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祥,左洪芬,*,宋明莉,牟潤慧
(1.煙臺南山學院 工學院,山東 煙臺265706;2.江西服裝學院 服裝工程學院,江西 南昌330201)
中國服飾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人們?yōu)榱吮磉_對吉祥幸福的渴望,匠心獨運地將這種憧憬轉化到服飾圖案中,傳達和表述著一定歷史文化、審美情趣和視覺感受等的變化[1]?!皡d”字紋抽象的點線面能單純地體現純形式的造型語言和裝飾形態(tài)?!皡d”字紋在新中式男裝中的應用,既傳承了傳統(tǒng)文化,也促進了新中式男裝的發(fā)展[2]。
傳統(tǒng)中式服裝結構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前后衣身相連、肩袖相連、以整為美,其平面化的結構以及歷朝歷代對服飾制度的規(guī)定,使得服裝款式、服裝結構上千年來變化不大[3]。而在現代社會中,由于男性的社會地位和承擔的職責,男人著裝更多表現出的是理性和分量感。自西裝進入中國后,在吸收借鑒西裝特點的基礎上,新中式風格興起,貫通暢達的服裝式樣表現出男性胸懷坦蕩的氣質,使男裝既追求沉穩(wěn)剛健,又獲得親切平和的一面,迎合現代社會對男性形象的要求。本文探討新中式男裝與傳統(tǒng)紋樣“卍”字紋的結合設計,對新中式男裝予以再構建的創(chuàng)新實踐。
“卐”字,古人認為是太陽、火、河流的象征。在佛教中,“卐”的梵文讀音是“室利靺蹉”,意為“胸部的吉祥”、“吉祥之所集”。古時譯為“吉祥云海相”,為釋迦牟尼32瑞相之一[4]。《辭?!酚涊d將“卐”字用作萬德吉祥的標志。新石器時代晚期馬家窯文化出現了在彩陶的腹部繪制不規(guī)整的粗黑線條的“卐”、“卐”字的變體。
唐代女皇武則天時期,將“卍”改為“萬”字。此后,萬紋被作為吉祥、光明、神圣、幸福、子孫綿延和萬代興盛的象征。
“卐”字紋結構呈正方形,筆直的線條四端給人一種無限延續(xù)的感覺,線條的曲直變化搭配旋轉對稱的樣式,如同車輪般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雖然是靜態(tài)的紋樣,卻給人一種動態(tài)的、連綿長久的視覺感受。
單折線型“卐”,其字形為十字交叉,沿四方射出,寓意“正大光明,吉祥萬德”,可繡于荷包、織錦緞等物品上,如圖1清朝“卍”字如意錦,圖3、圖5的“卍”字紋花緞均寓意萬事如意。尾部內卷型“卍”字紋,其形同“回”。圖2的清朝三式壽喜荷包,每件長13~15 cm,寬9~11 cm,上下均用回紋作為邊圍。尾部外伸“卍”字紋,即將字頭部分延長,作縱橫排列,組織成環(huán)環(huán)扣連狀。清學秋氏《續(xù)都門竹枝詞》:“一裹之袍萬字紋,江山萬代福留云”,其中所謂的“萬”字紋,即謂此。
古印度、波斯、希臘也常用“卍”字紋樣作裝飾,中國常見于明清時期織錦緞圖案的地紋,將“卍”字紋與其他紋樣組合使用形成吉祥紋樣,如圖4、圖6所示。
“卍”字紋屬于小型的幾何花,是生活實用性極強的圖案,結構均勻,明暗有變化,用色簡單,搭配得宜,聚散虛實合度,藝術效果新穎大方。從反映歷史和繼承傳統(tǒng)的角度出發(fā),探索中國傳統(tǒng)服飾中的“卍”字紋圖案及裝飾方法。圖7為金黃緞地“卍”字紋龍袍,衣長139 cm,通袖長192 cm,下擺寬105 cm,是清朝晚期咸豐到同治年間的產物,以吉祥“卐”字紋基礎進行了藝術化變化,并密集排列做整體繡地,“卍”字紋樣不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還寓意風調雨順,如圖8所示。
圖1 清·“卍”字如意錦
圖2 清·壽喜紋繡錢荷包
圖3 清·“富貴不斷頭”紋花緞
圖4 明·“卍”字八寶四合如意織錦
圖5 清·“卍”字紋花緞
圖6 清·“卍”字喜相逢織錦
圖7 金黃緞地“卍”字紋龍袍
圖8 清·“卍”壽紋樣靠背
“卍”字紋在裝飾紋樣中直接用文字或加飾文字表達吉祥含義。圖9的明朝壽上加壽紋樣中,“卍”字形和“壽”字繡于衣服上,作為祝壽賀禮,寓意生生不息、萬代不絕、福壽安康。清朝用金線緙出“卍”字的萬壽五福紋樣,五只蝙蝠圍在萬壽組合圖案周圍,寓意五福捧壽、五福臨門、萬壽無疆,如圖10所示。在吉祥裝飾圖案中,有意識地將壽字變形化、圖案化,其空間形狀和位置都有特定的吉祥寓意,使之成為更加豐富的適形圖案。
圖9 明·壽上加壽紋
圖10 清·“卍”壽五福紋樣
吉祥圖案和吉祥觀念一樣,具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傾向以及感情色彩。而繡荷包作為一種裝飾藝術,是對生活的美化,其群眾性要比其他“純藝術”廣泛得多,不但是民族的,也是大眾的。圖11為清朝中期多福多壽錢荷包,長寬各12 cm,以絳紅、桃紅、嫩綠、寶藍、煤黑等色相間配合,節(jié)奏明快、靚麗和諧,繡面平整光潔、均衡和順、可供配掛于腰間,并飾有彩色絲穗。方寸之間的荷包雖然不大,寓意卻非常美好。該荷包的佛手壽桃右邊繡一銀錠,可寓為必定福壽。荷包下面有一如意,左邊是一個吉祥符號“卍”字紋,可寓為萬事如意。小小的荷包反映了人們對生活、理想的追求和祈吉祝福的愿望,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圖12為“卍”字方勝紋荷包,兩兩菱形相套“卍”字紋,有同心吉祥之意。
鼓屬于革類樂器。革指去了毛并且加工過的獸皮。鼓的結構比較簡單,由鼓皮和鼓身組成。鼓皮就是用動物皮革制成的,蒙在圓桶形的鼓身上。擊鼓是通過敲擊或拍打,使鼓皮振動而發(fā)聲。
“卍”在西藏宗教寓意“永恒不變”,由于藏傳佛教中使用的轉經筒是從左往右轉[5],故都寫作為“卐”;而在藏族婚禮中具有“男女同生、吉祥如意、堅固永恒”之意。無論是藏族服飾還是其他少數民族服飾,在荷包、腰帶、袖口、領子等部位裝飾的“卍”字紋圖案,普遍運用了象征性的表述方法,將祈福納祥、驅惡辟邪,免除災難、保佑平安、年年如意等思想觀念,通過諧音、會意、借代、比喻等手法,借助豐富多彩的刺繡針法,以精美的刺繡紋樣呈現出來,反映了吉祥圖案在民間藝術中的重要地位,表達了中國老百姓對美好幸福的祈盼和愿望,是民間的創(chuàng)造,是古代風俗慣例的傳承與發(fā)展[6]。
圖11 多福多壽錢荷包
圖12 “卍”字方勝紋荷包
正式禮儀、社交場所的著裝應具有鄭重而恰如其分地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甚至國家、民族、宗教信仰等因素,在材料、工藝、裝飾上應竭力追求華麗、莊重、精致。
2.1.1 裝飾部位
通常定位圖案設計多居于視覺的中心部位,或顯示人體力量的胸、肩、背、腰、臀部、前襟、下擺等關鍵部位,圖案設計強調圖案的造型變化和工藝性。
單獨式“卍”字紋是一個獨立的主體紋樣,構成較為簡單,但組合方式靈活多變,是圖案構成的表現形式之一。它適用于中式服裝的胸前、背部、肩部,使服裝在視覺傳達上更立體、更美觀。
“卍”紋是向上下或左右兩個方向反復連續(xù)循環(huán)排列形成的二方連續(xù)紋樣,或“卍”紋用矩形或者方形連綴的方式向四周反復連續(xù)循環(huán)排列產生的四方連續(xù)紋樣[7],通常適用于衣領、袖口、門襟、下擺,突出或削減服裝的線條感,使中式服裝更具整體性和協調性。
2.1.2 配色原則
中國古代對服裝的配色原則一方面遵循天然的審美感知,另一方面遵循統(tǒng)治者所賦予的色彩象征及政治含義。新中式男裝通常整體大面積運用素色,以醬褐色、天青色、蔥白色、墨綠色等雅致、凈潤的色調,代表中式服裝積極的、文人式的高雅格調;而在細節(jié)上運用同類色或對比色加以修飾、潤色,使之艷不俗、濃不重、繁不亂、淡相宜。
新中式男裝面料以絲綢、棉麻、羊毛為主,若選用毛呢面料,挺括性好,有一定厚度且懸垂性良好,穿著舒適保暖。多樣化和個性化促使圖案趨于立體感、多層次、多材料、多工藝為特色,以彰顯著裝者的心理需求。數碼印花能夠讓印花圖案輪廓清晰;提花面料質地則令色彩雅致、立體感強,整體精美而華麗;刺繡工藝耗時,但成型的圖案具有高貴典雅、雍容華麗的裝飾效果;水粉繪畫艷麗、明亮、閃耀,可滿足人們對服裝藝術性和創(chuàng)意性的需求。
2.2.1 圖案設計
在圖案設計中通過對比的手法,線條曲、直、長短產生生動活潑的跳躍感,顏色醒目強烈?guī)碡S富多彩的視覺變化。在穩(wěn)定與平衡的原則下,對單折線型、曲線型、尾部延伸型“卍”紋樣旋轉、對稱、重組,使圖案呈現融合、單純、平靜、柔和的視覺效果。變體后的“卍”字紋圖案整體結構更加飽滿,由剛毅的直線變成柔美的渦形線,具有動態(tài)的韻律之美,回環(huán)構成封閉的圖形象征牢固。創(chuàng)新后的“卍”字紋樣圖案見圖13。
圖13 創(chuàng)新后的“卍”字紋樣圖案
2.2.2 服裝設計
休閑風格的新中式男裝注重返璞歸真的設計理念,在面料、色彩與款式設計上追求質樸自然?!皡d”字紋新中式男裝款式設計及成衣展示見表1。服裝造型呈H 型,上領與襟解構再設計,簡約大方,合體兩片袖款式a、b、c、e將創(chuàng)新后的“卍”字紋樣以刺繡的方式,分別置于新中式男裝的前胸、后背、領口、口袋,款式d將“卍”字紋樣放在側縫,前后衣身成對稱紋樣。衣身上的工盤扣豐富了成衣細節(jié)裝飾,作為新中式男裝的點綴,充分體現“卍”字紋在新中式服裝的時尚性與東方韻味。
面料質地為黑色的新中式男裝搭配金色的“卍”字紋刺繡,注重服裝整體與圖案細節(jié)間的對物配色、對光調色、對神運色。色線配合面光、背光、側面的明暗變化,使圖案的光度與線色漸進而和順,平整而流暢,具有一定立體效果,表現力強,呈現出復古與時尚的魅力,展現了中國男士儒雅剛毅的一面,給人以浩然正氣、瀟灑脫俗的印象,彰顯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表1 “卍”字紋新中式男裝款式設計及成衣展示
通過對“卍”字紋的淬煉與融合,新中式男裝的繼承與革新,完成“卍”字紋新中式男裝設計理念與設計實踐的結合。一方面,“卍”字紋作為一種傳統(tǒng)紋樣符號出現在新中式男裝設計中,傳承了傳統(tǒng)文化,豐富了“卍”字紋樣靈活多變的藝術形式;另一方面促進了新中式男裝的發(fā)展,使新中式男裝跳脫單一感,展現中式韻味的同時符合現代人的著裝習慣,體現現代人對中國古人生活哲學與生活方式的向往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