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華
(景德鎮(zhèn)正誠堂陶瓷藝術有限公司,景德鎮(zhèn),333000)
青花自唐代初創(chuàng)開始,在元明時期達到了高峰,發(fā)展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在這長時間的發(fā)展當中,無數(shù)青花瓷藝術家都在技法以及材料上不斷推陳出新,其中青花分水這一獨特的技法正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應運而生的。青花分水的技法成就正是在于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自然而成的藝術效果。青花分水技法的出現(xiàn),產(chǎn)生了極為豐富的肌理語言,成為了青花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與其他的青花技法相配合,形成了極為獨特的藝術特征。
在藝術創(chuàng)作當中,肌理是一種非常常用的概念。藝術作品中的肌理效果,指的是基于某種材料和裝飾手法想結合所形成的紋理、質感、結構等。青花瓷繪畫藝術發(fā)展了很長時間,分水技法正是青花藝術中的重要表現(xiàn)技法。這種表現(xiàn)手法是先用線條描繪事物的形態(tài)輪廓,采用特質的分水專用筆,用濃淡不同的青花顏料在先前的輪廓內暈染,產(chǎn)生層次分明的質感,這種青花瓷繪畫方式獨具特色。
從視覺的角度來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青花分水瓷畫的肌理語言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就是材料語言以及筆觸肌理語言。材料肌理語言說的是由青花料自身的材料特性所產(chǎn)生的肌理語言。不同的青花料它的特點是不盡相同的,不同的材料特性也形成了不同的肌理語言。譬如蘇麻離青的顏色鮮艷但是帶有鐵銹斑,而珠明料則明艷而無瑕疵,不同的材料呈現(xiàn)的效果自然不同。而筆觸肌理則是則是由藝術家采用分水的筆觸進行表現(xiàn),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效果。這種用分水筆直接描繪在坯面上的方式,主要利用水與料的合理配比,以及筆觸推移。
總得來說,青花分水瓷畫的肌理語言還是以具象化為主,這種畫法是依據(jù)青花瓷畫的物像來進行分水暈染,由此給所描繪的事物更加客觀的質感。在青花分水瓷畫中也出現(xiàn)不少抽象的肌理語言,這種方式就是用不劃定范圍的方式對物像進行表現(xiàn),有的甚至直接沒有任何輪廓線,形成極具抽象一位的肌理語言。這種表現(xiàn)對象,一般可以表現(xiàn)云霧、水紋等。
從情感的角度出發(fā)一種是感性肌理語言、另一種是理性肌理語言。通常的青花分水瓷畫都是用的理性肌理語言,這種根據(jù)表現(xiàn)物像的特點來采用相應的肌理,在當代的藝術家中使用的極為普遍,當代的藝術家會習慣用傳統(tǒng)的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想結合,再注入自身的情感,使用分水的技法使之成為藝術家所想要宣泄表達的一種途徑。
圖1 王步青花作品
青花瓷畫這種獨特的藝術手法,從唐朝開始直致元明達到成熟。從其發(fā)展至今一直保持著繁榮的態(tài)勢,保持著極為鮮明的藝術特色。元代到明代早期,這段時間的青花繪畫中并未出現(xiàn)分水這一技法,多是采用大筆觸以及小筆拓涂。明代中期之后,青花瓷繪畫出現(xiàn)了分水法。這個時候所采用的是濃淡兩種顏色,這種肌理主要還是以水痕作為特點。明代后期,青花瓷畫分水技法已經(jīng)能夠形成三四種不同的墨色質感,肌理語言已經(jīng)非常豐富了。到了明末清初更是達到了“墨分五色”這種高度,肌理語言已經(jīng)為后期形成了一種典范。民國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王步(如圖1)等藝術家開始融入文人水墨技法到青花瓷畫當中,這種青花繪畫的肌理語言擺脫了程式化的束縛,更加具備藝術家自身的感悟效果,成為了后來人模仿的楷模。
在國畫創(chuàng)作以及陶瓷創(chuàng)作當中,留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青花藝術當中,留白俗稱為“水路”,指的就是青花瓷畫面當中的空白部分,這也正是構圖當中尤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這種“水路”正是分水時中間留下的空白,猶如道路一般使得畫面生氣靈動。在國畫與青花的畫理當中,太過于緊湊的畫面質感是很沉悶的,缺乏留白給人帶來的透氣感。適當?shù)牧舭讋t可以將分水所產(chǎn)生的肌理語言襯托的更為賞心悅目,增加想象的空間。尤其是用較深色的顏料進行分水的部分,留白顯得尤其重要。這個時候的分水肌理更加富有節(jié)奏感,所以在青花分水瓷畫當中,肌理的語言與留白的語言是很有必要相輔相成的。兩者缺一不可,形成最后瓷畫構圖的重要標桿。
青花分水瓷畫中,分水的技法是塑造畫面物像的重要方式。青花瓷畫的形態(tài)塑造是由線條技法加分水技法組合而成,分水的肌理語言是青花瓷畫整體語言的重要部件之一,對于形態(tài)的塑造有著至關的重要。其一,是肌理語言賦予了青花分水瓷畫的形態(tài),物體的軟硬、虛實、粗細等特質都代表著質感。青花瓷畫分水過程中產(chǎn)生的水流痕跡、濃淡的墨色變化,都賦予了描繪對象鮮活的生命力。使得所表現(xiàn)的對象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質感。青花瓷畫運用分水,通過濃淡輕重的漸變肌理語言,類似于西方素描的表現(xiàn)手法,闡明實物的明暗效果,從而實現(xiàn)了立體感、空間感以及層次感。
由于青花顏料的獨特特性,青花瓷化的表現(xiàn)都是一抹的藍色。而分水技法的使用就打破了傳統(tǒng)的一抹藍色,使得顏色更加富有多樣性。使得豐富的肌理效果與色調發(fā)生有趣的融合。這種豐富的色調打破了單一的色調質感,極大的增加了畫面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使得整體的畫面充滿和諧有序的質感。這兩方面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使得青花瓷畫避免呆板的同時富有整體感。
自然美是青花瓷畫肌理語言的重要美學特征,青花瓷畫分水肌理語言首先本身就是一種自然流淌的流動之美。青花分水瓷畫可以是一種自然形成的且具有時間進程的產(chǎn)物,包含青花色料與水分在瓷坯上緩緩移動,藝術家在做到運筆流暢均勻的同時,還要掌握瓷器的傾斜程度,把握料水的沉積程度。這種雖為人工,實則天然的技法,猶如行云流水,這種體現(xiàn)肌理語言的表現(xiàn)手法極具藝術魅力。青花分水瓷畫以自然的物像作為表現(xiàn)對象,自然物像本身也擁有其獨特的自然之美。青花分水瓷畫給人以樸素自然、簡潔純凈的感覺,這也正好契合當代人回歸自然追求極簡的審美理念。如圖2中的青花分水花鳥作品,采用了分水的技法,形成了自然流動的肌理痕跡,把琵琶、樹葉以及小鳥等自然物像表現(xiàn)得生動自然,呈現(xiàn)出純凈樸素的自然之美。
圖2 《琵琶山鳥圖》何建華
圖3 《梅花山鳥圖》何建華
青花分水瓷畫肌理語言有時更加具有偶然美。在藝術家運用分水創(chuàng)作的同時,由于料性以及手法等因素,都會影響到最后出來的肌理效果。所以說,其有很強的隨機性,這也是其獨有的藝術魅力。青花分水瓷畫如同宣紙,具有強大的吸水性,在飽含水分的分水筆與瓷坯接觸的同時,青花料隨著分水筆低落在瓷坯之上,水與料的融合形成了跡象萬千極富變化之美的肌理痕跡,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再者,更加體現(xiàn)了肌理語言的個性之美。人們都有審美的疲勞,不喜歡千篇一律的美,而青花分水的肌理語言正好打破了這種重復性,每一個作品甚至每一筆都是不可重復的,都是作為一個獨特的個體存在的。
青花分水瓷畫的肌理語言還具有非常典型的形象美特征。青花分水瓷畫的肌理語言本質的目的是為了表現(xiàn)客觀的事物,藝術家在分水的過程中也極具個人情感魅力,在表現(xiàn)客觀實物的同時,也不自覺的為形象美服務,充滿了魅力。如圖3,該青花分水花鳥作品,運用分水的特殊肌理語言來表現(xiàn)梅花。生動的將梅花的前后、正反的層次表現(xiàn)出來,在吸收西方素描特點的情況下,與此同時又融入了極其濃厚的東方審美情趣,體現(xiàn)了濃厚的文人畫氣息。
在我們今后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能再拘泥于“墨分五色”的色彩理解。更應當開闊視野,將其獨特的肌理痕跡進行揣摩,關注其肌理語言的核心作用?;诖朔N認識,青花分水瓷畫藝術家,應當在完善掌握分水技法的同時,主動探索分水所產(chǎn)生的新穎的表現(xiàn)力,推動未來青花瓷畫的高速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