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最為人關注的詩歌有兩類:一類是以《詩八首》等為代表的,體現(xiàn)著中國現(xiàn)代詩藝的前沿探索,詩風晦澀難懂,詩藝甚至主題都表現(xiàn)出王佐良所說的“去中國化”傾向;此類作品盡管為專業(yè)讀者所推崇,普通讀者卻敬而遠之。另一類是以《贊美》為代表,其靈感和詩情與中國大地、時代生活息息相關,詩風較為平易暢達,深受大眾讀者的青睞。
《贊美》寫于1941年12月,發(fā)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的文學刊物《文聚》1942年2月第1卷第1號。
全詩共有四節(jié),先看第一節(jié)。
前三行寫了作為民族國家象征的土地和村莊,攝取幾個鳥瞰式的鏡頭,跳躍性很強,顯示出空間的廣闊和荒涼。接下來是三個排比句,通過亙古就有的風、流水和森林表現(xiàn)了時間的長遠和歷史的悠久。這風是“呼嘯著干燥的”,這水是唱著“單調的”歌聲的——而且是“在低壓的暗云下”,這森林是“憂郁的”,這些形容詞共同釀制出一種悲涼的氣氛。1937年7月,中國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10月,穆旦作為護校隊成員,隨清華大學南遷長沙。1938年2月到4月,他與長沙臨時大學二百多名師生一起,徒步至昆明,全程三千五百華里,歷時六十八天,跨越湘、黔、滇三省。當他在《贊美》中書寫山川時,想必是帶著幾年前長途跋涉時的直感和體驗吧。
再看下面的五行詩。第五行:“當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遙遠的天際爬行”,這是一個狀語從句,后面是一個分號,表明此句是前面幾句的狀語。按正常的語序,它應該在“它們靜靜地和我擁抱”前面。這個狀語后置起到了強調作用。此行詩中的“灰色的行列”當指革命隊伍,抗戰(zhàn)時中國軍隊的制服多是灰棉布的。艾青的《吹號者》兩次寫到穿著“灰布衣服”的軍人集體,寫吹號者吹完起床號,“又把自己消失到那/無數(shù)的灰色的行列中去”。還寫“灰色的人群/散布在廣闊的原野上”。這里的表達穆旦無疑是熟悉的。在正常的語序中,“當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遙遠的天際爬行”與“它們靜靜地和我擁抱”連在一起,可以把“我”視為革命隊伍中的一員。天際線上出現(xiàn)了抗戰(zhàn)的隊伍,這是悲涼大地上從未有過的新景象,帶來了振奮人心的新時代的消息: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人民正在覺醒。正是在這樣的時代精神的感召下,抒情主體深切地意識到與人民之間的血肉聯(lián)系,看到了蘊藏在人民中的力量。所以,本節(jié)結尾處唱出了時代的強音:“一個民族已經(jīng)起來?!边@為第二節(jié)寫農(nóng)夫加入革命隊伍做了鋪墊?!安灰啤钡囊馑际鞘裁茨??因為在天際前行,行列又可能很長,看上去會有“不移”的感覺。“說不盡的故事”承接上面的“森林里有無數(shù)埋葬的年代”,揭示了這些故事的性質是災難性的?!皭矍椤焙汀苞椚骸倍际亲杂傻?,充滿生命活力,最不該沉默?!案煽莸难劬ζ诖康臒釡I”,就是說人民的心中仍然懷抱著希望。這幾句以鋪排的句式,進一步揭示了歷史的性質、后果以及隱含著的希望?!八鼈冹o靜地和我擁抱”,“擁抱”充分表達了對土地、歷史的熱愛和高度的認同。不過,這“擁抱”是超現(xiàn)實的、想象的表現(xiàn)。此節(jié)后面還用了兩次“擁抱”,也帶有同樣的性質。這種超現(xiàn)實的動作稍后在戴望舒的《我用殘損的手掌》(1942)里也出現(xiàn)過,后者寫了一個“撫摸”動作,在想象中撫摸祖國廣袤的大地。
第一節(jié)后面八行表現(xiàn)抒情主體“我”深沉而強烈的感情。用三個“我要以”的排比,抒發(fā)奔涌的激情。“我要以荒涼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騾子車,/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陰雨的天氣”,前一句寫北方,后一句寫南方。我們通常會注重詩歌音節(jié)的工整,這樣寫:“我要以荒涼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騾子車,/我要以陰雨的天氣,漫山的野花,槽子船”,然而詩人不愿意如此工整,有意追求語言的自由自在。接下來:“我要以一切擁抱你,你,/我到處看見的人民呵,/在恥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我要以帶血的手和你們一一擁抱”。在短短的四句詩中,擁抱的對象出現(xiàn)六次,三次直接喊出“人民”,三次用代詞“你”或“你們”,頻頻地、急切地呼喚,表達了對覺醒的人民的深情。
“我要以帶血的手和你們一一擁抱”再一次出現(xiàn)了超現(xiàn)實的描寫。艾青《吹號者》一詩中有這樣的詩句:“現(xiàn)在他開始了,/站在藍得透明的天穹的下面,/他開始以原野給他的清新的呼吸/吹送到號角里去,/——也夾帶著纖細的血絲么?” 1940年3月,穆旦在香港《大公報》上發(fā)表關于艾青詩集的評論《他死在第二次》,說道:“把‘夾帶著纖細的血絲的這一種痛楚,也溶進了對于生命的光明面的贊美里,這是脆弱的情緒所能辦得到的么?無疑地,詩人艾青是先有著真實的生活做背景,而后才提煉出這樣的詩句來的。”a當穆旦寫“我要以帶血的手和你們一一擁抱”時,這也是帶著“痛楚”的深沉的感情和贊美。所不同的是,艾青的“纖細的血絲”是在現(xiàn)實中可能有的,而穆旦的“帶血的手”是超現(xiàn)實、寫意的。袁可嘉說:“穆旦佳作的動人處卻正在這等歌中帶血的地方?!薄百澑枞巳四艹?,但會唱帶血的贊歌者卻不多,在前輩詩人中艾青是難得的一個。你看他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北方》等作品就能感到這一點?!眀
第二節(jié)刻畫了一個農(nóng)夫形象,并把這個具象化的受難者升華為覺醒中的人民的代表,從而充實了“人民”的內(nèi)涵。這個農(nóng)夫有著粗糙的外形,擔負著沉重的家庭責任。他是農(nóng)民群體的化身,一個個朝代過去了,不斷地給他帶來希望和失望。而他們祖祖輩輩只能辛苦勞作,命中注定地成為受難者。詩人用“升起”和“降落”比擬王朝的更替,富有動作性的直感,生動地寫出了漫長而沉重的歷史,富有概括力。詩中寫道:“翻起同樣的泥土溶解過他祖先的,/是同樣的受難的形象凝固在路旁。”常規(guī)句式當為:“翻起同樣溶解過他祖先的泥土,/是凝固在路旁的同樣的受難的形象?!眱尚性娡怀隽恕巴瑯拥哪嗤痢焙汀巴瑯拥氖茈y的形象”,這是典型的英文句式,有些擰巴,帶有語言實驗的意味,與艾青詩歌追求的口語化的散文美不同。下面的詩句兩次寫到了“在大路上”,“在大路上”的活動不論是“歌聲”也好,還是“演說,叫囂,歡快”也好,都表現(xiàn)出在社會變革潮流中對農(nóng)民的動員。在一個以農(nóng)民為主體的社會里,任何的社會大變革都離不開農(nóng)民的參與,所以都會用各種各樣的言辭去鼓動他們。我以為這兩次敘事在時間上是不同的。前一個“在大路上”,寫的是歷史的,而且有很多次,后一個則是現(xiàn)實的。雖然是“再一次相信名詞”,但這“名詞”的性質是不同的,包含著全民抗戰(zhàn)所蘊含的“大眾的愛”;前后的結果也大不相同,前者只是給農(nóng)民帶來一次次的“憂患”,后者雖然也會有的,但促使農(nóng)民真正覺醒,農(nóng)民因此“放下了古代的鋤頭”,自覺自愿、不懼犧牲地去承擔歷史的重任,加入抗戰(zhàn)的隊伍。
第三節(jié)寫農(nóng)夫參軍加深了家庭和鄉(xiāng)村的悲哀,而他無怨無悔。前面三句在大的時空范圍內(nèi),把降臨于鄉(xiāng)村的悲哀放大,成為悲哀的情調。寫法上與作品開頭寫大地的“荒涼”與“憂郁”一樣?!氨А笔堑谌?jié)前半段所要表現(xiàn)的關鍵詞。首先,他的出走給家庭帶來了精神和物質上的重壓,母親擔心他的生命安危,孩子在忍饑挨餓。他們期待的本來是食物,卻每每失望,所以用反語稱之為“期待著饑餓”。鄉(xiāng)村毫無希望,抒情主人公由黑色的茅屋聯(lián)想到“黑暗”和“恐懼”,“仍是”和重復使用的“一樣的”,表現(xiàn)出鄉(xiāng)村一如既往,毫無改觀。農(nóng)民與大自然本來有著植物和泥土般的關系,但是他們的生存能力由于歷史和現(xiàn)實等方面的原因,太貧弱了,匍匐在大自然的威力之下,仿佛生活受到了泥土的侵蝕一般。不過,這個農(nóng)夫義無反顧。他的自我犧牲精神感動了“我”,使“我”產(chǎn)生了擁抱每一個人的沖動。他的心情又是十分矛盾的,因為我們不能給予尚未走出苦難的覺醒者任何安慰,故說“為了他我失去了擁抱的安慰”。通常寫一個農(nóng)夫參加革命,從此以后就走進了光明的世界,而詩人在第三節(jié)中,寫了這個農(nóng)夫的選擇反而加重了自己的家庭和鄉(xiāng)村的饑餓與恐懼;通常情況下寫到“我”要擁抱每一個人,抒情就可以戛然而止了,詩人卻訴說了自己因為不能給予真正的安慰而感到自責和痛苦。抒情趨于深沉、厚重。在一般抒情詩人止步的地方,穆旦借助西方現(xiàn)代派的詩歌資源,深入地進行他的心靈探險,這是他詩歌的優(yōu)勝之處。
第四節(jié)與第一節(jié)相呼應,回應開篇所寫的荒涼、遼遠的時空,表明民族的苦難并沒有結束,抒情主體因此陷入沉思。他痛苦而又滿懷希望,激昂地宣告:一個民族已經(jīng)起來!這一節(jié)前半段用了三個排比句,寫景式的鋪排渲染出大地的荒涼和人民的苦難?!皟A圮的屋檐”與第三節(jié)“聚集著黑暗的茅屋”相呼應,可視為苦難的象征。寫“呻吟和寒冷”所用的“歌唱”一詞是反諷性的。后半段寫了抒情主體的態(tài)度。面對依然沒有翻頁的民族的“多年恥辱的歷史”,抒情主體陷入了痛苦的思考,他的腳步因而“躑躅”。結尾處云“然而一個民族已經(jīng)起來”,前三節(jié)結尾處都是“因為一個民族已經(jīng)起來”,詩人把結尾處的“因為”變?yōu)椤叭欢?,用連續(xù)的轉折奏響了全詩的最強音。
《贊美》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把富有時代色彩的歌頌民族新生的思想觀念與帶著泥土味的稠密意象結合起來,情思深刻而蘊藉。此詩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是“一個民族已經(jīng)起來”,這是一個宏大的時代主題,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像抗戰(zhàn)初期的許多詩歌一樣,流于標語口號般的宣示?!耙粋€民族已經(jīng)起來”是全詩的骨架,然而必須要有血有肉,才能成為一首好詩。一個民族的站起來關鍵靠的是人民,所以要塑造“人民”的形象。“人民”是一個抽象概念,詩人刻畫了一個農(nóng)夫作為人民形象的代表,寫了他祖祖輩輩的命運,他作為一個受難者的痛苦、他在時代精神感召下的覺醒,以及作為“人民”群體形象背景的大地、村莊和親屬,等等。作品的細部是由大地和鄉(xiāng)村的意象組成的,飽含著情思的稠密意象散發(fā)出泥土的氣息,構成了詩的血肉。這樣把抽象與具象、知性與感性相結合,有了真氣,“人民”形象便站立了起來,親切可感。
這種帶泥土味的意象得益于艾青的啟示。穆旦在評價艾青詩集《他死在第二次》時說:
作為一個土地的愛好者,詩人艾青所著意的,全是茁生于我們本土上的一切呻吟,痛苦,斗爭和希望。他的筆觸范圍很大,然而在他的任何一種生活的刻畫里,我們都可以嗅到同一“土地的氣息”。這一種氣息正散發(fā)著芳香和溫暖在他的詩里。從這種氣息當中我們可以毫不錯誤地認辯出來,這些詩行正是我們本土上的,而沒有一個新詩人是比艾青更“中國的”了。
這里所稱道的“土地的氣息”主要來自艾青詩中大地和鄉(xiāng)村的意象,他受到強烈的感染。在創(chuàng)作《贊美》之前的幾年里,穆旦寫了不少帶有時代流行色彩的贊歌,如《一九三九年火炬行列在昆明》《合唱二章》《出發(fā)——三千里步行之一》《原野上走路——三千里步行之二》《中國在哪里》等。這類贊歌式的詩篇缺乏獨特的詩情,語言直白,意象缺乏深致,雖然也寫人物,然而未能用精練的語言刻畫出典型特征。在時代的大合唱中,難以分辨出詩人個體的音調。正處于創(chuàng)作上升期的穆旦渴望突破,他讀艾青《他死在第二次》中的詩作和《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找到了一種與抗戰(zhàn)初期流行的標語口號式詩歌不一樣的“新的抒情”。這種“新的抒情”應該使詩與時代相結合,表現(xiàn)社會或個人向著光明前進。在抒情方式上,穆旦說:“我們終于在枯澀呆板的標語口號和貧血的堆砌的辭藻當中,看到了第三條路創(chuàng)試的成功,而這是此后新詩唯一可以憑藉的路子?!眃他又在一個月后發(fā)表的文章中高度肯定《吹號者》:“《吹號者》是我所謂‘新的抒情在現(xiàn)在所可找到的較好代表,在這首詩里我們可以覺出情緒與意象的健美的糅合?!眅這種新的抒情方式就是時代情緒與意象的結合。
正是由于艾青詩中所體現(xiàn)的新抒情方式的感發(fā),1941年的年初和年末,穆旦分別寫出了名作《在寒冷的臘月的夜里》和《贊美》。前一首詩以沉重的筆調、虛實結合的筆法,書寫了北方平原的漫漫寒夜,寒夜里農(nóng)民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深重苦難和悲哀的沉默,以及初露的光明和希望。這首詩明顯受到了艾青《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一詩的影響?!堆┞湓谥袊耐恋厣稀酚?938年1月發(fā)表于胡風主編的《七月》第七期,流傳甚廣,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詩歌朗誦會上,四次反復的詩句“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感人至深。f
兩詩在構思上都選擇了色調黑暗、憂郁的寒夜作為時間背景,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了中國的苦痛、災難和希望?!对诤涞呐D月的夜里》寫于抗戰(zhàn)開始進入相持階段,人民的抗戰(zhàn)意識開始覺醒,所以透露出比《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更多的亮色和希望。兩個詩人都根據(jù)抒情表意的需要,以精練的語句勾勒出人物某一方面的典型特征。艾青寫馬車夫臉上“刻滿了痛苦的皺紋”,而在穆旦筆下的農(nóng)民在燈光下顯出“一副厚重的,多紋的臉”,十分相近——這一處用語的近似多少透露出了一點二者之間的影響關系。兩詩給人印象更深的相同之處是,都充滿了貼近大地、富有泥土氣息的意象。不過,艾青詩中的意象平實、自然,而穆旦詩的意象帶有象征色彩,融入了自己的理性思考,表現(xiàn)出更為復雜、帶有普遍性的意味,減少了《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中意象的寫實性,很有朦朧感。在黑暗里閃亮的一盞燈光、紅的炭火與兒郎響亮的啼哭,是詩中三個核心的象征性意象,形成詩意的主體結構,給寒夜帶來了亮色和暖意,點亮了希望。在我看來,《在寒冷的臘月的夜里》與《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是一首象征詩,而非《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式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
《贊美》的主題和詩藝是在《在寒冷的臘月的夜里》的基礎上生長出來的,實現(xiàn)了新的超越。穆旦對民族和人民的認識變得更為豐富和深刻。他以深沉、熱烈的感情贊美了受難的祖國,激動地宣告:“一個民族已經(jīng)起來?!薄对诤涞呐D月的夜里》頗受艾青的影響,語言帶有口語的平易,意象也較為樸實、自然;而《贊美》植根于民族土壤,把富有時代色彩的主題與現(xiàn)代主義的詩藝結合起來,以糅合著感性與知性、帶泥土氣息的意象抒寫深厚的情思?!顿澝馈分械囊庀蟊取堆┞湓谥袊耐恋厣稀泛汀对诤涞呐D月的夜里》更密集,也更見張力和深致?!顿澝馈凡辉傧瘛堆┞湓谥袊耐恋厣稀泛汀对诤涞呐D月的夜里》那樣,通過感性的具象抒懷,而是融入了艾略特、葉芝和奧登等人的知性成分,以理念網(wǎng)絡、組合意象。用艾略特在評價英國玄學派詩歌傳統(tǒng)時的話來說就是,它充分體現(xiàn)了一種“能夠把思想轉化為感覺,把看法轉變成為心情的能力”。
王佐良《談穆旦的詩》寫道:“等到抗戰(zhàn)爆發(fā),他的情緒高揚了,但由于他在流亡途中看到內(nèi)地農(nóng)民受苦的樣子,又是常有憂郁的反思的……這(指《贊美》——引者)是對戰(zhàn)爭的直接感應,然而沒有叫喊,只有一種靜靜的敘述,著眼的是落到農(nóng)民頭上的憂患,到末了才隨著‘一個民族已經(jīng)起來的斷言而變得高昂?!県穆旦評論艾青的詩時說過:“我們可以想見許許多多疲弱的、病態(tài)的土地都隨著抗戰(zhàn)的到來而蓬勃起來了,它們正怎樣擁擠著在詩人的頭腦里,振奮他,推動他,使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使用粗大的線條把它們表現(xiàn)出來。”i穆旦受益于艾青的詩藝,并借助于西方現(xiàn)代派詩藝抒寫了自己內(nèi)心中積郁的體驗和情感。
《贊美》另一個突出的創(chuàng)作特色是,在希望與失望(甚至不乏絕望感)、肯定與否定的辯證關系中進行構思,形成了詩情的跌宕起伏。每一節(jié)里都交織著這種矛盾關系,每一次又都從失望、苦難或否定中超越和升華,“一個民族已經(jīng)起來”的旋律貫穿全篇。這也是穆旦詩歌的共同特色,在稍后于《贊美》寫作的《詩八首》中有著出色的表現(xiàn)。贊美祖國的詩篇往往著重于書寫贊美的一面,即使偶爾會點到苦難,也多是輕描淡寫。郭沫若《爐中煤》直接噴發(fā)抒情主體眷戀祖國的“五四”式的浪漫主義激情。舒婷《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與《贊美》一樣,借助意象抒情,雖然也寫到祖國的苦難,但沒有對苦難進行開掘;而且從抒情主體的角度看,苦難是過去式的,抒情主體并沒有現(xiàn)實的糾結和痛苦,其感情是明亮、單純的,帶有理想主義色彩?!顿澝馈穭t迥然有別。袁可嘉在《九葉集·序》中說:“悲痛、幸福與自覺、負疚交織在一起的復雜心情,使穆旦的詩顯出了深度和厚度。他對祖國的贊歌,不是輕飄飄的,而是伴隨著深沉的痛苦的,是‘帶血的歌。”!0王家新在談穆旦所受葉芝的影響時寫道:“我還想特意說到葉芝對穆旦的影響,因為無論王佐良還是江弱水,對此都注意得不夠,比如穆旦1941年底寫的《贊美》,把哀歌和贊歌結合為一體,顯然就受到葉芝《1916年復活節(jié)》(穆旦后來曾譯過這首紀念碑式的名詩)的影響,它體現(xiàn)了一種葉芝式的把民族的忍受和犧牲上升到命運悲劇和神話的高度。不僅如此,《贊美》的結構藝術也讓人想到葉芝,它的每一節(jié)以‘一個民族已經(jīng)起來為結尾,前后呼應,層層推進,最后通過兩次重復,達到一種最終的肯定,顯然,這也像葉芝在《1916年復活節(jié)》中以‘變了,徹底變了:一種可怕的美已經(jīng)誕生為每一節(jié)的結尾一樣,正是這種反復出現(xiàn)的‘樂句,把詩推向悲劇的升華?!?!1這段話可以加深我們對《贊美》的理解;不過,此詩中反復出現(xiàn)的“樂句”也很容易令人想到艾青“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的詩行。
穆旦是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藝的探險者,他的杰作代表著其探險所實現(xiàn)的深度。他的詩總的來說是有思想大于形象的不足的,這影響了它們的藝術感染力和成就?!顿澝馈芬灿羞@個問題,“一個民族已經(jīng)起來”的調子稍高,然而仍為其本土經(jīng)驗與現(xiàn)代主義詩藝結合得最好的作品之一。其成功的關鍵在于詩人為表達時代主題,精心選擇了與之匹配的充滿了泥土氣息的意象,感性里浸透著知性,深切感人。
作者: 黃開發(fā),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著有《人在旅途——周作人的思想和文體》《文學之用——從啟蒙到革命》《周作人的精神肖像》《周作人研究歷史與現(xiàn)狀》等。
編輯:張玲玲 sdzll08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