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新,段鶴,王黎明,唐世磊,張德巍
結直腸癌在世界范圍內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是全球第三大常見惡性腫瘤。調查顯示,全球每年結直腸癌死亡率為15.9/10萬,結直腸癌的人群發(fā)病率為4.7%[1]。術前評估結直腸癌患者的預后對于指導治療、預測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證實,腫瘤炎性細胞浸潤、C-反應蛋白、低白蛋白血癥等與結直腸癌預后相關,提示全身炎癥反應在結直腸癌預后和進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2]。全身炎癥是影響手術后結直腸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3]。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是反映全身炎癥反應的重要指標[4],但其在預測結直腸癌預后中的作用尚存爭議。本研究通過觀察NLR與結直腸癌病理因素及預后的相關性,以期為臨床預測結直腸癌預后提供有效依據。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yī)院收治的可手術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120例。其中男63例,女57歲;年齡37~75(52.9±6.7)歲;體重指數(23.4±2.3)kg/m2。納入標準:均接受結直腸癌根治性切除術,且術后病理符合結直腸癌診斷;對本研究內容和項目了解且簽訂知情同意書;TNM分期為Ⅰ~Ⅲ期;臨床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精神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基礎疾病且預期生存時間<5年、凝血功能障礙等;術前存在感染性疾病(如敗血癥)及可能影響NLR的疾??;術前接受其他抗癌治療,包括生物治療、放療、化療及免疫治療等;正在參與其他研究;圍手術期嚴重并發(fā)癥等。本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研究方法 通過查閱病例方式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包括人口學資料(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吸煙史、飲酒史),疾病相關資料(惡性腫瘤家族史、合并高血壓、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腫瘤大小、腫瘤位置、分化程度、TNM分期、神經侵犯情況、脈管侵犯情況),生化資料(血常規(guī)、纖維蛋白原水平)。收集患者入院2 d的血常規(guī)資料,計算NLR,分析NLR與結直腸癌病理因素的關系,繪制ROC曲線,分析術前NLR對可手術結直腸癌患者死亡率的預測價值,并分析影響直腸癌全因死亡的危險因素。
1.3 隨訪方法 于手術后通過查閱住院病歷、門診病歷及電話隨訪等方式對患者進行隨訪,每3個月隨訪一次。隨訪截至2019年3月30日。隨訪終點為全因死亡。生存時間定義為死亡時間或截至隨訪時間與手術時間的差值。
2.1 NLR對死亡的預測價值分析 截至隨訪結束,本組120例患者中有10例失訪,隨訪成功率91.7%(110/120)。隨訪時間39~63個月,中位隨訪時間為55個月。110例中死亡37例,存活73例。以死亡為終點繪制ROC曲線,曲線下面積(AUC)為0.66(P<0.05)。NLR預測死亡的最佳臨界點為3.1。當NLR為3.1時,NLR預測死亡的靈敏度為65.2%,特異度為74.4%,見圖1。
圖1 NLR預測結直腸癌患者死亡的ROC曲線
2.2 NLR與結直腸癌患者臨床病理因素的關系 以NLR的最佳臨界點3.1為界限,將本組110例患者分為兩組:NLR升高組(NLR>3.1)40例,NLR降低組(NLR≤3.1)7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體重指數、吸煙史、飲酒史、合并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纖維蛋白原水平、腫瘤最長直徑、神經侵犯、脈管侵犯、分化程度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NLR升高組的年齡、惡性腫瘤家族史比例、腫瘤部位在結腸者及TNM分期為Ⅲ期的比例高于NLR降低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以NLR升高為因變量(NLR升高組=1,NLR降低組=0),以年齡(≤60歲=0,>60歲=1)、惡性腫瘤家族史(是=0,否=1)、腫瘤部位(直腸=0,結腸=1)及TNM分期(Ⅰ、Ⅱ期=0,Ⅲ期=1)為自變量進行l(wèi)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腫瘤部位為結腸(OR=1.325,95%CI:1.104~2.654,P=0.042)、TNM分期高(OR=1.674,95%CI:1.233~5.987,P=0.032)是術前NLR升高的獨立危險因素。
表1 NLR升高組與NLR降低組的臨床病理因素比較
2.3 結直腸癌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分析 NLR升高組的累積生存率顯著低于NLR降低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Log-rankχ2=5.698,P=0.022),見圖2。使用Cox回歸分析影響死亡預后的因素,單變量分析結果顯示,纖維蛋白原水平、腫瘤分化程度、年齡、TNM分期、脈管侵犯、術前NLR均是患者預后死亡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術前年齡、TNM分期、脈管侵犯、腫瘤分化程度、術前NLR是結直腸癌患者死亡率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3。
圖2 NLR降低與NLR升高患者的生存曲線
表2 結直腸癌患者死亡率的單因素分析
表3 結直腸癌患者死亡率的多因素分析
腫瘤組織和癌旁細胞內存在大量的非免疫細胞(如纖維組織細胞)和免疫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肥大細胞、淋巴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等[5]。非免疫細胞和免疫細胞相互作用形成高度免疫抑制的腫瘤微環(huán)境。淋巴細胞在維持腫瘤微環(huán)境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的增加與抗腫瘤活性直接相關。失調的全身炎癥反應促進癌癥進展。已有多數研究證實,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血小板、C-反應蛋白和白蛋白水平與多種惡性實體瘤的預后相關[6-7]。NLR、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比例、血小板/淋巴細胞比例均是反映全身炎癥反應的有效指標,其水平異??煞从硱盒阅[瘤患者炎癥反應水平,血液和特定組織中的NLR可預測多種惡性腫瘤的治療效果及預后,如小細胞肺癌、胃癌等[8-9]。
本研究中,NLR預測結直腸癌患者死亡率的最佳臨界點為3.1,與江慧洪等[10]研究中NLR最佳臨界點為3.0差別不大。本研究證實,NLR升高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率低于NLR降低的患者,NLR預測死亡的靈敏度為65.2%,特異度為74.4%。預后分析還證實,術前NLR是影響結直腸癌患者死亡率的獨立因素,提示術前NLR對預測結直腸癌患者死亡率具有較高價值,術前NLR升高患者的預后較差。Dimitriou等[11]觀察了296例Ⅱ期可手術結直腸癌患者的預后,發(fā)現術前NLR升高的Ⅱ期結直腸癌患者的死亡率和復發(fā)轉移率均較高。Borazan等[12]研究也證實,高NLR對接受根治性手術的結直腸癌患者的總體存活率有不利影響,本研究結果與上述結果相同。本研究行l(wèi)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腫瘤部位、TNM分期是術前NLR升高的獨立影響因素,Ⅲ期及結腸癌患者的術前NLR較高。江慧洪等[10]研究也證實,術前NLR與較高病理分期及淋巴結轉移明顯相關,但NLR升高與腫瘤分期的因果關系尚不能確定,仍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本研究還證實,TNM分期、腫瘤分化程度、脈管侵犯是結直腸癌患者死亡率的獨立影響因素。江慧洪等[10]研究證實腫瘤TNM分期及分化程度均與結直腸癌的預后相關。潘麗等[13]研究證實脈管侵犯、TNM分期影響患者預后。本研究結果也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
既往研究證實,炎癥因子表達增加與結直腸癌患者存活率低呈正相關[14-15]。中性粒細胞不僅通過外源性途徑改變腫瘤微環(huán)境,還可分泌一些炎癥介質來促進腫瘤細胞的增殖、侵襲及轉移[16-17]。淋巴細胞減少通常伴有白細胞增多癥和血小板增多癥,這可能有助于腫瘤細胞逃避免疫監(jiān)視,并防止細胞毒性T細胞對自身免疫反應的損害[18]。因此NLR升高與較差預后有關。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觀察結直腸癌患者的預后,對納入患者統(tǒng)一檢測NLR并集中隨訪,可避免對患者的選擇偏倚,防止NLR檢測方法差異對結果造成的影響,且隨訪時間較長,結果更加準確。本研究采用ROC和AUC判斷NLR的截斷值,分組更加科學。但本研究病例數有限,仍需大樣本研究進一步證實結論。
綜上所述,術前NLR是結直腸癌患者死亡率的獨立影響因素,術前NLR升高的結直腸癌患者預后較差,死亡率較高。術前NLR可能成為結直腸癌預后的有效生物學標志物,術前檢測NLR可初步判定患者預后情況,從而指導臨床治療。此外,TNM分期、年齡、腫瘤分化程度、脈管侵犯也是結直腸癌患者死亡率的獨立影響因素,TNM分期高、高齡、分化程度低及脈管侵犯的結直腸癌患者的死亡率高,值得臨床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