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漫
石槨,即石制的外棺,古人將遺體放進木棺材內(nèi),再把棺材放到石槨中,以保護棺材不易腐爛。陜西歷史博物館內(nèi),有一具我國迄今為止出土等級最高的石槨。它高約2.5米,寬約2.6米,長約4米,重達26噸,呈仿宮殿造型,外部雕刻細致,有花卉、異獸等圖案;內(nèi)部用淺雕、線描等多種手法,刻畫了21位形態(tài)各異的仕女,其精美程度遠勝以往出土的石槨。而它的所有者身份尊貴,是唐玄宗的寵妃、武則天的侄孫女——武惠妃。
武惠妃的父親是恒安王武攸止,母親是鄭國夫人楊氏,她從小就是金枝玉葉,可惜幼年喪父,祖姑母武則天為了庇護她,將其接入宮中撫養(yǎng)。未久,武則天崩逝,政權(quán)更迭,武惠妃淪為宮女。但她國色天香,精通音律,很快得到唐玄宗的青睞,此后專寵二十多年,在宮中享受的禮節(jié)等同皇后。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去世,唐玄宗悲痛不已,追封她為“貞順皇后”,以皇后之禮葬于敬陵。但敬陵位于何處,未有記載。直到2004年,一伙盜墓賊發(fā)現(xiàn)了它,并牽扯出一起轟動全國的盜墓案。
2003年底,盜墓團伙的頭目楊彬了解到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龐留村西側(cè)有個被盜過的大墓,里面還留有一具大石槨,他便和同伙下到墓里,拍了石槨的照片,并聯(lián)系上美國一古董商,以100萬美金出售石槨。于是從2004年6月到2005年5月,楊彬帶領(lǐng)20余人先后五次進入古墓,將重達26噸的石槨分成31塊石頭盜走,隨后,又將墓室中沒有損壞的五幅壁畫揭走。其間為了防止被警方抓獲,盜墓時他們專門派人到公安局門口放風,只要有警車出動,就馬上用手機通風報信。等到村民發(fā)現(xiàn)盜洞報警后,墓中所有文物都被洗劫一空。警察只能通過殘留壁畫上的人物穿著,初步判斷是一座唐代古墓。由于沒能確定墓主人,以及被盜文物,所以盜墓案暫時擱淺,直到警方偵破另一起盜墓案,才確定了這座古墓的石槨及壁畫被盜。
專家對古墓進行搶救性修復時,通過墓中找到的玉質(zhì)哀策殘片確認了墓主人的身份,上面刻有“貞順”二字,證實了墓主人的身份是唐代的貞順皇后,并確定了石槨的年代。而如何讓珍貴的武惠妃石槨歸國,成了當務之急。恰巧2009年,中美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對舊石器時代到唐末的歸類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跡雕塑和壁上藝術(shù)實施進口限制的諒解備忘錄》,靠走私等非法途徑取得的文物不再受保護,石槨正好在備忘錄的保護范圍內(nèi),中國警方便依法向美國古董商人追索石槨。經(jīng)過協(xié)商,2010年4月17日上午,石槨經(jīng)廣州海關(guān)回到祖國懷抱。后經(jīng)過文物專家修復,武惠妃石槨重現(xiàn)昔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