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人像照片營造出鮮明的街頭風格,大膽而前衛(wèi)。照片使用富士XT2相機和35mm鏡頭拍攝,曝光參數(shù)為光圈f/2、快門1/250秒、感光度ISO 640。
1號專家:希望創(chuàng)作
一幅色彩協(xié)調(diào)的肖像照片
James Abbott
攝影師、記者,Photoshop 技巧非常成熟,愿意分享后期技巧給讀者。
2號專家:希望創(chuàng)作
一幅復古風格的紀實作品
Jon Adams
Jon是知名專業(yè)攝影師和后期修圖師, 有多年后期教學經(jīng)驗。
James Abbott
對于這類都市人像照片來說,模特的服裝、發(fā)型、妝容和配飾等風格和場地本身的特點,共同決定了作品的整體表現(xiàn)。一旦做好了前期拍攝工作,后期處理也就成了錦上添花的過程。但是,即便再完美的作品,對于后期師來說依舊還是有一定的空間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意。
對于這張照片來說,我想做的主要有兩點,一個是更進一步增強人物與背景的區(qū)分度,另一個是通過改變部分顏色的色相讓作品的整體色彩更加符合配色。
1基礎處理
在進行創(chuàng)意處理之前,總免不掉一些基礎的影調(diào)調(diào)整。首先,我使用白平衡吸管在水泥墻地面上單擊,以便移除畫面中的黃色。接著,我將曝光設置為+0.60提亮畫面,然后將對比度設置為+30增強畫面整體反差。最后,將高光設置為-20,陰影設置為+45還原影調(diào)細節(jié),并將黑色設置為-20,白色設置為+10確保畫面的整體對比并不因為高光陰影調(diào)整而損失。
2調(diào)整色彩
接下來要做的是讓模特衣服的顏色和頭發(fā)顏色看上去更加協(xié)調(diào)一致,同時強化整體的色彩對比,這個操作需要在混色器面板中的色相子面板完成。首先將淺綠色設置為+50,藍色設置為-60,保持頭發(fā)與服裝的色彩一致。接著將紅色設置為-50,黃色設置為+40,使得冷暖色之間形成更明顯的對比。最后回到基礎面板,將自然飽和度降低至-15避免皮膚色彩遭到破壞。
3壓暗背景
畫面頂端的背景過曝嚴重干擾了觀眾的注意力,但如果直接將這個部分裁掉會破壞畫面的構圖,所以我決定使用漸變?yōu)V鏡工具來壓暗這個部分。從上往下拖動并創(chuàng)建一條漸變線,接著在右側面板中將曝光設置為-0.35,高光設置為-80壓暗畫面曝光。由于模特姿態(tài)的關系,其手部的曝光也受到了設置的影響,所以我在下方將范圍蒙版設置為明度,然后將左側滑塊提高到了80。
4添加暗角
最后,我決定使用一個暗角讓模特在畫面中顯得更加突出。我從工具欄中選擇徑向濾鏡工具,然后創(chuàng)建了一個以模特為中心的橢圓形選區(qū),避開暗角對于人物的影響。接著將曝光設置為-1.5壓暗畫面周圍,高光-60、陰影+30保留細節(jié)。最后將飽和度設置為-60,紋理與銳度設置為-100,用色彩和細節(jié)的對比更進一步烘托人物。
最終效果
Jon Adams
這是一張精彩的人像照片,精心的前期拍攝給后期帶來了無窮的可能性,我完全可以根據(jù)最終的需要自由發(fā)揮。背景中充滿街頭味道的涂鴉讓這幅作品具備了成為一張時尚大片所需的全部要素,而模特放松的狀態(tài)和望向畫面之外的神情又使得這張照片很適合紀實風格的處理。
最終我決定按照后者來處理這張照片,這樣一來畫面中明快的色彩就成為一種累贅,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去色處理。人物的面部表情是畫面中的點睛之處,所以我選擇了緊湊的構圖來將其突出。最后,為了突出畫面中的細節(jié),我使用高反差的處理方法,并使用噪點和黑色邊框更進一步凸顯出作品復古的風格。
1裁切照片
在Camera Raw中打開圖片,首先進入鏡頭校正面板勾選其中的兩個自動矯正選項移除畫面中潛在的色散和畸變問題。盡管色散對于黑白照片來說并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選上也總比沒選上要讓人放心一些。
接著,選擇裁切工具,單擊右鍵將裁切比例設置為1:1,模擬出傳統(tǒng)120相機的6×6畫幅效果。接著在畫面中拖動裁切框,將畫面重點放置在人物的面部和軀干上,同時傾斜畫面使得對角線與身體主線條保持一致,增強畫面的動感。使用傾斜方式裁切畫面構圖的時候切記,幅度一定要足夠大,才不會讓照片看上去好像是拍攝時不小心拍歪了。一般來說傾斜角度至少應該控制在30°至45°之間。完成裁切操作之后,接著進入基本面板,準備下一步的影調(diào)調(diào)整。
2黑白與影調(diào)
在基本面板最上方將處理模式設置為黑白,接著將高光設置為-100,陰影設置為+100充分擴展畫面影調(diào)范圍,得到一種類似于HDR風格的畫面效果。這個調(diào)整會導致畫面看起來略有些發(fā)灰和欠曝,所以我將曝光設置為+0.75,對比度設置為+70來彌補這個問題。從直方圖上可以看到,畫面中已經(jīng)有足夠的黑色,但白色略顯不足,所以我又將白色的設置值提高到+18。
接下來,將紋理和清晰度設置為+100提升畫面的細節(jié)表現(xiàn)力,讓整張照片看起來更加硬朗。為了更進一步強化這種感覺,我又將去霧滑塊提高到了+25。
最后,在黑白混色器面板中,我將淺綠色提高到+25,藍色+20,紫色+40,更進一步優(yōu)化了畫面的影調(diào)表現(xiàn)。
3膠片效果
現(xiàn)在這幅照片看上去已經(jīng)有模有樣了,但是我還希望更進一步強調(diào)那種復古的紀實攝影風格,特別是那種獨特的膠片質(zhì)感。于是,我在效果面板中將雜色數(shù)量、尺寸和粗糙度分別設置為54、30和50,打破畫面原本的細節(jié)效果。接著,在裁切后暈影部分,將數(shù)量設置為-100,中點設置為0,圓度設置為-100得到最夸張的邊框效果。然后,我將霧化首先調(diào)整到0,然后慢慢向右移動提高其設置值,直到得到滿意的效果為止。最終我選擇的設置為32,在這個狀態(tài)下的邊框完美復原了我心中中畫幅膠片應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