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圖7 典型的匡茲長笛,1750年左右制作。該笛子的所有權可以追溯到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1712~1786)。
1752年在匡茲的長笛研究報告中記載,帶有C鍵的兩鍵長笛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其結構為三段式的管體,尾部管的長度向下延伸,在一音鍵長笛的基礎上增加了開孔式的低音C鍵。管體用象牙制作而成,整體音鍵的樣式與巴洛克時期的雙簧管音鍵相似,這種增加C鍵的長笛在18世紀后期非常地盛行。
圖8 雅各布·丹尼爾制作的三段式附加C鍵長笛
長笛經霍特泰爾改良后,管體結構被分為了三段式。到了1720年又有了新的發(fā)展和突破,由德國的樂器制造家約翰·海因里?!ぐJ托普夫(Johann Heinrich Eichentopf 1678~1769)把原來三段管體改為四段的提議及制作得以實現(xiàn)。改革后的樂器受到了巴赫的贊揚和喜愛,此類型的長笛目前在萊比錫巴赫博物館收藏。
埃欽托普夫是一位管樂器制造商,他于1710年~1749年間一直在萊比錫從事管樂器制作和研究工作,并開辦有自己的樂器工廠,主要生產制作雙簧管、長笛、豎笛、巴松和銅管樂器。他還經常與著名的作曲家巴赫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也會向巴赫交流改革長笛的設想和理念。1729年他對長笛做了結構方面的研究和改革實驗,并正式開始生產四段管體結構的長笛。
埃欽托普夫對長笛結構的主要改革點:首先,在原有的三段長笛基礎上,把管體的中間部分做了一分為二的分割,把分割后的管體,上半部的管節(jié)長度縮短了大約18mm。其次,要考慮分割后管體結構的變化對聲音的影響,他把各連接處的內徑擴大,這樣可以使管體內部銜接處的尺寸統(tǒng)一,同時方便榫頭的安裝。另外,從外觀看可以明確各連接處的區(qū)域分隔,也起到了裝飾和美化的作用。最后,把管體錐度稍作變化,改變管體形狀。主要體現(xiàn)在管體的上半部分末端,做了反圓錐形變化,下半部分的開端做了錐度的加工,使這種錐度的變化從管體的中間部開始逐漸向管體的末端做收縮的延伸,改良后的管體形狀為圓柱形的吹奏部加圓錐形的管身。同時,把第三音孔和第五音孔的直徑稍作擴大,并拓展了四到五音孔之間的間距,這樣做是為了使第三音孔在吹奏時,所發(fā)聲音具有穩(wěn)定性。除此之外,在吹奏部的頂端用象牙制作了一個可以獨立旋轉的塞子帽,這樣的設計可以使樂器達到密封和調音的作用。組裝方式是用榫卯的形式把樂器的各部分接合起來。
改革后的四段長笛管體結構的優(yōu)點:①樂器管體結構分段的改良可以使加工制作時更加便捷,有利于鉸刀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對音孔進行加工。②對分段后的樂器結構、形狀做了進一步改革,其目的是為了發(fā)音的準確性和調音過程的便捷性。③樂器分段的改革,為之后制作不同長度的管節(jié)提供了方便。
圖9 約翰·海因里希·埃欽托普夫改良的四段長笛,用象牙制作而成
四段一鍵及多管節(jié)式長笛的出現(xiàn),也是一個樂器發(fā)展的必然過程。當時隨著越來越多的樂隊團體,在室內演奏時開始采用兩種不同范圍赫茲數(shù)的音高(a=408~415Hz、a=390~400Hz)進行變換演奏。如何使長笛能夠適應這一時期的演奏要求,成為了樂器制造家面臨的一個新問題。他們針對四段式長笛的中心部管體,加以實驗性的聲學研究,按照所規(guī)定的赫茲數(shù)要求,最終決定在長笛四段管體結構的基礎上,配備不同長度的管節(jié)。通過更換中心管節(jié)上半部的方式來改變樂器的有效管長,從而達到調節(jié)樂器的整體音高值。改革后的長笛不但聲音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同時,也實現(xiàn)了在不同范圍赫茲數(shù)變換演奏的可能性。而且樂器的分段制作,可以對材料的選擇、整體的加工、維護都提供了便捷。(主要體現(xiàn)在:①便于找到穩(wěn)定及統(tǒng)一的無缺陷木材;②管體分段加工有利于音孔的削切制作和后期的修復。)
通過一些文字記載可知,1721年12月30日長笛演奏家德賈斯丁(Deajardins)在給他朋友的一張期票上詳細記錄了四段一鍵式長笛在更換不同管節(jié)可以改變音高值的可能性。除此之外,目前在德國紐倫堡的國家博物館保存了一支多管節(jié)四段一鍵式長笛,它是由法國巴黎的樂器制造商查爾斯·比澤(Charles Bizey,1716~1753)于1736年制作的。四段一鍵式長笛及多管節(jié)的配備使用,直到1730年后逐漸取代三段一鍵式長笛。
圖10 18世紀中期的四段一鍵式長笛
四段一鍵式長笛的管體結構主要分為:吹奏部、管體上半部、下半部、尾部外加一音鍵。6個指孔分布在上、下管節(jié),樂器管體的制作材料為象牙或黃楊木,音鍵用黃銅制作而成。圖10中這支長笛的音高值約為a=405Hz。
圖11 德國樂器制造家雅各布·丹尼爾(Jacob Denner)制作的一支多管節(jié)四段一鍵式長笛,其音高分別為:a=392Hz、a=399Hz、a=400Hz、a=415Hz赫茲。
在此后,雖然管體可以通過更換不同的管節(jié)來調整音高值,方便樂器演奏,但帶來的問題是八度音階演奏的準確性。為了更加便捷、合理地解決這一問題,樂器制造家在長笛吹奏部前端的里面,增加了可以移動的軟木塞。首次提出這一解決方法的是德國樂器制造家約翰·約阿希姆·匡茲,他通過實例證明了軟木塞的位置是決定八度音階正確與否的關鍵性因素,如果軟木塞與吹奏口越近,發(fā)出的八度音就會越寬,相反就會越窄。由于要更換不同的管節(jié)進行演奏,那么軟木塞與吹奏口之間正確的位置取決于長笛的有效管長,最佳距離范圍值是15~25mm。
巴洛克時期長笛的吹奏部前端基本都會用軟木塞這一裝置來調節(jié)八度音程,同時還配有一個用象牙制作的塞子帽,這樣可以起到樂器整體的統(tǒng)一及美觀性。
圖12 帶有象牙帽的吹奏部
到了18世紀中葉長笛吹奏部的塞子在構造上又發(fā)生了變化,它主要體現(xiàn)于在軟木塞與象牙帽之間,增加了一個螺紋桿連接部件,用帶有螺絲扣的象牙帽以旋擰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其原理:如象牙帽向里旋轉可以使軟木塞向內推進,相反,可以用象牙帽向外拔出軟木塞。通過轉動象牙帽的方式,調節(jié)軟木塞與吹奏孔之間的距離位置,這與之前分離式結構的軟木塞相比,在操作方面更加的方便和準確。
圖13 帶有螺紋連接桿的軟木塞
除了吹奏部的改革有了新的變化以外,巴洛克后期的長笛在結構方面,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尾部管的底端,增加了一個可以移動的調節(jié)塞。塞子的移動可以使尾部管延長多達10mm以上的長度,移動的最大值約為4cm。通過管體底端的塞子移動,可以增加有效的管長,從而達到調節(jié)樂器整體音高的作用。移動塞的使用原理及作用:首先,在尾部管的底端內壁,增加一個金屬套管,通過滑管拔插移動的方式來改變有效管長,從而達到調音的作用。其次,這對當時長笛的D音以及第三個八度的個別音高的校準調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樣式的長笛是1760年羅德里克·卡梅倫(Roderick Cameron)制作的。
圖14 帶有可調節(jié)塞子的尾部管
改革后的長笛豐富了樂器的演奏功能,方便了演奏家們的使用,其音色具有巴洛克時期純凈、甜美的聲音特點。并能適應多種樂曲、演奏形式的需要,提升了音樂作品表達的內涵,為之后長笛的演奏及管體結構的進一步改革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通過對巴洛克時期長笛結構的研究,更進一步梳理了長笛早期形制的發(fā)展脈絡。每個時代都有它獨特的藝術風格與歷史的印記,時代的發(fā)展必然會影響事物的變革。巴洛克時期家族式的樂器制作工坊,是演奏家與優(yōu)秀藝術工匠相結合的產物,長笛管體結構的改革也形成了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的制作體系。樂器的改革、制作是與音樂文化的發(fā)展密不可分的,樂器的結構功能要適應音樂表現(xiàn)力的要求。巴洛克時期的長笛具有時代性的印記,它使人們更清晰地認識到樂器結構的發(fā)展對演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圖片來源:
①由于國內對長笛管體結構方面的研究資料較少,文中圖3、5、6、8來源于日本濱松樂器博物館。
②圖10~14 Richard M Wilson historical flu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