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葉
“批判”一詞從中文字面意思來看是對錯誤的思想、言論和行為作出整體、系統(tǒng)的分析,再加以否定,這樣的解釋更傾向于懷疑、抨擊。在英文的解釋中,“批判”一詞并不是單純的懷疑和抨擊,而是通過對事物或現(xiàn)象的客觀評價、分析,作出更好的判斷和決策。批判思維不僅指要從真實情況去思考,而且指要能獨立思考,避免人云亦云。小學科學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而科學素養(yǎng)的核心是科學思維。批判思維是科學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在科學素養(yǎng)的方方面面。
注重民主開放
在民主開放的課堂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師生之間是平等的。民主開放的課堂,為學生大膽想象、表達、展示等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
1.學生走上臺前
學生的批判思維養(yǎng)成,意味著他們能夠自主地開展科學學習。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精神,鼓勵他們大膽發(fā)言,敢于反駁別人的意見,敢于說出自己的見解。
在學習“化學變化”內容時,學生把鐵釘浸入硫酸銅溶液中,看到鐵釘表面有紅色的附著物,他們根據前一課的所學以及生活中常見的鐵生銹現(xiàn)象,自然而然地認為該附著物是鐵銹。此時,教師并沒有否定學生的想法,而是通過提問“你能找到證據嗎”讓學生動腦動手去尋找證據。學生從顏色、能否被磁鐵吸引、能否導電等方面自主探究,通過不能導電這一特性排除該附著物是鐵銹的觀點。這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體現(xiàn),他們主動地收集信息,整理信息,進行加工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善于抓住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思維的良好契機,不放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產生的思維火花。
2.教師放下身段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自覺運用批判思維來看待身邊的事物和發(fā)現(xiàn),課堂中更要放下身段,虛心接受學生指出自己不完善的地方,切實幫助學生獨立分析、梳理、判斷,促進他們有不同的發(fā)現(xiàn),主動闡述。
在《電能從哪里來》一課中,教師在給學生介紹新能源時,告訴學生:我們現(xiàn)在大力提倡的新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水能、潮汐能、地熱能、核能等。這時有一位學生提出“新能源不一定都是可再生能源,核能就不是可再生的”觀點。的確,因為核能一直是現(xiàn)代社會大力提倡的能源,就把新能源的共性給概括進去了。教師敢于接受學生提出的質疑,對這位同學進行表揚,潛移默化地鼓勵學生要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
注重實事求是
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意味著他們要實事求是,要消除對權威的崇拜,突破思維固化,遵從內心的想法,把自己真實的觀點表達出來。
1.不改數據
小學科學課堂中,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收集證據,小組討論交流時,傾聽別人的觀點,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其中,通過觀察和實驗獲取信息是重要的一環(huán),是展開后續(xù)學習的基礎,這就要求他們獲得真實的數據。在實際教學中,時常有學生隨意更改自己的實驗數據,這不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思維。
在《電磁鐵》一課中,學生已經知道通電的電磁鐵有南北極后,教師讓他們鑒別改變線圈纏繞方向后,電磁鐵的釘尖的磁極變化情況。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后得到了如下表的實驗數據。
當各組數據呈現(xiàn)在黑板上后,教師發(fā)現(xiàn)第1組學生在組內展開了討論。一名學生提出了質疑:我們的結果是這樣的嗎?會不會錯了?要不要去改一下?組內成員有同意的,也有反對的。當學生面對自己小組的數據與其他各組明顯不同時,教師該如何處理?
教師要善于抓住這樣的教學生成,讓學生尊重每一個數據,再通過研討發(fā)現(xiàn)問題。這一組學生發(fā)現(xiàn),在改變線圈纏繞方向后,不小心把電流方向也改變了,這才導致了前面的結果。教師及時表揚了這一小組學生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行為,讓全班學生意識到,科學探究要嚴謹,要真實客觀地記錄實驗數據,注重實證。
2.做實探究
科學課堂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時間和空間,促進他們高效參與、積極思考,并根據各自的不同設計分層活動,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發(fā)展的空間,都能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收獲,切實關注全體。
《杠桿的科學》一課中,學生通過杠桿尺來研究杠桿的秘密。思維敏捷的學生在掛了兩三組鉤碼后就發(fā)現(xiàn)了規(guī)律,這時就有人大聲喊出:“左右兩邊的鉤碼數量乘以到中間支點的距離乘積一樣,杠桿尺就平衡啦!”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時,其他還沒有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學生按照他的觀點一試,發(fā)現(xiàn)果然如此,于是很快在實驗記錄單上面寫下他們計算之后的數據。這樣一來,教學任務是快速完成了,但是從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來看后面的學生根本沒有仔細地思考,也就談不上思維的主動參與。若是長期這樣,大部分學生就會養(yǎng)成聽信別人而自己不主動思考的壞習慣。學生思維不參與,何來批判思維的培養(yǎng)?
注重邏輯推理
批判思維的發(fā)生要具有嚴密的推理邏輯,能在大量收集信息的基礎上根據理論和證據進行邏輯推理,經過大腦充分思考分析客觀實際,做出決策??茖W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關注事物變化,并從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1.從現(xiàn)象到本質
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常能關注到事物變化的現(xiàn)象,但缺少對其本質的思考。教師要引導他們從現(xiàn)象出發(fā),理清其中的關系,最終把握科學的本質。
《物質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一課中,對于白糖加熱后的產物到底是什么,學生產生了爭議,絕大部分人認為該物質還是糖。這時教師不宜馬上給出結論,應適時提示:“你能找到什么證據?”有的學生根據白糖能溶解于水的特性,驗證燃燒后的物質能不能溶解于水,他們發(fā)現(xiàn)燃燒后的物質剛放入水中就浮在水面上,于是作出判斷:這種物質不是糖。隨著時間的推移,液體的顏色慢慢變成了淡黃色,有一部分物質溶解到水中,于是又有學生說:還是糖。顯然,雙方學生都找到了對自己有利的證據,卻選擇性地忽視了對自己不利的證據。教師就要抓住機會,將雙方的證據列舉出來,并提出問題:燃燒后的物質都是糖?都不是糖?白色的糖后來變成淡黃色說明了什么?教師鼓勵學生深入現(xiàn)象抓住本質,促進他們綜合多種現(xiàn)象提出自己的觀點,幫助他們確立自己的觀點,有理有據地批判存疑的觀點。
2.從數據到結論
通常,學生比較關注實驗數據,卻缺少對數據背后科學結論的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不僅要強化關注數據,更要關注數據背后隱藏的規(guī)律和結論,必要時還可以引入科學史上重要的、典型的事例。
在執(zhí)教《電磁鐵》一課時,學生需要通過實驗認識:電池的數量越多,電磁鐵的磁性越強。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學生用3節(jié)電池時,電磁鐵吸引的大頭針個數還沒有用2節(jié)電池時多。教師要抓住機會,引導學生從自己小組的數據出發(fā),關注大部分同學的數據,再和個別小組進行比較。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更多數據,關注異常數據的來源,讓他們根據數據進行邏輯推理,從而有效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