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澆帶其實是一種在現(xiàn)澆鋼砼混凝土結構施工中,以防止、克服由于建筑主體沉降和溫度變化而產生的有害的建筑物沉降和結構變形而設計的一種臨時的結構縫隙,將后澆帶結構應用在建筑工程中,能夠有效解決建筑結構收縮、沉降引起的病害問題,立體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廣泛推行。本文針對建筑工程后澆帶結構設計與施工構架方式進行闡述與分析。
關鍵詞:建筑工程;后澆帶;結構設計;施工構架
房屋建筑工程的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社會關注的首要問題之一,主要因為現(xiàn)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已經(jīng)越來越好,對建筑的質量以及其舒適性等,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下,建筑業(yè)的發(fā)展也取得了顯著成就,在建筑領域中,結構裂縫的問題也日益嚴重,對建筑工程整體質量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后澆帶是解決裂縫的首選方式,具有應用簡單、控制效果好、施工速度快的優(yōu)勢,基于上述優(yōu)勢,后澆帶在建筑施工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為了充分發(fā)揮出后澆帶的作用,需要結合施工具體情況來做好結構設計與施工架構工作。
1 后澆帶的類型與作用
從類型來看,后澆帶包括沉降后澆帶、伸縮后澆帶兩類,沉降后澆帶設置在裙樓和主樓之間,其設置目的是為了盡可能減少沉降對于建筑結構造成的不利影響,在主體結構施工完畢后,即可進行施工,在其他部分沉降穩(wěn)定后,補齊后澆帶即可。伸縮后澆帶是為了解決由于溫度引起的裂縫和變形問題,一般情況下,需要沿著基礎方向來留出縫隙,在混凝土早期收縮時,即可進行澆筑,以充分改善結構的受力性能,避免收縮和溫差應力對整個施工結構造成影響。
總體來看,后澆帶的功能集中在兩個方面:首先,解決沉降差問題,沉降差是影響建筑施工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設計建筑和裙房結構時,如果是一個整體,那么,需要將兩者相連部分斷開,主體施工完畢后,再進行施工,將其澆鑄成一個整體,而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由于各類內部力量和外部因素的影響,都可能會引起沉降差問題,而應用后澆帶式,即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其次,減少由于溫度收縮產生的裂縫,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材料的應用十分廣泛,但是在某種情況下,混凝土會出現(xiàn)水化作用,在實際施工時,如果溫度發(fā)生改變,那么會導致水泥出現(xiàn)變形、裂解問題,如果變形、裂解超過了標準范圍,混凝土就會出現(xiàn)多少、大小不同的裂縫,從而嚴重影響整個建筑結構的穩(wěn)定性,無法提升施工質量。在溫差的變化下,會導致建筑結構出現(xiàn)熱應力,引起裂縫,嚴重影響整個施工性能,設置后澆帶,能夠一次性解決這一問題,減少收縮應力,從而減少建筑物的裂縫問題,提升建筑物運行穩(wěn)定性。在應用后澆帶技術后,能夠為混凝土的裂解、變形提供空間,減小混凝土變形對房屋施工質量造成的不利影響,從而保證建筑的穩(wěn)定性。
2 建筑工程后澆帶結構設計
2.1 平面設計
在后澆帶設計中,需要充分考慮到平面設計部位的問題,結合施工實際,將平面設計在內力較小的位置,這可以充分發(fā)揮出后澆帶作用,提升建筑的穩(wěn)定性。如果是在較長樓面上施工,那么,在設置后澆帶時,需要經(jīng)過科學計算,優(yōu)化后澆帶平面布置,以充分減少溫差和收縮力對建筑物造成的影響,減小建筑物的收縮應力。
2.2 寬度設計
后澆帶寬度也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綜合考量,具體來看,寬度設計要遵循“施工簡便”原則,在發(fā)揮出其穩(wěn)定性的基礎上,適當減小工程量,設計時,要盡可能分散應力,避免應力集中對建筑物產生不利影響,具體數(shù)值選擇,需要根據(jù)工程實際情況來進行優(yōu)化,寬度設計屬于后澆帶設計的重中之重。相關人員必須要對各項影響因素進行詳細分析,確保設計的準確、科學、合理。從專業(yè)知識的角度來說,為了可以減少或者防止建筑受到溫差及力量上的影響,需要將后澆帶結構的寬度控制在1厘米左右,但在實際情況中,需要先確保施工的可行性及方便性,其實際應用寬度需要依據(jù)實際的位置進行設計。
2.3 澆筑時間
澆筑時間對于后澆帶作用的發(fā)揮也具有直接影響,一般情況下,在建筑物結構沉降完畢后,即可進行澆筑,這一設計時間是最為合理的,可以最大限度保證建筑施工的質量和性能。
2.4 協(xié)調好設計關系
后澆帶設計和建筑設計是一個整體,但是在設計上,往往是采用獨立設計的方式,因此,在設計時,必須要協(xié)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無論是平面設計、寬度設計、結構設計,還是內飾設計,都必須要遵循建筑物整體的施工要求,考慮到多方因素,提升建筑的施工質量和施工穩(wěn)定性。
3 建筑工程后澆帶施工構架
3.1 確定好后澆帶位置
后澆帶位置的確定和選擇,對于結構施工的質量具有重要影響,一般情況下,是將后澆帶設置在結構受力較小的位置,取梁、板的中間位置,這一位置的彎矩較小。在施工過程,盡管是應用后澆形式,但是,要嚴格把握好鋼筋質量,避免鋼筋出現(xiàn)斷裂,如果梁、板的寬度不大,那么可以提前配置好鋼筋,如果梁、板的寬度較大,那么需要嚴格根據(jù)施工標準斷開鋼筋,在補齊混凝土之前,要全部完成焊接,配筋環(huán)節(jié),要根據(jù)差異沉降來科學計算出應力,根據(jù)具體數(shù)值來進行寬度的設計,需要考慮到施工的便利性,根據(jù)施工結構構造來進行選擇。
3.2 把握好選材關
在后澆帶施工中,選材質量的控制也需要高度重視,材料的選擇要進行嚴格把關,避免由于材料問題出現(xiàn)收縮、開裂等接縫問題。在澆筑前,要清理好裂縫中的雜物、灰塵,完全排除積水,并進行充分濕潤。施工環(huán)節(jié),應用專門的界面處理劑來處理施工界面,對于混凝土的強度配置,要稍高于現(xiàn)澆混凝土,在整個澆筑過程中,要避免樓板、墻體和房梁接觸而發(fā)生應力集中的問題,在建筑物經(jīng)過的區(qū)域,要將其斷開,再進行后澆帶處理,并充分保障澆筑養(yǎng)護的質量,將混凝土充分振搗密實,確保澆筑質量。
3.3 科學處理施工縫
在澆筑環(huán)節(jié)中,混凝土很容易出現(xiàn)初凝的表現(xiàn),針對這一問題,可以用高壓水來沖洗,將結構雜物、乳漿等完全沖洗干凈,在模板垂直施工縫方面,也可以采用高壓水來沖洗,具體需要根據(jù)施工現(xiàn)場的情況以及監(jiān)理人員的要求來進行處理,如果孔洞嚴重或者出現(xiàn)蜂窩情況,那么,在澆筑之前,必須要按照要求將其處理干凈,方可進行施工。
3.4 合理配備混凝土材料
混凝土材料需要根據(jù)要求和實際情況來配備,在攪拌時,要確保配備量的準確,這一過程不能少于兩分鐘,以確保各類材料能夠充分混合、攪拌均勻,如果攪拌不勻會造成很多問題,首當其沖的便是引發(fā)質量問題。在充分攪拌完畢后,要確保攪拌完畢后的混凝土在60分鐘內投入使用,這可以最大限度減少水分喪失。在澆筑環(huán)節(jié),要確保振搗能夠正常運行,提升混凝土施工質量,避免由于密度不一而引發(fā)質量問題。
3.5 位置與寬度的把控
在后澆帶施工中,位置的確定是確保這一施工技術順利應用的前提,一般情況下,后澆帶位置需要設置在柱跨三等分中間位置,部分設置到板結構、梁結構的1/3位置。同時,還可以設置在主結構受力較小的位置,如梁中部位置、板變形縫反彎點位置,位置確定好后,在圖紙中做出標準,予以文字說明,以為工程實踐提供指導。在施工寬度的確定上,也是一個重點問題,后澆帶寬度與建筑結構的厚度之間具有密切關系,針對大體積的混凝土結構,后澆帶寬度控制在80~100cm,如果墻板厚度在20cm以下,需要將墻板后澆帶寬度設置在80cm左右,如果墻板厚度超過20cm,可以根據(jù)材料的特征來適當增加寬度,但是不能大于100cm。
3.6 防水后澆帶施工
在防水后澆帶施工中,需要應用到鋼板止水,這也是后澆帶施工中一個比較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實際施工中,為了避免后澆帶降水引起沉降問題,需要在后澆帶中設置鋼板和擋土板,并按照要求來設置保護層。在施工時期,必須確保后澆帶結構可以按照設計時的位置等進行施工,該保持一致、方向對齊的地方,盡量都不要出錯,就算是一點誤差也會耽誤日后的施工工期。
在后澆帶工程中,每一個步驟和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做到合理有序、按部就班,在施工完畢后,要按照要求來對后澆帶進行維護和保養(yǎng),在很多情況下,后澆帶工程的占比量并不大,因此,很多施工單位并沒有在這一方面予以必備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對后澆帶施工的重視度也不夠。在這種因素的影響下,導致后澆帶結構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發(fā)揮,對此,必須要高度重視后澆帶施工完畢后的養(yǎng)護工作,在養(yǎng)護時,要充分濕潤后澆帶兩側,按照國際慣例,養(yǎng)護時間要控制在一周以上。
4 結語
當前,建筑的體積越來越大,超高層、高層建筑在城市中大量出現(xiàn),而這類建筑,其體積越大、樓層面積越高、結構平面越大,由于沉降和溫度引起的裂縫發(fā)生率也更高,一旦出現(xiàn)裂縫和沉降問題,那么便會嚴重影響建筑的安全性??茖W設置后澆帶,可以在很大情況上避免這一問題,提升建筑的穩(wěn)定和安全,為了充分發(fā)揮出后澆帶的作用,需要嚴格按照要求把好設計和施工關,充分了解設計和施工要點,結合施工具體情況進行優(yōu)化和設計,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來改進后澆帶施工。
參考文獻:
[1]吳德明.試論建筑施工中后澆帶的功能作用與施工技術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18):496-496.
[2]張民.試論建筑施工中后澆帶的功能作用與施工技術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24):119.
[3]朱宗忠.試論建筑施工中后澆帶的功能作用與施工技術[J].江西建材,2016,(8):90,92.
[4]梁悅.試論建筑施工中后澆帶的功能作用與施工技術[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7,(5):895.
作者簡介:李江華(1981—),男,碩士,講師,一級建造師,河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城市建設學院,研究方向:建筑結構與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