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真是奇怪,無校歌、無校訓,連校內(nèi)的一口湖,都沒有名字,叫“未名湖”。是一所典型的“三無學?!保@么一所三無學校,打一個比方,相當于“三無產(chǎn)品”,三無產(chǎn)品一般指無生產(chǎn)廠家、無生產(chǎn)日期、無生產(chǎn)地址。屬于不合格產(chǎn)品,是打擊的對象??墒?,北大誰能否定她?誰會否定她?即使有人想否定她、否定了她,有什么用?北大仍然是北大。整個中國的高中辦學幾乎就想為北大與清華輸送學生。特別是地方政府的領(lǐng)導,把考入北大、清華作為衡量當?shù)刂行W教育的重要指標?,F(xiàn)在,高考不能排升學率了,但是考入北大、清華的人與人數(shù),大家還是知道的,于是,干脆就凸顯北大、清華的高考實現(xiàn)人數(shù)。
北大精神是中華民族響當當?shù)木?,是她當初最早引進了德先生、賽先生,民主與科學的兩大旗幟,最早插在她的校園里。蔡元培擔任校長,又提出了“學術(shù)自由、兼容并蓄”的辦學主張并實施。北大在國家每一個重要關(guān)頭,都會站在最前列,她的擔當精神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民主、科學、自由、兼容、擔當?shù)冗@些詞語,按我們當下一般人的思維方式,完全可以概括成她的校訓、演繹成她的校歌,乃至可以用其中的一個詞來命名沒有名字的未名湖??墒牵龥]有。
這給了我思考。最近十多年來,我們的中小學把轉(zhuǎn)變觀念放在第一位,(至少在各種正式的公開場合中表達是如此),突出理念建設(shè),成績十分突出。進入每一所校園,都會在醒目的地方,看到校訓、校風、教風、學風。不能想象一所中小學沒有校訓、校風、教風、學風。概括一下,使用頻率最高的是這樣幾個詞:創(chuàng)新、進取、拼搏、文明、求實、嚴謹、團結(jié)、奉獻等,不同的學校無非是這些詞語不同的選配、排列。不能說不好,這些也都體現(xiàn)了時代、社會對學校的要求。
可以允許一所中小學沒有校訓、校風、教風、學風,而讓她存在嗎?督導通不過、評估通不過,各種各樣的檢查通不過,“三無學?!蹦艹蔀閷W校簡直是一個笑話。可是,有了校訓、校風、教風、學風,就一定是一所真正的學校嗎?就一定能做真正的教育了嗎?就一定辦成了如校訓、教風、教風、學風上所說的那樣的學校了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許多學校的校訓,以及校風、教風、學風與實際的辦學是沒有多大關(guān)系的,只是裝飾,裝裝門面而已。老學校的校訓,是歷史的遺產(chǎn),到了有些人手里,只是小和尚念經(jīng),口到心不到。新學校,或者新去做校長的,閉門造車,哪個詞時髦就選用哪個,或者邀請專家、學者給想幾個詞,至于與學校的辦學狀態(tài)、面貌以及追求是沒有多大關(guān)系的。兩張皮,完全割裂,或者基本割裂。
有時我被邀請參加各種督導、評估、檢查,常會被安排檢查學校辦學理念、校長辦學思想這一部分。這幾年我們校長的理論水平確實提高很快,這與各級各類的培訓等分不開。校長培訓理論化、概念化確實是前無古人的,與國外的發(fā)達國家相比不會有多大差距。墻上一套一套的,資料一套一套的,而且都學會了積累(以應(yīng)付隨時隨地各種名目繁多的檢查、驗收),嘴上一套一套的,總結(jié)一套一套的。可是,你到實際的課堂、課程中考察、考查,可能就不完全是這回事。
比如,校訓突出“創(chuàng)新”,看不出它的創(chuàng)新在哪里?課堂全是模式、流程、定式。規(guī)范高于創(chuàng)新。不在于規(guī)范不對,而在于名實不符,干脆用“規(guī)范”做校訓不為更好?又比如,校訓用“求實”的,學校做事一點也不實在,所做的事,主要是為了做給別人看的,特別是做給領(lǐng)導看的,而且主要是做給能給自己帶官帽的領(lǐng)導看的,追求轟動效應(yīng)、新聞效應(yīng)。說他有價值,價值不大;說他沒有價值,價值還有一點,多少擴大了學校的名聲、校長的名聲。真是一個諷刺,校訓上有的,正是學校所缺少的。
缺什么提什么,那倒是對的??墒?,提了要去努力做啊。說一套做一套,那可就不對了。這些年來,我們的中小學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我以為這種變化,主要是辦學條件的變化,內(nèi)涵建設(shè)成效不大。相反,這些年,學校,主要是有些校長,學會了浮夸、虛夸。心里有一套、嘴上有一套、做的有一套,三套不符。名實不符,也不實事求是,好大喜功。一個最簡單事實是:中小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雖然原因復雜,社會的、政治的、經(jīng)濟的、文化的,但是學校本身也脫不了干系。校長、老師越來越懂道理,理論水準越來越好,為何不堅決地抗爭,堅定地堅守?做人做事最關(guān)鍵的要實在,要表里如一。做得到的我們說,做不到的我們可以不說。甚至我們做到了也可以不說,虛名可以不要,有實質(zhì)就行。
北大沒有校訓、沒有校歌,未名湖因為是沒有名,才這樣叫出了名。給我們的啟發(fā)是多方面的,北大的卓越,在于她以她的辦學歷史、實踐與業(yè)績,為人們所公認。我們的每一所中小學也當如此,衡量她的唯一標準是她的辦學歷史、實踐與業(yè)績。其它都是次要的,甚至是可要可不要的。北大誕生到現(xiàn)在,她自身已經(jīng)成為某種精神的象征。過去沒有校訓、校歌,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可能再有了。誰說了都不算,即是當朝校長,也無濟于事。北大是屬于所有時代的,任何一個具體的時代,都無法代表整體,任何一個具體的精當?shù)男S栴惖年U述都概括不了她海量般的整體內(nèi)涵。話又扯遠了,還是回到中小學來,這幾年,在理論層面的提升已經(jīng)夠厲害了,我們要回到現(xiàn)實中來,扎扎實實做好教書育人的事,不空談、不標新立異、不做作、不虛妄,才是正事。
“巨無霸學?!钡墓εc過
我想不出一個十分貼切的詞,來稱呼這類學校。且先不管它的出典,我只是取其強大無比之意,來形容這類學校。
我們現(xiàn)在有強大無比的學校嗎?有。盡管這種強大無比是有區(qū)域性的,可在一定的地域之中是無校可比、無校可抗衡的。一個縣、一個市、一個省,都有這樣的學校,且有跨區(qū)域態(tài)勢,“蠶食”“壟斷”當?shù)亟逃Y源。
對巨無霸學校,社會輿論褒貶不一。贊美者有之,鞭撻者有之。從學校自身來考察,學校辦學成績顯著,教育質(zhì)量(這里主要指考試成績)一路領(lǐng)先,教師隊伍力量雄厚,生源質(zhì)量獨領(lǐng)風騷。社會熱捧,往往“一票難求”。如場地上的一棵大樹,根深葉茂,甚至獨樹成林。從學校本身發(fā)展的角度觀察、評價,無可非議。
但是,我們不妨換一個視角,走出學校,在一個更廣大的背景上去觀察它、評價它,可能結(jié)論又不一樣。我們有沒有留意這樣的一個現(xiàn)象:大樹底下,寸草不生。由于有了巨無霸這樣的學校出現(xiàn),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迅速聚集,不斷吸引著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學生。而周邊的其他學校逐步衰落、或者迅速衰落。我們是非議巨無霸學校呢?還是非議那些薄弱學校和正在走向薄弱的學校?
場地上的一棵大樹,為何生長得那么豐茂?無非是獨享陽光雨露,那些小花小草受大樹遮蔽,被限制或被剝奪了享受陽光雨露,或充分享受陽光雨露的權(quán)利。誰之過?
進化論的觀點:“適者生存”。在市場化的競爭中教育也不例外。問題是這些巨無霸學校是如何成功地成為“適者”的?
確實有些是由于學校自身的努力,包括校長的辦學努力,充分抓住機遇,迅速地發(fā)展、擴張,通過原始積累,途徑一條資源“掠奪”的血腥之路,而走上良性循環(huán)之路。而有些學校卻是依靠外力,依靠特殊政策扶持而獨霸一方。通過借名目提前招生、零志愿等享受優(yōu)厚待遇。一刀一刀割韭菜、掐尖。還有一些是不擇手段,打擊周邊學校,甚至跨區(qū)域侵略他人領(lǐng)地。黑白顛倒、兵不厭詐、損人利己,而壯大自己。
不同表現(xiàn)的巨無霸學校,背后都有“靠山”,不管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都是自身的利益驅(qū)使,一個縣總要有一所與其他縣拼比的學校,這是政績。一個縣是這樣,一個市是這樣,甚至一個省也是這樣?!翱可健笔呛稳??不說大家都明白。盡管也知道這樣做不好,情愿與不情愿的,都必須打造這樣的巨無霸學校。
這就涉及到了教育的生態(tài)。教育生態(tài)與社會生態(tài)、自然生態(tài)一樣,是十分重要的,生態(tài)一旦毀壞了,后患無窮。所以,我以為判斷一所學校的功與過,要綜合考察、全面考察,不能只是站在自身的立場上,判斷教育主管部門打造這樣的學校,是促進了區(qū)域的全面發(fā)展與提升還是妨礙了整體的發(fā)展與提升?要看總量,總量有沒有提升?名師的總量、升學率的總量,乃至大家看中的北大清華的錄取人數(shù)。巨無霸的產(chǎn)生,促進了區(qū)域的整體發(fā)展,他是有功的,假如雖然自身發(fā)展了,可是整體受影響了,這樣的學校還是過大于功。
有時候,人為的打造還適得其反。巨無霸與巨無霸也會火拼。巨無霸也會沒落。教育部門也會認死理,也會執(zhí)迷不悟。把雞蛋放在一只籃子里,一旦籃子掉到了地上,雞蛋全打碎,這樣的案例不是一個、兩個。于是焦慮,于是變本加厲,惡性循環(huán),區(qū)域的總量不是增而是減。一個縣要警惕的,一個市要警惕,一個省也要警惕。
某些更特殊的巨無霸的產(chǎn)生,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生態(tài)災(zāi)難,可能產(chǎn)生“蝴蝶效應(yīng)”。巨無霸占盡了優(yōu)勢,其他學校師源、生源如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于是要“彎道趕超”,不講規(guī)矩,不擇手段,加班加點,課堂“殺雞取蛋”,學生負擔加重,學校生活單一,功利化教育教學日趨嚴重。面對后面窮兇極惡地趕超,巨無霸也不敢懈怠,同樣加重學生學業(yè)負擔。大家都在一條畸形的旅途上忘乎所以地奔跑,教育如何能走上正確的軌道?
巨無霸,也有大無霸,也有小無霸,層次分明,一條利益鏈。所謂的巨無霸,《漢書·王莽傳》是這樣記載的,翻譯成白話文,即:有一個奇人,身高有三米多高,腰圍有十圍,一般的車子坐不下他,三匹馬也拉不動他,要用四匹馬拉著特別的大車載他,睡覺要用大鼓來做枕頭,吃飯必須用鐵筷子。城門他不能穿過,只能拆墻加闊而入。這奇人是不是怪物?
聯(lián)想到當下我國還有些頂尖的巨無霸,我們又如何去評價它?于各地挖走好老師,挖好學生。名師匯聚,高徒滿堂。在微觀的學校領(lǐng)域改革,風聲水起。可是,有推廣價值嗎?人們有條件復制嗎?于其自身或許是好事,但是于普通學校、薄弱學校,乃至受害學校而言呢?整個的教育風氣由此被搞壞,得失利弊權(quán)衡過嗎?站在整個國家的利益上,這個責任又到哪里去清算呢?
或許此言有些偏激。不過,我希望我們都能清醒反思。許多事情在當時是看不清楚的,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左右,也無法客觀、公正地評價,只有留給歷史、留給未來去評說,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柳袁照,“最中國”的學校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原校長,特級校長,正高級中學教師,語文特級教師,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兼職教授,蘇州大學碩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F(xiàn)為北京新學道教育集團總校校長、課程研究院院長。致力于“詩性教育”的研究與實踐,提倡“審美課堂”。以詩人的情懷做校長,以對教育的思考入詩,并從中總結(jié)提煉了“詩性教育”,還原了教育的精神底氣和文化根基,表達了在功利之風日盛的社會中,學校教育對神圣理想的堅守。已出版《老什物》《教育是美的》《學校是美的》《教育是什么》《清泉石上》《流連》《柳袁照詩選》《我在“最中國”的學?!返冉逃龑V臀膶W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