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小的時候,自己動手扎的風箏結(jié)實耐用,扔掉了也不心疼,所以我們常常樂此不疲。有的時候是自己動手,更多的時候是爺爺幫著扎風箏。
我們最喜歡看爺爺扎風箏了。每天下午放學回家,跟屁蟲般央求著爺爺扎風箏,爺爺沒有辦法只得放下手邊的農(nóng)活,給我們扎。挑選竹子,劈成竹篾,用刀把邊緣銳利的地方磨平,以防放風箏的時候劃破手。有一個小伙伴放風箏時,得意忘形手被鋒利的竹篾割破了,流了好多血,這件事爺爺一直記在心里,每一次扎風箏都特別注意。
做好了準備工作,爺爺就開始扎風箏了。夕光晚照微風輕撫,幾位小伙伴圍成一圈,爺爺雙手上下翻飛,竹篾在他的手指間騰挪跳躍,這兒折一下那兒彎一下,每一彎處都是極為小心謹慎的,有時間還要在蠟燭上試著烤一下以利于彎曲。幾根長長的竹篾不一會兒就扎成了風箏的輪廓,有時是菱形的白果風箏,有時是圓形的金魚風箏,有時是長長的龍形風箏,糊上紙按緊粘結(jié)實。糊的紙有時是報紙,有時是白紙,都會畫上不同的圖案,便于在空中區(qū)別這個是張小三的,那個是王小四的。
糊上紙后,開始用朱砂勾勒了,爺爺常年拿著鋤頭鐵锨的手,在此時擎著毛筆微微顫著,眉頭緊鎖,眼睛貼近風箏一筆一劃地描摹著,好像每一筆都有千斤重,夕陽的余暉映得爺爺?shù)幕ò缀幼兂闪私瘘S色,金光閃閃,像極了畫上的南極仙翁。
爺爺扎風箏向來是不敢馬虎的,否則后果真的很嚴重。曾有一位爺爺忙著做家務活,隨意地給孫子扎了一個,與小伙伴們比賽時一下午沒有飛到空中,氣得孫子晚上回家拔掉了爺爺好幾縷胡子,被鄉(xiāng)親們揶揄了好多年,成為兒時記憶里一個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
我們自己扎風箏,就明顯簡單了很多。一般都是用蘆葦粗獷地折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我們稱之為“白果”型,風箏上蒙的多是村部墻上糊的破舊報紙。最重要的是中間橫著的那根蘆葦,一定要粗要直關(guān)節(jié)要長,以便于兩端插上長長的帶有蘆花的葦稈。比較難以尋覓的也就是這個帶有蘆花的葦稈了,兩根一般長短和粗細,重量差不多以方便保持平衡。要是哪位小朋友摸清楚了誰家有,那這個消息瞬間會傳遍好幾個村莊,不管是在大門外還是在院子里,一定把它搞到手。曾經(jīng)有一位小伙伴覬覦一戶人家葦稈特好,可這家人就是“賴”在家里面不肯外出干農(nóng)活,他又擔心一離開被別的小朋友占了先機,害得幾位小伙伴輪班“守護”著這捆蘆葦,最終得手。哪家蘆葦好,一夜之間便被偷得精光,在偷的過程中被鵝啄狗攆,或者為了搶葦稈打架,這些都是常事。
邊放風箏邊拔“扎扎英”,這更是件極為快樂的事。前一天晚上與幾個小伙伴約好,第二天往往是天還沒亮,就早早地起床候著了。一次又一次地跑到大門外張望,“怎么還沒有來?”要是伙伴們來得早而飯還沒做好,趁著媽媽沒注意瞅著空就溜了出來。來到目的地,抓把泥土揚起來試一試風向,一人舉著風箏一人逆風快跑,一般三兩次風箏就很容易地翱翔在蔚藍的天空了。這邊把風箏系在一根樹樁上,那邊小伙伴們早已在小路邊、小溝旁尋找心儀已久的“扎扎英”了,對于風中隱約傳來母親一聲聲吃飯的呼喚置若罔聞。要是玩得高興,錯過中午飯也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用大人們的話“這幫孩子玩瘋了”。下午,伙伴們在家家戶戶煙囪里冒出裊裊炊煙中斜背著風箏,步伐蹣跚地回來了,經(jīng)常是渾身泥土,褲子扯壞了個洞,丟了放風箏的插秧繩,一頓暴打和臭罵是免不了的。即使如此,我們還是樂在其中!
醉憶童年扎風箏,小小的風箏,給我們兒時的天空增添了多少樂趣啊。每每想起,都會從心底漾出幸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