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明
詩評家呂進先生是一個充滿人文操守和人格魅力的學術(shù)前賢、一個為人尊重和敬愛的長者,他的為人、為學、為詩、為文都是一體化的。在這篇小文里,我希望通過對自我親身經(jīng)歷的追溯,并借助對呂進先生散文與詩歌的剖析和評述,將先生山高水長般的人品、文品與詩品綜合地展示出來。
我曾經(jīng)是中國新詩所的一員,也有幸成了呂進先生的學生,寄身重慶北碚的那段歲月至今難忘,每每憶起都有溫馨的清風從心間拂過。1998年8月至2001年7月,我在西南師范大學(現(xiàn)為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學習,三年下來,順利地獲得了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的碩士學位。在新詩研究所學習生活的這三年里,我的心中始終縈回著一種親切溫暖的感覺,那就是“家”的感覺,新詩所的所有老師和學生組成了一個和睦親近的大家庭,而呂進先生就是這個家庭中最令人敬重和仰慕的家長。在我的記憶中,呂進先生既是嚴師,又是慈父,他在學術(shù)上對我們要求相當嚴格,嚴格得近乎有些苛刻;但在生活上,卻給了我們無限的關(guān)愛和呵護,他的慈愛如同雨露陽光,滋潤了我們干涸的心田,照亮了我們前行的路途。
初入新詩所,由于對研究生生活還不太適應,我們起初都像無頭蒼蠅一樣,盲目亂轉(zhuǎn),無所適從,好長時間都抓不準學習的要領,找不到學習的目標,因而時常會出現(xiàn)顧此失彼的尷尬境況。記得第一學期呂老師給我們開設了“中國現(xiàn)代詩學” 的學位課程,開列的參考書目也并不算多,包括《中國現(xiàn)代詩論40家》(潘頌德著)、《中國當代詩論50家》(古遠清著)、以及《中國現(xiàn)代詩論》(上、下)(楊匡漢、 劉福春編),再加上黑格爾的《美學》第三卷(下冊)等著作,都可以說是指導我們從事新詩研究的入門書。
研究生一年級時,不知是因當時課程太多忙不過來,還是因為英語基礎薄弱、過關(guān)的壓力太大,我們不得不拿出更多時間用來強化英語這門課程的學習,我們讀專業(yè)書的時間是少之又少的。每逢呂老師上課,我們都顯得異常緊張,甚至有些心慌意亂、忐忑不安,因為他布置的讀書任務沒有一項是認真完成的,加上他又喜歡在課堂上引經(jīng)據(jù)典,然后趁你不注意,冷不丁地叫同學起來回答:“你說說看, 這是誰的觀點?” 整整兩節(jié)課,大家的心一直懸在空中。每次面對他的提問,大家往往是順利答出的時候極少,而支支吾吾甚至默不作聲的時候居多,表現(xiàn)實在難盡人意。幾堂課下來,呂老師顯得很不高興。有一次,研二的一位師姐悄悄告訴我們說:“呂老師當著我們的面發(fā)了一通脾氣,批評你們學習極不認真,還說要出卷在課堂上考察你們。你們千萬要做足功課??!”她的話果然不假,那一周輪到呂老師上課時,他就當堂宣布:“下周進行讀書測驗,大家一定要做好準備?!?一周的準備時間對于我們來說確實是太短暫、太匆忙了,臨到測驗時,我腦子里簡直是一片麻亂, 漿糊一般,沒有哪一樣知識是完全清晰和準確的,一點把握都沒有。有這樣的糟糕狀態(tài),回答問題自然就不會好到哪里。最有印象的是呂老師出了一道題,給出幾段“詩論”文字,要求大家在答卷上分別寫出這些詩論的作者與原有篇名。我清楚地記得,不知是過于緊張,還是記憶不牢,居然把這段話——“詩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語言藝術(shù),它通常是詩人感情的直寫”——的答案,本來應寫作“呂進《新詩的創(chuàng)作與鑒賞》”,卻寫成了“艾青《詩論》”。這樣的答卷呂老師肯定是很不滿意的。接下來一周,呂老師上課時,并沒有當堂發(fā)飆,而是用一種半調(diào)侃半責怪的語氣說:“沒有想到啊,有同學竟把我的話說成是艾青《詩論》里的,讓我做一次艾青也不錯嘛……” 聽了呂老師的話, 我一下子羞紅了臉,低著頭,大氣都不敢出。這次測驗對我們的刺激很大,也成了我們?nèi)蘸笈ψx書的提醒劑,在呂老師的嚴厲敦促下,我們從此不敢浪費一分一毫的時光,而是不斷提醒自己要加倍刻苦學習,不辜負老師的辛勤教育和殷切期望。功夫不負有心人,盡管最初我們的學習不是那么緊張,甚至還有些松懈,但因醒悟得及時,也為時未晚。通過后期的加倍努力,我感覺那一門功課大家最后還學得不錯,我的課程論文撰成后,呂老師還給了我極大的肯定,并鼓勵我大膽地向外投稿。我后來把這篇論文投遞給一家大學學報, 很快便發(fā)表出來了。
嚴師才能出高徒,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個老師在學術(shù)上的嚴格要求,正是對學生最大的關(guān)心、幫助和愛護。從新詩所出去的研究生中,李震、江弱水、王珂、蔣登科、王毅、段從學、楊四平、傅宗洪、向天淵、熊輝、陸正蘭、顏同林等,均為目前國內(nèi)詩歌研究界較有影響的學者,他們優(yōu)異成績的取得,都可以說是與在新詩所學習時呂老師的嚴格要求和悉心培養(yǎng)分不開的。
呂老師在學術(shù)上對我們的要求是格外嚴格的,不過,在生活中對我們則顯得非常慈愛,各方面都給了我們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和照顧,他常向我們噓寒問暖,對我們的飲食狀況、經(jīng)濟狀況也很關(guān)心,讓我們處處感覺到這個大家庭的溫暖。記得研一下學期,我由于對重慶的飲食尚未完全適應,有一段日子經(jīng)常拉肚子,以致后來得了急性闌尾炎。剛開始我還不太警覺,覺得沒什么大不了的,因此沒把這病當回事,只是每天在西南師大的校醫(yī)院里輸液,希望保守治療治愈。后來呂老師知道了我生病的情況,當即就對所里的老師說:“不能小看這個病,鬧不好搞成腸粘連,那就麻煩了。” 并立即安排傅忠榮老師去找了一輛車,送我到北碚中醫(yī)院做手術(shù)。
我在中醫(yī)院住院期間, 所里所有的老師同學都去看望我, 再一次給了我親如一家的強烈感覺。在我動完手術(shù)的第二天,呂老師也放下手中的許多活,從百忙中抽出時間去醫(yī)院探望我。呂老師問我感覺怎樣,身體有沒有別的反應,還有什么別的困難沒有,并交代了一些住院期間要注意的事情。我感到終身遺憾的是,呂老師剛?cè)サ臅r候,我還有些清醒,但礙于傷口疼痛,一直沒有向呂老師說聲“感謝”。原本指望待一會兒傷痛減輕了,我再向呂老師表達謝意,哪曉得醫(yī)生給我打的麻藥一會兒見效了,我在恍惚之中睡了過去。等我再醒來時,呂老師已經(jīng)離開醫(yī)院回辦公室工作去了。呂老師對我慈父般的溫情和關(guān)愛,我將終生銘記。
呂進先生是以詩學研究而著稱,他的《新詩的創(chuàng)作與鑒賞》《中國現(xiàn)代詩學》《新詩文體學》等著作,都是20世紀80年代備受學人和讀者關(guān)注與好評的學術(shù)佳品。殊不知,在學術(shù)研究之外,呂進先生還是優(yōu)秀的詩人和散文家,幾十年來,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園地里筆耕不輟,寫下了大量的散文和詩歌,并先后出版了《歲月留痕》《落日故人情》《呂進詩文集》等多部散文集和詩文合集。呂進先生的散文和詩歌,也鮮明凸顯出其動人的人格操守和精神魅力,在那些文字里,我們能清晰地睹見他對生活、事業(yè)和人生的熱愛、對友情和親情的尊重、對學生的關(guān)愛與扶持等諸多精神形態(tài),能真切感知到他豐富的情感世界、高遠的生命境界和博大的精神空間。
呂進先生的散文以回憶性題材為主,文章往往篇幅短小,但趣味十足,情意綿長,讓人讀來印象深刻。《重慶晚報》曾于2010年到2011年間,開設“呂進專欄”,定期刊登呂進先生撰寫的回憶性散文,這個專欄后被評為《重慶晚報》的品牌欄目。晚報的負責人胡萬俊先生曾這樣評價專欄上推出的系列文字:“‘呂進專欄以‘歲月留痕為主題,用回憶形式,談‘詩,談‘詩與人,談古今詩壇佳話,談中外文化交流……題材豐富,視野開闊。手法精巧,文風親切。貌似信手拈來,實則精雕細琢。在這片‘精神家園及‘人文高地上,我們能看到滄桑歲月留下的痕跡,能看到作者一系列的敘事詩般的人生背影,能看到中國新詩、當代文化乃至整個社會陣痛、變革、發(fā)展的剪影!”a確乎如此,呂進散文用語平實,文風淳樸,讓人讀來親切自然,有如傾聽長者的家常話語,字里行間始終充滿了真情,蘊蓄著感人的能量,并凸顯了知識分子的樂觀人生態(tài)度和崇高的擔當與責任意識。他的《熱愛人生》一文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我曾經(jīng)在我的QQ的個性簽名里寫道:“雙鬢近年飛雪,寸心至死如丹?!薄翱吹钡氖沁^往煙云般的名利,不能“看淡”人生。人生可貴,要熱愛人生。我有一首許多人熟知的詩《守住夢想》:“守住夢想,守住人生的翅膀/守住夢想,守住心上的陽光?!蔽覀兊淖鎳赣H正在實現(xiàn)夢想的路途中,知識分子要有所堅守,有所擔當,介入當下的造夢大業(yè),保留社會關(guān)懷、思想批判、文化重建的興趣與膽識,用恩格斯的話說,就是要對社會的一切進行“詩意的裁判”,充當公眾的良心,推動歷史的前進。這也是當下中國對知識分子的期待,對作家、詩人的期待。
這是呂進先生內(nèi)在高潔思想的真實表露,也折射著他心靈深處始終秉持著的堅守與擔當意識,這是充滿良知的當代知識分子的人文立場與精英精神的一個鮮明體現(xiàn)。
西南師范大學的中國新詩研究所創(chuàng)建于1986年,是國內(nèi)首家創(chuàng)辦的新詩研究的專門機構(gòu),呂進先生是這個機構(gòu)的重要創(chuàng)辦人。在新詩研究所運行的過程中,由于人員、經(jīng)費等方面的原因,其發(fā)展并非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幾番風雨,多次坎坷。但以呂進為領頭人的新詩研究所一班學人,能克服重重困難和諸多阻力,將這個專業(yè)性很強的學術(shù)機構(gòu)辦得風生水起,辦出了特色,辦成了品牌,辦成了當代詩歌研究與批評的重鎮(zhèn)。在新詩研究所前行過程中,為了它的順利運轉(zhuǎn)和不斷發(fā)展,呂進先生不僅費盡心血為其開源拓道,還始終守住那顆純凈的詩心,不向世俗妥協(xié)。呂進先生的散文《辦學趣聞》中,有這樣的兩段話:
新詩研究所建所之初,學校那是很窮,雖然特別看重我們,但撥款有限,經(jīng)費非常緊張。于是,如何創(chuàng)收便提上議事日程。
化學系副系主任老賴是我的好朋友,他替我分憂,出主意讓我辦一個小型的肥料廠,他負責給我找原料:“幾種原料按比例攪合在一起就成了,不復雜??!”我動搖了幾天,放棄了:堂堂新詩研究所怎么辦起了肥料廠,不太名正言順呀。那時正是詩的年代,不少詩人朋友提出相同的建議:辦詩人培訓班吧,一屆半年或一年。我想了很久,也不行?。涸娙丝偸遣煌诔H说模瑢τ谌碎g許多規(guī)矩是不屑理會的(說句實話,如果太理會了就不是詩人了)。而且,男女詩人在一起混半年一年,不知會混出多少故事甚至事故。大學有大學辦學的條條框框,如果辦培訓班,我們就會不斷地惹麻煩了。商量的最后結(jié)果是辦班。我們是北京批準的碩士點,辦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碩士學位課程進修班,這既發(fā)揮了我們的強項,風險也最小。
“呂進專欄”在《重慶晚報》上連續(xù)開設了兩年,刊載呂進先生撰寫的散文隨筆文字近60篇,這些作品后結(jié)集為《歲月留痕》,于2013年在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青年學者張立新認為呂進的這些散文是其“本真生命的詩意言說”,她論道:“作家汪曾祺說,散文是‘文化休息場所,‘呂進專欄正是這樣一個氤氳著書香茶香、融匯了呂進先生的詩學和人生的文化休息的‘書吧。”b在我看來,張立新的這段論述還是比較精準的,呂進先生的散文的確折射著詩評家深厚的詩學修養(yǎng)、可貴的人格力量和沛然的人文精神,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都是不俗的。
呂進先生不僅是著名的詩歌評論家,也是一位詩心不已、詩情蕩漾的詩人。在詩歌研究之外,他還寫下了不少情緒鼓脹、立意高遠的分行文字,詩行之間也時常顯得精神飽滿,意蘊豐厚,給人帶來情感的熏染和思想的啟迪。《中年》寫出了對一個特定年齡階段的深刻領悟:“花落季節(jié)下山/秋的風度,秋的蹣跚/步步都有果實的收獲/步步都在邁向冬天/山路鋪滿感慨/果林掩著沉重//我的山,你的山/從地面出發(fā),又回歸地面/山的頂峰有花的記憶,果的召喚/它的名字就叫中年”。《既然》表達了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宇宙觀和不迷戀過去的生命態(tài)度:“既然往昔能夠成為往昔/就讓過去的日子/一如花開以后的花落/一如春天以后的冬季//既然有冬雪就會有春雨/既然有花謝就會有花季/就讓過去的日子過去/既然往昔能夠成為往昔”。不難發(fā)現(xiàn),這是一首體現(xiàn)著某種生命哲學的哲性詩。在呂進先生創(chuàng)作的所有詩歌中,傳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作品正是這首《守住夢想》:
守住夢想,守住人生的翅膀
守住夢想,守住心上的陽光
不為一朵烏云放棄藍天
不為一次沉船放棄海洋
守住一句承諾
守住久別的造訪
守住一封遠方的信
守住愛的目光
守住鮮花的呼喚
守住明天的太陽
縱有嚴寒,守住夢想的花
也會在冰天雪地里開放
縱有險關(guān),守住夢想的江
也會浩浩蕩蕩地奔向遠方
守住夢想,守住不謝的花季
守住夢想,守住迷人的遠航
這首詩主要采用鋪陳的修辭技法,將詩人心中守住夢想的執(zhí)著意念和決意向前的果敢精神鮮明地昭示出來。實際上,“守住夢想”正是對以呂進先生為代表的學術(shù)前輩忠于學術(shù)事業(yè)、不為世俗所動的高尚人格和閃光心靈的高度概括,從這四個字里,我們是能捕捉到老一輩學人追求精神生活的高潔的人格操守和不向物欲世界低頭的過人的意志品質(zhì)的。
無論是為人還是為教,為文還是為詩,呂進先生都能將自我的精神追求融化到其中,在他的生活處事、教書育人與詩歌散文之中,我們處處能見其精神風貌,時時能感受到其人格魅力,始終能受到鼓舞和感召,并在對先賢的景仰與追慕中,永不停止其執(zhí)著前行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