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永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學校開展線上教學,我的手機基本上被12歲的兒子曉盼上網(wǎng)課占用了。由于平時工作很忙,我和丈夫都無法在家監(jiān)督兒子上課。一天晚上,我翻手機時嚇了一跳,手機上竟有多條銀行轉(zhuǎn)賬提醒。冷靜下來后,我盤問曉盼,原來是他上網(wǎng)課的時候用手機玩起了網(wǎng)絡游戲,在一款手游中消費高達5000多元。我的微信綁定了銀行卡,曉盼是通過手機驗證碼獲取了手機支付密碼,將銀行卡里的錢充值到該款手游中去,用于購買游戲裝備、角色和升級游戲會員等級等。我立即聯(lián)系該手游公司,希望能拿回這筆因孩子不懂事而損失的錢款,但對方稱這些錢主要是用在購買裝備上,而且手機號和轉(zhuǎn)賬賬戶都是成年人的,自己并未涉嫌詐騙,因此無法退款。請問,手游公司的說法對嗎?我該怎么辦?
讀者 張碧云
您好! 《民法總則》第十九條規(guī)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jīng)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焙唵蝸碚f,如果孩子是屬于八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都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但已滿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可以實施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行為,也就是說,未成年人在游戲過程中進行的低數(shù)額充值,是算數(shù)的。而其實施的重大民事行為,必須經(jīng)法定代理人即父母的同意或者追認,方為有效。
你兒子曉盼年僅12歲,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其實施的高額充值手游的行為,既不屬于純獲利益的民事行為,也明顯超出了其年齡、智力范圍,即明顯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而且是背著父母進行的,你也不認可該筆交易,故曉盼實施的民事行為應為無效。
最高人民法院于2020年5月19日發(fā)布的《關于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的指導意見(二)》第九條規(guī)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未經(jīng)其監(jiān)護人同意,參與網(wǎng)絡付費游戲或者網(wǎng)絡直播平臺‘打賞等方式支出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的款項,監(jiān)護人請求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返還該款項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币虼?,你作為孩子的法定代理人和監(jiān)護人,在無法與手游公司溝通協(xié)商的情況下,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手游公司返還該筆高額充值款項。
不過,如何證明充值行為系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曉盼單獨所為,這十分關鍵。因為曉盼是用你的手機充值玩手游,這也就意味著從實名制的角度看,充值人是你,而非曉盼。如果拿不出相關證據(jù),就會面臨敗訴的風險。因此,你應盡快收集和固定曉盼使用手機進行充值、玩手游的相關證據(jù),比如發(fā)生轉(zhuǎn)賬時手機不在你手上的證人證言、與平臺溝通的記錄等。如果收集不到相關證據(jù),也可帶著曉盼到公安機關報案,以便形成相應的證據(jù)。然后到法院起訴,才有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