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致遠外國語小學樂山路分校 王 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 在小學語文教師在使用統(tǒng)編版教材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jù)教材的單元頁、單元導語以及課后習題的編排特點,把握和領會教科書編者的意圖,明晰課時目標,有效實施教學。
《帶刺的朋友》是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 第七單元的單元頁寫出的人文主題是:大自然賜給我們許多珍貴的禮物,你發(fā)現(xiàn)了嗎? 語文要素是: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第七單元共有三篇精讀課文,分別是《大自然的聲音》《父親、樹林和鳥》《帶刺的朋友》。 三篇課文分別承擔什么“任務”呢? 《帶刺的朋友》是本單元的最后一篇,又應當承擔怎樣的“責任”呢? 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去思考和理清思緒,這樣的教學設計才能“體現(xiàn)編者意圖”。
以建構主義的思想來看, 摸清了課文的 “位置”,我們也能初步摸清了學生的學情。 學生已經經歷了三年級上冊前面幾個單元的學習,在這些單元里,學生學習了“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和“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等等。 而到第七單元,編者在編寫單元頁的語文要素時,這樣寫道: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 其中,融入了“積累”一詞,“積累”的目標更進一步,它其實勾連了語文園地七的交流平臺“讀書時,我會畫出寫得好的語句,記錄在摘抄本上”“我喜歡歸類摘抄,把描寫同類事物的語句分門別類地寫下來, 經常翻看,對我的習作很有幫助”“摘抄時,遇到寫得生動的語句,我會在旁邊寫寫感受,特別喜歡的我還會背下來”。
本單元第一次出現(xiàn)“積累”,第一次布置了“摘抄”,其實這些編排都是精心設置,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必須引起教者的重視,使編者意圖最大化、清晰化。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來思考《帶刺的朋友》一課的教學,應該以什么“樣貌”與學生見面呢? 以下是兩位教師同課異構的教學片段:
[片段一]
1.板書課題,朗讀質疑
你有沒有好朋友,你有帶刺的朋友嗎? 帶刺的朋友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2.出示自學要求一
(1)為課文標上小節(jié)號。
(2)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檢查詞語
興許 散落 扎在 圓乎乎 急火火 呼呼作響 噼里啪啦
學習多音字、積累ABB式的詞語,以及擬聲詞的認讀。
4.出示自學要求二
(1)讀一讀,默讀課文2~10自然段。
(2)畫一畫,用“____”畫出具體描寫刺猬偷棗的句子,在你認為重要的地方做標記。
提示:( )—( )—掉—( )—扎(打滾)—( )
(3)想一想,刺猬偷棗的事情高明在哪里?
5.交流討論
學生交流討論,教師補充板書,理清課文內容,抓住關鍵詞語表達刺猬的“高明”。
課堂板書: 23 刺猬偷棗
爬—搖—掉—歸攏—扎(打滾)—馱—跑
[片段二]
1.板書課題,出示圖片,并提出問題
帶刺的朋友是誰? 你喜歡小刺猬嗎?
2.讀課文
自由讀課文,把你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3.交流句子,理解詞語
隨機交流喜歡的句子,相機正音,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詞語。
板書:瑪瑙 讓人眼饞 斑斑駁駁 一舉一動猜測 詭秘 噗的一聲 歸攏 急火火 躡手躡腳
師:我們感受到課文生動的語言,正是因為有這些生動的詞語,仔細觀察,并給這些詞語分分類,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交流,調整板書)具有新鮮感的詞:讓人眼饞 斑斑駁駁 詭秘具有畫面感的詞:一舉一動 歸攏 急火火躡手躡腳
擬聲詞:嘩嘩作響 噼里啪啦 噗的一聲
4.讀一讀,想一想
仔細讀一讀刺猬偷棗的內容,想一想小刺猬偷棗的本事高明在哪兒?
5.梳理小刺猬偷棗的“一舉一動”
爬—搖—掉—歸攏—扎(打滾)—馱—跑
6.講述刺猬偷棗
以“小刺猬偷棗的本事真高明”為開頭,用自己的話講講刺猬是怎樣偷棗的。
7.課后作業(yè)
積累摘抄本課的好詞好句。
課堂板書: 23 刺猬偷棗新鮮感 畫面感 擬聲詞高明
從真實的課堂教學反饋來看,第一節(jié)課,學生學得輕松,在一連串動詞的尋找和朗讀中,學生感受到小刺猬偷棗的本事很高明。 但在落實課后習題2時,學生基本都以板書羅列出的動詞串聯(lián)語句,表達不出“自己的話”。 第二節(jié)課,學生經歷了從詞語到句子的閱讀過程,不僅理解了詞語的意思,也理清了課文的內容。 在落實課后習題2時,學生能用自己的話去表達,課堂發(fā)言生動活潑,充分感受到小刺猬的機靈和在偷棗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本事高明”。筆者認為,比較兩節(jié)課的設計和課后效果,片段二的設計更加符合學情,更加貼近編者意圖。
縱觀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課后習題設計,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習題的設計具有邏輯關系,常常必須要解決第一個問題,在此基礎之上,才能順利完成第二個問題。 課后習題的編排給予筆者的思考是:
1.洞察課后習題編排規(guī)律,明晰上位學習和下位學習的關系
上位學習是指通過歸納綜合,將個體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概括水平較低的觀念都歸屬到一個概括水平較高的新觀念中去,進而使新觀念獲得意義的學習。 上位學習可以稱為總括學習。 下位學習是指將概括水平較低的新觀念歸屬到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概括水平較高的適當觀念之下,從而獲得新觀念意義的學習過程。 下位學習可以稱為類屬學習。
《帶刺的朋友》一課的課后習題是:(1)朗讀課文。 找出描寫刺猬偷棗的內容,多讀幾遍,體會生動的語言;(2)以“小刺猬偷棗的本事真高明”為開頭,用自己的話講講刺猬是怎樣偷棗的;(3) 讀下面的句子,看看“我”對刺猬的稱呼有什么不同,從中體會“我”的情感變化。
學生必須要先找出刺猬偷棗的內容,然后多讀幾遍,接著有所領悟之后,才能用自己的話講講刺猬是怎樣偷棗的。課后習題是從易到難,從部分到整體,這就是“上位學習”。
本冊教材中第26課《灰雀》一課的課后習題是:(1)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對話的語氣;(2)默讀課文,想一想,列寧和小男孩在對話的時候,他們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3)從哪里能看出列寧和小男孩喜愛灰雀? 找出相關的語句讀一讀,然后和同學交流。
簡單分析一下,學生已經形成了列寧和小男孩喜愛灰雀的共識, 但是要找出各自有感受的語句,再與同學交流,這就是從整體到部分的過程。 根據(jù)分角色朗讀逐步感悟出人物的內心,從而明白這份“喜愛”,這就是“下位學習”。
不同的課文適用不同的學習方法,教師應當靈活機動地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同時要理清課文的重難點和課后習題之間的關系,理清學生的已有認知和上位學習、下位學習的關系。 只有根據(jù)課文,順學而導,才能水到渠成。
2.優(yōu)化閱讀教學策略,突顯教材特點,讓語文要素整體落地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具有更加靈活的單元結構體例,一般采取“雙線組織單元結構”編排內容。所謂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即各單元內容由隱線“人文主題”和明線“語文要素”來組織,每個單元的若干篇課文大致體現(xiàn)一個主題,但不明確命名。 而將“語文素養(yǎng)”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 適當?shù)膶W習策略和學習習慣, 以及寫作、口語訓練)分成若干個“點”, 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在各單元的“單元導讀”或習題設計之中,使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等“干貨” 落地。在教學時,教師應考慮課后習題的編排特點, 找準教學的切入點,找到學情的薄弱點,扣準教材的重難點,關注語文要素所指向的注意點,合理結合訓練點,認真研究教材的生發(f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