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秀霞
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文本解讀,是語文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每名語文教師在備課時都會解讀文本,那么文本解讀到底應該關注哪些內容?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講到兩個字,一個是“情”,一個是“采”?!扒椤本褪撬枷敫星?,“采”就是語言表達。下面以部編本三年級上冊課文《掌聲》為例,談談如何從這兩個方面進行文本解讀。
對于文本意義的理解。這篇課文的文本意義,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故事背景敘述中對于英子性格的影射。如“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早早地就來到教室……又總是最后一個離開”,這些語句表現(xiàn)了英子因為自己腿腳有殘疾,自認為走路難看而造成了自卑、憂郁的性格。
其次是英子心理活動的把握。“英子立刻把頭低了下去”,反映出英子根本不想上臺去講故事。“英子猶豫了一會兒”,說明英子對上去還是不上去很糾結?!把廴t紅的”,說明英子不得不上講臺,但內心很委屈?!坝⒆拥臏I水流了下來”,反映了英子復雜的心情。
再次是兩次掌聲包含了不同意義。第一次掌聲包含了學生們對英子的鼓勵,對英子走上講臺這一行為的認可。第二次掌聲是學生們對英子講故事才能的認可,對應著文中的“她的普通話說得很好,聲音也十分動聽”。
對于語言形式的把握。大部分學生怕寫作文,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生活單調,沒內容可寫;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不知如何組織、安排材料等。因此,從小學開始,就應該向學生滲透表達方法的知識。這就需要我們對文本的語言形式做適當?shù)慕庾x,再用恰當?shù)姆绞絺鬟_給學生。
首先是故事的構成要素。要想學習寫一件簡單的事,就先要讀懂事情的構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間的關聯(lián)。全文共有五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的是故事發(fā)生的背景,二、三自然段寫的是故事的經(jīng)過,第四自然段寫的是故事的結局,第五自然段寫的是故事的延續(xù)或影響。
其次是關鍵時間節(jié)點。寫文章,作者一定是有自己的思路的??梢园阉悸防斫鉃樽髡呓?jīng)過反復思考之后形成并表現(xiàn)在文章中的指向表達目的的思維軌跡。梳理一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就是透過文章的外顯語言形式,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
第三是某些段落的典型構段方式。三年級學生開始練習寫片段,而我們學習的課文中,有一些構段方式很典型。如《掌聲》的第四自然段,寫了那兩次“掌聲”給英子帶來的變化,第一句是概括寫,第二句具體寫。在閱讀教學中找到這樣的段落,讓學生感悟、模仿,對學生大有裨益。
第四是準確用詞。任何一篇被選入教材的文章,都有很多耐人尋味之處。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應該解讀到一兩處這樣的地方,讓學生揣摩并逐漸形成精心用詞的習慣。
其他方面的文本解讀。除了以上兩方面的常規(guī)解讀外,有時還可根據(jù)課后習題做一些有針對性的解讀。如《掌聲》課文后有一個練習題:“如果是英子自己來講這個故事,她會怎樣講?從第2-4自然段中任選一段講一講?!边@一練習是改變人稱來敘述,如果沒有具體的學習提示,籠統(tǒng)地要求學生自由練習,學生學習效果不會很好。
我們可以嘗試對文本做如下解讀:敘述的人稱改變后,一些句子就要發(fā)生變化了。在進行這個轉述訓練時,首先要讓學生對課本上的文字做一個轉述前的改動,然后再去練習轉述,把轉述訓練分解成一些小目標,使其具體化。
文本解讀的本質是使教學活動能夠促進學生的最大發(fā)展,而學生又是多元的,因此我們在解讀文本時也要多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不同的解讀。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碼頭鎮(zhèn)西劉橋小學)責任編輯:姜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