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魯迅”概念的核心關切是文學者魯迅帶著基于改變?nèi)诵缘睦硐脒M行政治實踐,會產(chǎn)生何種意料之外的后果?把握這一概念,要求在考量基于個體道德激情的那些概念范疇時引入公意共同體這一判準。比如,“改造國民性”作為道德激情的產(chǎn)物,仍隱伏著一個權力結構,因為:改造工程并不會自己啟動,其必然要求一種全新的道德/價值體系自上而下聯(lián)動式的運作。進而必須回答的問題是:誰來改造?如何保證執(zhí)行者不以改造之名施行新的壓迫?出于對共同體利益的考量,這一政治道德一旦進入實踐層面,可能付出的制度成本必然是巨大的。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魯迅的政治道德觀及其政治實踐之間是被割裂開來看待的,兩者因此也都獲得了抽象的、觀念層面的肯定。前者,20世紀80年代大量以“國民性思想”為議題的學術會議可為證明;后者,只要看看20世紀90年代,從《故事新編》中提取“黑衣人”/墨家形象以證其對個體行動能力之推崇的這類研究也不難明白a。以思想文化解決問題可以,但需要追問:如何防止思想本身被濫用?肯定“個體行動”也沒有問題,但也需追問:個體行動是否真能增進共同體福祉?在這方面,法學和政治學方面相關的研究思路確實可以把問題向前推進一步。
舉個例子。向來被視為能代表魯迅早期思想之深度的《破惡聲論》中有對“獸性愛國”的反思?!矮F性愛國”,即“頌美侵略,暴俄強德,向往之如慕樂園,至受厄無告如印度波蘭之民,則以冰寒之言嘲其隕落”。與此類思想“肉搏”,在魯迅看來則需要將“印度波蘭”視為“華土同病之邦”b。從深化啟蒙精神內(nèi)涵的角度看,這的確是將人之主體性發(fā)展至“相互主體性”,而其達至這一目標的思想方法非常類似于休謨道德哲學中的“同情感”(sympathy)。請注意,正是在這里,文學研究視域下的魯迅像和政治學研究視域下的魯迅像出現(xiàn)了巨大差異。休謨意義上的“同情感”并非那種崇高的仁愛之心(benevolence)或人的原始道德(humanity),而是在自身利益不受損失的前提之下對他人產(chǎn)生的同情。人都是利己的,且對他人的慷慨也是有限的。正因如此,個體對他者的“同情感”并不建立在其對自我更高的道德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共同的利益感之上。這種共同的利益感促成了習慣和傳統(tǒng)的形成,在此基礎上,最終才有了作為“共同的底線”的正義規(guī)則。魯迅在《破惡聲論》中卻指出了“同情感”生成的另一路徑:“反諸己”,即試圖通過對人的改造塑造出具有能將人自身的恐懼、欲望、驕傲等情感對象化的新人,借助思想的自我反身趨近真正的善。(魯迅這一思想方法被有的學者進一步做了發(fā)揮,產(chǎn)生了諸如“反現(xiàn)代性的現(xiàn)代性”“現(xiàn)代性的自我反身”等一系列論題。)在魯迅看來,“輔匈牙利”的“波蘭武士貝謨”、“助希臘”的“英吉利詩人裴倫”的“一二士”就是這樣的新人,他們?yōu)椤白贼韽堅獨猓嵠蛪褐?,去諸兩間,凡有危邦,咸與扶掖……”作為一種思想操練,新人不斷將舊我對象化、反求諸己,自可被視為不斷揚棄自身的辯證運動??梢坏├硐氤烧?,理性化的新人真的變成了政治主體,其不斷對象化自身的思想操練就會落實為不斷“革”自身之“命”的沖動。如果這一不斷革命的沖動又是建立在缺失規(guī)則制約與底線意識的前提下,其必然要以巨大的制度成本為代價。
對“政治魯迅”“副作用”的揭示,就挪動魯迅研究舊有格局自有其意義。再深刻的思想,一旦作為政治道德基礎進入實踐層面,也需要對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做出全面的評估。在這個意義上,將魯迅視為“問題”較之將其視為“方法”恐怕對我們更有裨益。可話說回來,如果不以如肅穆“古堡”般存在的“魯學”為潛在對話者,而是進入到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之中,那么也可以說,作為失敗的“政治魯迅”之對立面的蘇格蘭啟蒙哲學及其中國版本絕非什么新鮮之物。
魯迅反對一切規(guī)則,無論其是“形成權力壓迫關系的社會政治領域的各種規(guī)則”還是休謨意義上基于共同的利益感、作為共同底線的“規(guī)則”d,而這恰被視為“五四”激進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必然后果。這一對激進主義的批評最終要達至的乃是對整個現(xiàn)代中國歷史中革命與改革運動的全面反思。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失敗的“政治魯迅”像關聯(lián)著當代中國“新自由主義者”們早就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開始的對現(xiàn)代中國歷史的“重寫”。“啟蒙”不再是一個不言自明的概念,其起源被重新追溯:“法國啟蒙運動基本上是個人權力論的激進主義,它對教會與王權的批判所凸顯出的乃是一個個人至上的理性主義和個人主義;德國啟蒙運動則是與德意志民族的復興相聯(lián)系的,所以,這個啟蒙運動很快就與德國的國家主義相結合,變成了一種強勢的德意志民族精神。相比之下,蘇格蘭啟蒙運動則是較為適中和溫和的,它以文明進化論為底色,尋求的是個人自由與政治社會的平衡,是在改良主義主導下的文明演化論。其中既強調(diào)歷史和傳統(tǒng),同時又彰顯個人價值和法治秩序?!?/p>
基于這種區(qū)分,戊戌變法和新政改革重獲肯定,而辛亥革命則被視為現(xiàn)代中國走上激進主義道路的標志性事件。以魯迅為代表的“五四”啟蒙主義也需重估:其重視的是民主與科學,可根本的問題卻是自由與秩序。激進市場主義、新保守主義以及新權威主義等發(fā)酵出的“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時至今日已成為資本驅(qū)動的“知識付費”通俗講史課堂上最受歡迎的價值觀,《羅伯特議事規(guī)則》《人性論》《通往奴役之路》是其必讀書,“日拱一卒”則是其經(jīng)典表述。不管鐘誠是否意識到,“政治魯迅”概念的確預設了新自由主義(也可以說是新保守主義)的價值立場,“永遠革命”的魯迅式激情被目為危險的、不可控的定時炸彈:一方面,引發(fā)主體“內(nèi)爆”,激進啟蒙者由孤獨者變?yōu)閺统鹫?另一方面,導致社會失序,規(guī)則崩解,價值混亂。但問題是:僅只意識到“在魯迅以及主流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思路的視野中,國家只具有功能性和第二位的意義”是不夠的。需要追問:這一意識究竟生成于什么樣的歷史條件之中?激進化的動因又是什么?
奉休謨?yōu)楣玺珱]問題,但得追問休謨政治哲學成立的前提是什么?眾所周知,休謨的道德哲學通過財產(chǎn)權的維護、經(jīng)濟自由的保障,以同情、習俗、慣例及共同的利益感為紐帶,將古代的德性傳統(tǒng)與近代社會的利益原則、法治精神和正義標準統(tǒng)合一處,其成立的基本前提是近代市民社會的興起?,F(xiàn)代中國是否存在這樣的市民階級共同體?而如果沒有這一基本的歷史條件,又如何能輕易否定通過社會運動與制度變革的互動推動社會進步的可能?正如汪暉早在21世紀初就清醒地意識到的那樣——“蘇格蘭自由主義或者‘古典自由主義的中國版本實際上不過是新保守主義的中國版本而已……熱衷于解構激進主義的中國革命,批判社會運動的激進性質(zhì),卻沒有對構成這場社會運動的根本動因和社會條件進行任何有深度的反思?!痹谶@個意義上,嚴重點說,“政治魯迅”這一概念可被視為建立在一種反歷史的視野之中,是站在激進市場主義、新保守主義與新權威主義混雜而成的新自由主義立場“重寫”現(xiàn)代中國歷史的思想操作。它僅只意識到社會運動的負面效應,卻拒絕承認“社會運動、民主建設與制度改革的互動”可能具有的“推進民主進程的機會”。
我的理解,“政治魯迅”概念這一主題先行的單向度思維與鐘誠對文學及文學者的簡單化理解不無關系。僅就這組筆談來看,鐘誠就在多處暴露出其對文學的理解。舉個例子,鐘誠這樣理解文學者魯迅的政治實踐——“思想中有政治元素是一回事,真正試圖將自己關于政治的思考落實又是另一回事。如果是后者的話,便會付出真實的代價,比如卷入政治論爭和身份沖突,經(jīng)歷思想的困境與掙扎,以及還有可能要承擔其思想主張在落實過程中帶來的未曾意料的后果。而魯迅恰恰是付出了此類代價的文學者,竹內(nèi)好所謂的‘真的文學,是把自己的影子破卻在政治里的,也可從這個角度理解。”很遺憾,竹內(nèi)好的這句話當然不能從這樣的角度理解。在竹內(nèi)好的意義上,文學=無,即一種不斷否定自身并開出新路的“永遠革命”精神。這樣一種精神落實到具體的政治實踐時,就成為一種永遠不滿現(xiàn)狀,試圖在反復革命中達至新的可能的沖動。竹內(nèi)意義上的文學正是這種不斷生成的推倒重來,不斷回到“無”進而逼出各種可能的“有”的意思?,F(xiàn)存的政治形態(tài)是“完成時”,文學者則通過“永遠革命”的沖動將其撥回“現(xiàn)在時”?,F(xiàn)實政治每一次自我革命、自我更新,文學精神就完成了它的一次使命——“文學在政治中破卻了自己的影子”——然后重新開始新的自我革命、自我更新。
我想,有必要重溫竹內(nèi)好對文學與政治關系的理解,這里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文學是行動,不是觀念”(竹內(nèi)好,1943)。顯而易見,文學雖然不能直接參與現(xiàn)實政治,但欲求革命,造成具有革命道德的主體即可,而文學在塑造革命主體時起到的作用是非同一般的。第二個層次,雖然文學是行動,“但這種行動,是通過對行動的異化才能成立的行動”。如果覺得這話有些費解,那就再說得明白點——“只有相信‘永遠革命的人,只有‘永遠的革命者,才能不把革命的普及看作革命的成功,而看作革命的墮落,加以破卻。”i也許,正是對竹內(nèi)意義上“文學”復雜內(nèi)涵的簡化甚至曲解,使“政治魯迅”視域下的文學被簡單地等同于理想主義,一種尚未在現(xiàn)實政治中碰壁的想象。如此一來,文學的可能性就被庸俗的文學無用論取代。這種對文學的簡單理解反過來似乎也強化了對何為好的政治的判斷。難道“在公共性層面實現(xiàn)真正價值超越”這一論題不需要被置于具體的歷史時空之中去討論嗎?在真正的市民社會尚未形成或受外界影響無以形成的歷史條件下,竹內(nèi)意義上文學精神催生出的不斷革命的政治實踐是否仍有其不可替代的意義?(雖然我不否認在現(xiàn)代中國歷史實踐中,這種自我革命的思想方法也可能在某些具體的歷史情境中造成災難性后果。)
在最近的討論中,鐘誠對文學與政治關系的理解發(fā)生了變化,即希望通過主體性的文學實感開出某種制度思考的空間。比如,作為中國現(xiàn)代小說開山之作的《狂人日記》,以非理性之眼(狂人)顛倒地“看”現(xiàn)實世界,狂人在常人眼中不過是“瘋子”,其洞穿歷史真實的體察及其對“吃人”傳統(tǒng)的批判在有效性上必然大打折扣。故而,魯迅文學的實感帶出了和政治現(xiàn)代性緊密關聯(lián)的常規(guī)社會科學所忽視的制度變遷的微觀問題——啟蒙者的“個人知識”難以如愿擴散的問題。不過,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如果不是非從學科意義上理解“政治”或“制度”,那么,在魯迅這里,文學實感能夠開出的關于制度的思考遠比反思啟蒙更為深刻。也舉一例,造成阿Q生存危機的諸多因素之中,最關鍵的是未莊男女在他向吳媽求愛之后的“古怪”,無人再去雇他做短工。世界如此“古怪”,容不下一個阿Q,乃是因其被人視為不“正經(jīng)”。祥林嫂之死,與此亦脫不了干系。此種土俗世界硬化掉了的“儀規(guī)傳統(tǒng)”,時至今日仍以各種不同名目(“生活作風”“正經(jīng)”)發(fā)揮著非正式但效能絲毫不亞于正式制度的作用。他既是手握權柄者污名化政治對手的常規(guī)技術,同時也是世俗世界民眾“精神奴役的創(chuàng)傷”。(阿Q雖為不“正經(jīng)”之名所累,但他想來見到一男一女在一起便以為必有“勾當”,見尼姑便以為與“和尚”私通。)所謂的“精神奴役創(chuàng)傷”正是在制度下探到世俗世界之中,在繁雜人事中固化成的“潛規(guī)則”,它不見于任何有關制度建設的討論中,卻成為制度變遷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微觀變量,而只由文學才能更為精準地把握與探測其存在。
因為將魯迅視為問題而非方法,“政治魯迅”概念從一開始就犀利地拋出“立人”之后怎樣這一魯迅式詰問,(盡管有些偏執(zhí)地)用政治學的思維方式重新激活了僵化的魯學傳統(tǒng)。比如,與“政治魯迅”連帶著的“技術魯迅”命題:晚清魯迅是在進入后(對進化論的癡迷、仙臺醫(yī)專學醫(yī))自覺退出了“技術”(包括現(xiàn)實中的醫(yī)學技術)這一“中間項”的操作實踐和事實邏輯,并將其回收到價值邏輯之中。王芳即從“技術”背后看到不同力量(知識分子、統(tǒng)治權力、大眾等)之間的博弈糾纏很大程度上不能被啟蒙邏輯回收,致力于對這一“中間項”進行討論。
“立人”的可能性與限度問題,曾是我魯迅研究路上繞不過去的一道坎。2014年,完成博士論文后我即被這一問題困惑——“真的是‘人立而后凡事舉,還是制度鼎革后人立?我無意也無力在此細辨,可問題擺在那里:‘立人自然必須,但‘人能夠在不變革于其有害的壞制度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立?當然,還有更為棘手的問題:誰來立人?立什么樣的人?人類在20世紀走過的歷程警示我們:建基于技術進步和物質(zhì)大發(fā)展之上的人的精神維度的改變是一種立人的方案;建基于自上而下的是社會動員式立人是另一種方案,后者一旦走向極端,的確可以改造人的精神,但立起的是否還是有批判能力、明辨是非的真的人則是成問題的?!碑敵踹@一系列問題,目前看來,都可以在“政治魯迅”這一概念中得到解決:由人性推導出社會的方案的確是成問題的。我的擔心僅僅是:因為“政治魯迅”概念不僅要處理魯迅所處時代的問題,更要呼應當代中國政治、思想狀況,故其有可能陷入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去政治化的政治”的牢籠之中,真的以為革命之路只有復仇一條,以為“文學”真的無力或只有結構性緊張。那樣的話,魯迅的可能性則又會被遮蔽了。
作者:國家瑋,山東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著有《啟蒙與自贖——魯迅〈吶喊〉〈彷徨〉的思想與藝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