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教育學者
仝卓、陳青秀等事件暴露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在國家三令五申,強調(diào)身份審核,嚴厲打擊偽造身份、高考移民時,竟然會有這么眼花繚亂的篡改身份信息的操作。這是對規(guī)則的漠視,也是暗箱操作對高考公平的侵蝕。有人感慨,如果沒有仝卓自曝“坑爹”,那此事可能永遠不會被發(fā)現(xiàn)。這正是高考作弊屢禁不止的原因:總有一些人鋌而走險想僥幸獲得“作弊成功”。唯有強化高考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紀律要求,以及加強錄取后的身份信息審核,才能保持對作弊的高壓打擊態(tài)勢,避免仝卓式事件的發(fā)生。
榮大一姐|財經(jīng)作者
指責被冒名頂替上學的受害者因為“不夠好”“不夠努力”才成為受害者,也算近幾年互聯(lián)網(wǎng)經(jīng)典言論之一了。只要是有明確受害者、受害者的個人信息較詳細的社會新聞,就總能看到這樣角度新奇的評論。不僅是新聞,一些描述階級不平等,或者時代悲劇的中外文學經(jīng)典、影視作品,近年來也頻繁有這種評論緊隨其后,收獲的簇擁者還不少。不平等是人類社會的頑疾,追求平等也是文明進步的動力之一。無視這個“頑疾”,甚至心安理得地享受并為這個頑疾唱贊歌,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問題。
曹吉利|自媒體人
杭州計劃上線新的健康碼,將飲酒、吸煙、運動、睡眠質(zhì)量等因素納入考核指標,生成一個位于0到100區(qū)間的分數(shù),用以記錄用戶的健康狀況。構想一出,輿論嘩然。既然有了常態(tài)化的健康碼,那以后是不是需要相應推出道德碼、親情碼、渣男碼、學歷碼呢?把人放進數(shù)字的格子很容易,但把冷冰冰的數(shù)字還原為活生生的人卻很難。退一萬步講,二維碼覆蓋不了三維世界,在紛繁的生活里,一個人至少還應該有不參加評分、偶爾過一過“不那么健康的生活”的權利。
黃燈|中山大學文學博士
在大眾化教育時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但只有少數(shù)人能進入光彩奪目的重點大學,更多的則走進數(shù)量極為龐大的普通二本院校。他們大多出身平凡,來自鄉(xiāng)村、城鎮(zhèn),身后有一個打工的母親或一個下崗的父親,和當下學霸們“一線城市、高知父母、國際視野”的高配家庭形成了鮮明對照。盡管在高校的金字塔中,他們身處的大學并不起眼,但對于有機會入學的年輕人而言,他們可能是村里的第一個大學生,是寂寥村莊的最亮光芒和希望。來到繁華的都市后,他們對改變命運的高考充滿了感激,并對未來小心翼翼、躍躍欲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