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志遠
【摘 要】精神分析學挖掘了被埋在電影文本深處的主體意識形態(tài)體系,它使電影理論從對影片表層結構的闡述變?yōu)閷τ捌瑹o言敘述的內在框架的研讀。華金·菲尼克斯憑借在電影《小丑》中的精彩演繹,榮獲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該片充斥著多種精神分析元素,具有極強的藝術性。本文將運用電影精神分析學的相關理論解析影片《小丑》的藝術表現(xiàn)力。
【關鍵詞】《小丑》;精神分析;無意識理論;俄狄浦斯情結
中圖分類號:J905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4-0142-02
電影《小丑》是由托德·菲利普斯執(zhí)導,華金·菲尼克斯、羅伯特·德尼羅、莎姬·貝茲等出演的犯罪劇情片。該片講述了男主角亞瑟·弗萊克和患有精神疾病的母親住在哥譚市一間破舊的公寓里,他靠扮演小丑為生。亞瑟深記母親的教誨,無論遭受怎樣的挫折都要保持微笑,卻因此背負了沉重的壓力,面對瘋狂的世界和他人的嘲笑,亞瑟最終徹底崩潰。導演在片中將符號與精神分析法相結合,使得影片具有意味深長的內涵,發(fā)人深省。
一、無意識理論在《小丑》中的具體體現(xiàn)
弗洛伊德把人類意識分為無意識、前意識、意識三部分?!耙庾R”即自覺,處于表層,可以控制住;“前意識”則是調節(jié)意識與無意識的中介機制,作用是阻止無意識進入意識?!盁o意識(潛意識)”是被前意識和意識壓抑的心理活動,包括與本能相關的各種欲望。①這也就是其學說的核心——無意識理論。之后,弗洛伊德又對上述這三個層面的心理結構進行了完善,將其表述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也由此衍生出了“三重人格理論”。簡單來說,“本我”就是“潛意識”,主要表現(xiàn)為本能沖動,尤其指性沖動;“自我”在“超我”的監(jiān)督指導下監(jiān)管“本我”的活動,并根據(jù)現(xiàn)實條件來調節(jié)“本我”與“超我”的矛盾;而“超我”是一種理想化的自我,它既能自我批判,又能道德控制。
在影片《小丑》中,電影一開始就有這樣一個畫面:亞瑟坐在鏡子前化著小丑妝,他看著鏡子里的自己,用手拉扯著自己的嘴,強行讓自己呈現(xiàn)出笑容,此時畫面切到面部特寫,一滴眼淚從他的眼角滑落。亞瑟心理結構中的“本我”是潛藏在他內心深處的本能沖動,而“超我”是他自我的道德控制(可表現(xiàn)為母親對其人生觀的影響——要始終保持一張笑臉,你有一個使命,使世界充滿歡笑),他強顏歡笑,意味著“超我”在壓制著“本我”,那一滴淚卻已經預示著“本我”瀕臨爆發(fā)。
之后在影片的敘事中,當亞瑟感到悲傷、委屈時,都會控制不住自己而放聲大笑,潛藏在亞瑟身體中的“本我”,在逐步侵蝕著他的身體,而他也一直在試圖控制著“本我”,避免其爆發(fā)出來。影片中有一個細節(jié),亞瑟在受到委屈大笑之后,垂頭喪氣地往家走,緩慢地爬上了一段很高的階梯。這段鏡頭在片中共出現(xiàn)了兩次,表現(xiàn)出亞瑟壓抑住了“本我”,爬到階梯頂端象征著他重新回到了有秩序的生活當中。但是在他第一次殺人之后,就再也沒有爬過這段階梯。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情節(jié),亞瑟在殺掉母親前,對母親說了一段話,“你曾告訴我,我那不受控制的笑是一種病,不是這樣的,那才是我真實的一面。”他殺死了母親,也殺死了那個必須用笑容去掩蓋哀傷(真實)的自己。在這之后,亞瑟就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失控的大笑。
影片最后,亞瑟在上莫瑞的節(jié)目之前,他跳著舞從那段階梯上下來,此時的亞瑟已經完全變成了一個失去道德的“小丑”?!氨疚摇睕_破了“超我”的束縛,霸占了亞瑟的身體。
二、“俄狄浦斯情結”在《小丑》中的具體體現(xiàn)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還有關于“俄狄浦斯情結”的論述:“3-6歲的兒童會經歷‘俄狄浦斯情結,男孩更多愛慕母親,總是想獨享母親之愛,進而仇視自己的父親,產生戀母嫉父、弒父娶母的心理傾向?!雹?/p>
(一)戀母
根據(jù)弗洛伊德的這段論述,可以發(fā)現(xiàn)片中的亞瑟有比較明顯的戀母情結。由于母親的精神問題,使得亞瑟很難從母親身上得到母愛,所以影片中的戀母情結主要體現(xiàn)在女鄰居身上。片中,在亞瑟第一次見到女鄰居時,就對女鄰居產生了好感,他羨慕她的女兒可以有一位愛她、疼她的母親,他希望自己也可以擁有這份母愛,于是他對女鄰居展開了追求。他們一起逛街,一起去看脫口秀,表現(xiàn)得異常親密。最后,在得知母親是妄想癥患者時,極度悲傷的亞瑟來到女鄰居家中尋求安慰,但是女鄰居很驚恐,好像和亞瑟并不熟,還問了一句:“你是我的鄰居亞瑟嗎?”當亞瑟向女鄰居做出開槍的手勢后,女鄰居表現(xiàn)得更加驚恐。此時畫面閃回了幾個他們在一起的鏡頭。其實從這里可以看出,亞瑟和女鄰居在電梯里相遇,從對女鄰居做出開槍的手勢開始,他們發(fā)生的一切都是亞瑟自己想象出來的,對母愛的渴求使他產生了幻覺。
(二)弒父
精神分析學家拉康在其理論“父親之名”中提出“父親是一種隱喻”的觀點,按照他的理論,“父親”被看作是一個符號,是具有象征意義的?!案赣H”代表了家庭中的法律與秩序,它是對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正常或亂倫傾向的一種制約力量。往往父親發(fā)出禁令,孩子就被迫與母親分離。③精神分析理論認為,“父親—母親—孩子”的三角結構是組成原始穩(wěn)定家庭的基本因素。如果父親去世了,為保證家庭結構完整,他在家庭內的作用和影響仍然存在,父親的這種角色就會由能實現(xiàn)父親作用的“能指”來替代。這個“能指”可以是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名稱、幾句話、一件物體,總之,應該是能體現(xiàn)父親的象征力量的一個能指。
在影片中,亞瑟是沒有父親的,他的“父親”可能是從精神層面給予他鼓勵和希望的著名的脫口秀主持人莫瑞。因為莫瑞,他想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脫口秀演員。莫瑞在他心中也成為了替代父親作用的那個人了。但有一天,莫瑞在一期節(jié)目當中嘲笑了他的脫口秀,這讓他對自己“父親”的崇拜破滅了,由此他產生了“弒父”的心理傾向。所以當他被莫瑞邀請上節(jié)目的時候,他殺死了“父親”。
另外,拉康“父親之名”的理論還有一個觀點,即“母親的話語”。精神分析理論認為,父親的缺失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家庭的原始三角結構,但是因為父親的作用會由他人或他物來替代,所以父親的缺失也是具有象征意義的。這里就有一種可能,如果母親認可了父親在家庭中的地位,即使他去世了,他對家庭及孩子們的影響就會被母親的話語所替代,故父親在家庭三角結構中的位置也依然存在,只是借由母親的話語傳達給整個家庭。④
本片中也有一種關系可以被看作是“母親的話語”理論的體現(xiàn),那就是亞瑟和母親口中的“父親”托馬斯·韋恩的關系。雖然韋恩告訴亞瑟,這一切都是母親幻想出來的,他們其實并沒有血緣關系,但根據(jù)“母親的話語”理論可以理解,韋恩是母親認可了的“父親”的替代者?!澳赣H的話語”使這個韋恩在亞瑟面前變成了具有家庭地位、保證家庭“三角結構”完整的父親。由于母親的話語代替了父親在這一結構當中的作用,韋恩對亞瑟的影響也通過母親的話語來實現(xiàn),所以,在影片最后,亞瑟殺死了自己的母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弒父”行為。
三、結語
電影《小丑》探索了人類潛意識中的欲望和沖動,通過描寫人物“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的對抗,展現(xiàn)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外在行為的矛盾。影片不僅表現(xiàn)了人性的復雜,也表達出當下社會的階級矛盾和陰暗面。通過“小丑”這樣一個逐步淪落的典型人物,映射出人們在面對這樣一個失控的社會所表現(xiàn)出的無奈。由此,電影《小丑》結合了對精神分析理論的深入理解和探析,使得影片呈現(xiàn)出了極具內涵的文化意義,增強了藝術表現(xiàn)力。
注釋:
①②陳曉云.電影理論基礎[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6.
③④范榮.父親是一種隱喻——試析拉康的“父親之名”在杜拉斯作品中的能指作用[J].外國文學研究,2006(05):97-104.
參考文獻:
[1]馬鵬程,鄒運真.論精神分析理論下的《盜夢空間》解析[J].智庫時代,2017,(09):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