狀;高凝期患兒易發(fā)生血管栓塞,小血管栓塞致微循環(huán)障礙可導致患兒休克;溶血的發(fā)生相對較少,少數(shù)病情嚴重患兒可能出現(xiàn)溶血表現(xiàn)。
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診斷主要依靠實驗室檢查,重點檢測指標包括血小板(PLT)數(shù)量和質量、PT、FDP、D-D、TAT等。D-D是最簡單的纖維蛋白降解產物,血液中的纖維蛋白經過活化和水解,產生特意的降解產物即是D-D,主要反映纖維蛋白溶解功能,因此D-D是直接反映高凝狀態(tài)和纖溶酶生成的理想指標。當機體處于心肌梗死、腦梗死、肺栓塞、靜脈血栓形成、手術、腫瘤、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感染等狀態(tài)下時D-D水平會異常升高,尤其針對血栓性疾病可做出快速診斷。有專家認為相比較于PT和PLT、D-D更具診斷價值,陽性診斷率和特異度均比較高,因此D-D可作為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早期診斷中最有價值的參照指標,同時還可以監(jiān)測患兒的治療及預后[5]。FDP的檢測不易操作,其檢測結果與檢測技術及方法直接相關,缺乏客觀性,敏感性較高,特異性和假陽性都比較低,需要與其他指標聯(lián)合參照做出判斷,而D-D敏感性相對低一些,特異性高,因此FDP與D-D聯(lián)合用于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早期診斷效果更佳。TAT是人體內凝血和抗凝血相互作用以維持生理平衡的產物,有研究表明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兒TAT異常升高,可作為該病早期診斷的良好指標。本院為了提高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診斷率,對比分析TAT、D-D、FDP等凝血相關指標的診斷價值,結果顯示:實驗組TAT、D-D、FDP水平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TAT、D-D、FDP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以上各項凝血相關指標在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早期診斷中具有重要參照價值。本次研究的價值在于提高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診斷率,由于納入樣本量有限,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兒TAT、D-D、FDP水平異常升高,可作為早期診斷和監(jiān)測預后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