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本堂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痹跀?shù)學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動手實踐,不但有助于自主探究、獲取數(shù)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實踐中逐步掌握數(shù)學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呢?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做法和認識。
一、在初學知識時實踐
小學生在學習幾何知識時因缺乏足夠的表象支持,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過早地加以抽象概括,結(jié)果學生很難形成清晰的認識,只好死記硬背、機械記憶。為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我在教學中,有意讓學生動手操作,促使他們手腦并用,獲取知識。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時,為了推導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我采用了讓學生擺小方塊的方法,引導學生按照如下步驟動手實踐。先用4個1立方厘米的小方塊任意擺長方體,并記錄所擺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體積有多大。再用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方塊任意擺長方體,并記錄所擺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體積有多大。然后觀察分析歸納,通過兩次所擺長方體的長、寬、高及體積的數(shù)據(jù),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的聯(lián)系。結(jié)果學生很快就能從中發(fā)現(xiàn)所擺長方體的體積等于長、寬、高的乘積。這樣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既建立了清晰的概念,又提高了分析綜合能力。
二、在深化知識中實踐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讓學生動手實踐是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重要手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并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盲目進行,而是有章可循,有一定自主探索、動手實踐的方向,這樣才能更好地讓學生進行實踐探索活動。因此,在學生初步建立概念,掌握知識后,教師把他們的認識進一步引向深入。
如,教學《圓柱體的表面積》時,我啟發(fā)引導學生將圓柱體表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來之后又進一步要求學生結(jié)合圓面積公式的推導,想一想還可以怎樣求圓柱體的表面積。我在教學時,首先出示圓柱體表面積展開的圖形,然后引導學生分組進行“剪拼”操作。學生自己動手,將自做的圓柱體拆開進行“剪拼”,并探究圓柱體表面積的另一種計算方法。
學生通過認真的“剪拼”操作,他們很容易看到圓柱體的側(cè)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圓柱體底面周長就是長方形的長,圓柱體的高就是長方形的寬,圓柱體底面“剪拼”成兩個面積相等的近似長方形,而每個長方形的長正是底面周長的二分之一,寬就是底面半徑,這樣,學生很快抽象概括出計算圓柱體表面積的另一個計算公式:圓柱體的表面積等于底面周長x(高 +底面半徑)。
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有意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觀察、分析、比較、概括,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去理解掌握所學知識,而且使所學知識得到了延伸和發(fā)展,由此培養(yǎng)了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三、在運用知識中實踐
在教學計算長方體表面積時,為了使學生能夠運用已有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我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理解和掌握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維方法,學會根據(jù)生產(chǎn)和生活實際需要解決一些相應的問題。
例如,在教完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的基本運用之后,我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練習: 要制作一個火柴盒需要紙板多少平方厘米?
首先,我引導學生拿著自己的火柴盒觀察思考:(1)火柴盒沒打開時,你能看到幾個面?(6個)(2)火柴盒打開后,里盒有幾個面(5 個)?外面有幾個面?(4個)(3)仔細觀察火柴盒上有幾個面積相等的面?
接著,讓學生實際測量出自己的小火柴盒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厘米,并計算出這個火柴盒的總面積。這時學生的興趣特別濃厚,急于找到方法的心情也特別迫切,因而很快找到了多種計算方法,有的學生先算出里外相等的面的面積,然后相加;有的學生先算出里盒的5個面和外盒的4個面的面積,然后相加。這種由教師設(shè)計情景,由學生探索尋找方法的做法,使學生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思路不同,方法各異。既加深了學生對長方體表面積的理解,又鍛煉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