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軍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430063)
隨著中國鐵路建設的快速發(fā)展以及國家對工程建設用地、環(huán)境影響評估要求的日益提高,牽引變電所作為電氣化鐵路的重要供電設施,其配電裝置型式選擇決定了牽引變電所的設計方案。
在經(jīng)濟發(fā)達、人口密度高、環(huán)境保護要求嚴的地區(qū),采用戶外全硬母線配電裝置,具有占地省、構架簡潔、擴建方便、視覺美觀的特點,能更好地適應發(fā)達地區(qū)的需求。
國內(nèi)外電氣化鐵路以單相交流牽引供電為主,主要采用帶回流線的直接供電(TRNF)或自耦變壓器供電(AT)。但是各國的牽引供電制式有所不同[1]。牽引變電所高壓配電裝置按設備選型主要分為戶內(nèi)和戶外兩種,戶外通常采用敞開式單體設備,戶內(nèi)采用網(wǎng)柵間隔設備、空氣開關柜、氣體絕緣開關柜等。
目前戶外設備主要采用軟母線連接,國內(nèi)電氣化鐵路少量牽引變電所的27.5 kV 側母線以及歐洲部分國家采用了支持式管型母線布置。
常用的硬母線有硬導體和絕緣管型母線,硬導體按型式分矩型和管型等。其中矩型導體主要應用于牽引變電所戶內(nèi)網(wǎng)柵間隔配電裝置中;管型絕緣母線在電力行業(yè)主要在35 kV 及以下等級應用,電氣化鐵路27.5 kV 側有少量使用。
考慮到管型導體利于提高電暈的起始電壓,減小構架高度和尺寸,因此110 kV 及以上電壓等級采用支持式鋁合金管型母線。
27.5 kV 側電流較大,尤其是AT 供電方式,通常需要采用2 根及以上電纜或鋼芯鋁絞線并接。27.5 kV 側采用絕緣管型母線,單根可滿足載流需求,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2]。但27.5 kV 絕緣管型母線沒有對應的產(chǎn)品制造標準,需研究其主要技術參數(shù)和工藝要求。
3.1.1 主要技術參數(shù)
對比分析35 kV 擠包絕緣電力電纜及附件、35 kV 固體絕緣管型母線以及27.5 kV 單相交流交聯(lián)聚乙烯絕緣電纜及附件等標準,結合與其連接的牽引變壓器、開關柜、避雷器等設備絕緣水平,總結形成適合27.5 kV 的產(chǎn)品參數(shù),如表1 所示。
表1 27.5 kV 絕緣管型母線技術參數(shù)表
3.1.2 結構和制造工藝
參考35 kV 絕緣管型母線的成熟經(jīng)驗,27.5 kV 可采用相同的結構。絕緣管型母線主要有澆注、繞包和擠包式3 種[3]。
在35 kV 固體絕緣管型母線規(guī)范中,推薦采用澆注式或擠包式[4]。其中澆注式采用環(huán)氧樹脂浸漬紙絕緣,鑒于牽引變電所內(nèi)使用的環(huán)氧樹脂絕緣產(chǎn)品運行狀況不良,因此,27.5 kV 絕緣管型母線不推薦采用澆注式。擠包式與電纜結構相似,技術比較成熟。因此,27.5 kV 絕緣管型母線采用擠包式,導體屏蔽、絕緣、絕緣屏蔽三層共擠全封閉化學交聯(lián)[5]。
牽引變電所內(nèi)使用的絕緣子數(shù)量較多,其質(zhì)量、構造,直接影響到牽引供電系統(tǒng)的運行可靠性和維護便利性。根據(jù)其運行經(jīng)驗和應用特點,選型原則如下:①牽引變電所內(nèi)戶外設備采用復合絕緣材質(zhì)(主要為互感器)因老化開裂導致內(nèi)絕緣受潮引起爆炸的典型事故已有數(shù)起,因此戶外設備套管、穿墻套管等有工作電流和短路電流或高溫絕緣油時,應采用瓷質(zhì)或鋼化玻璃材質(zhì)。②因主要設備的大修周期在15年以上[6],但復合絕緣子由于制造工藝、運行環(huán)境等因素,很難滿足大修周期要求,因此支柱絕緣子采用瓷質(zhì)或鋼化玻璃。③架空線路懸式絕緣子主要是使導體與支架在電氣上絕緣,且故障影響范圍小,因此采用瓷質(zhì)、鋼化玻璃或復合材質(zhì)均可。
高壓電氣設備主要包括牽引變壓器、斷路器、隔離開關、互感器、避雷器等。高壓電氣設備選型的原則通常根據(jù)工程設計標準、運行環(huán)境條件以及滿足正常運行、檢修、短路、絕緣配合等選擇。本節(jié)主要針對管型母線布置型式進行研究分析。
3.3.1 牽引變壓器
同類型牽引變壓器各制造廠家的產(chǎn)品結構區(qū)別不大,考慮到硬母線若直接安裝在牽引變壓器套管上,需要根據(jù)跨距、環(huán)境條件(風速、冰雪)、材質(zhì)質(zhì)量等對套管接線端子進行校核,因此應要求制造商在器身上設置支持絕緣子,便于安裝和調(diào)整高度,降低運行故障帶來的風險。
3.3.2 斷路器
戶外高壓斷路器主要有110 kV 及以上和27.5 kV 等級。27.5 kV 斷路器通常采用真空滅弧介質(zhì),110 kV 及以上采用SF6滅弧介質(zhì)。為減少對接線端子的拉力和方便連接,應設置獨立支持絕緣子支柱。
3.3.3 隔離開關
戶外高壓隔離開關為便于與管型母線連接,推薦采用GW7 型垂直開斷式,充分占用上部空間,縮短線間距離。
除樞紐地區(qū)外,牽引變電所規(guī)模均較小,布置型式簡單,管型母線可設計為簡支、單跨。
最大風速35 m/s,過電壓風速15 m/s,最高溫度45 ℃,最低溫度-10 ℃。短路電流25 kA。
跨距L=10 m,計算跨距Ljs=9.5 m,相間距a=2 m。
地震烈度7 度。
管型母線選用φ100/90 鋁錳合金管,最大允許應力8820 N/cm2;27.5 kV 絕緣管型母線選用?60×9,額定載流量2500 A。
根據(jù)電力工程設計手冊和本文計算條件,對各類工況下的彎矩和應力進行計算如下。
4.2.1 正常時最大彎矩Mmax和應力σmax
Mmax=1111.6 N·m,σmax=3288.8 N/cm2,小于允許應力8820/1.6=5512.5 N/cm2,滿足要求。
可得正常時母線應力-跨距的關系如圖1 所示。
圖1 正常時母線應力-跨距的關系
4.2.2 短路時最大彎矩Md和應力σd
短路狀態(tài)時母線所受的最大彎矩由導體自重、短路電動力及對應于過電壓情況下的風速所產(chǎn)生的最大彎矩組成[7]。Md=703.5 N·m,σd=2080.5 N/cm2,小于允許應力8820/1.4=6300 N/cm2,滿足要求。
短路狀態(tài)時母線應力-跨距的關系如圖2 所示。
圖2 短路時母線應力-跨距的關系
4.2.3 地震時最大彎矩Md和應力σd
地震時母線所受的最大彎矩由導體自重、地震力及地震時的計算風速所產(chǎn)生的最大彎矩組成[7]。Md=850.6 N·m,σd=2517.5 N/cm2,小于允許應力8820 N/cm2,滿足要求。
地震時母線應力-跨距的關系如圖3 所示。
4.2.4 撓度計算
中國110 kV 及以上鋁管母線撓度都按0.5D~1.0D(D為管母外徑)設計,通過多年的運行,未發(fā)現(xiàn)絕緣子斷裂和撓度加大等不良現(xiàn)象[8]。
圖3 地震時母線應力-跨距的關系
母線自重產(chǎn)生的撓度y1=3.60 cm,集中荷載撓度y2=2.23 cm。
合成撓度y=y1+y2=5.83 cm<D=10 cm,滿足要求。
母線撓度-跨距的關系如圖4 所示。
圖4 母線撓度-跨距的關系
4.2.5 微風振動
管型母線微風共振頻率等于其各階固有自振頻率,微風振動的頻率與風速成正比,與柱體迎風面的高度成反比[7]。vc=0.8 m/s,可得各階自振頻率及風速如表2 所示。
表2 自振頻率及風速
為降低微風振動對牽引供電系統(tǒng)的運行安全影響,可采取在管內(nèi)加裝阻尼線、長托架支持等措施[9]。
4.3.1 電暈電壓
根據(jù)電力工程設計手冊,選取的管型母線外徑大于20 mm 即可不進行計算校核。
4.3.2 短路熱穩(wěn)定校驗
鋁合金管型母線(?100/90):S=310 mm2≤1491 mm2。27.5 kV 絕緣管型母線(?60×9):S=172.94 mm2≤2826 mm2。
4.3.3 短路動穩(wěn)定校驗
應力σx-x=3162 N/cm2,絕緣子的最大允許跨距l(xiāng)max=40.45 m。
4.3.4 大電流母線附近熱效應
當母線工作電流大于1500 A 時就要考慮鋼構發(fā)熱。對于牽引變電所主變低壓側,尤其是高速鐵路和重載鐵路,母線工作電流都會大于1500 A。牽引變電所27.5 kV 側母線典型設計支撐構架為1700 mm×2000 mm 矩形框。
經(jīng)計算矩形閉合回路感應環(huán)流Ig=46 A,p=0.57 kW,由環(huán)流引起的溫升τmax=0.67 ℃。
可知,對于常規(guī)牽引變電所,主變低壓側母線對鋼構的損耗和溫升效應不明顯,但在樞紐地區(qū),母線的工作電流、托架的尺寸均變化較大,此時需要重新計算鋼構損耗和溫升,并采取對應措施。
主變高壓側管型母線,通常都是單跨布置,根據(jù)本文的計算條件和結果,跨距大于11 m 時需要加大外徑或采取多跨設計。為消除端部效應,應延長端部1 m 左右,裝設封端球;便于調(diào)整安裝高度和提高端部放電水平,支持絕緣子的額定電壓提高一級。
主變高壓側管型母線電氣性能已不是截面選取的關鍵因素,只需滿足機械計算校驗即可;27.5 kV 絕緣管型母線,基本不受機械特性(彎矩、應力、撓度)控制,需根據(jù)負荷需求選取相適應載流量的截面,計算短路電動力,校核支持絕緣子的允許應力值。
戶外全硬母線布置配電裝置,各類導體對架構的尺寸和高度要求已有很大不同,滿足運營、維護及檢修需求后,盡量減少占地面積和有色金屬消耗。
完善技術標準體系,支撐工程建設,編制27.5 kV 絕緣管型母線的產(chǎn)品制造及工程設計和施工質(zhì)量控制系列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