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虞佳
【真題回放】
熟悉和陌生其實是一種感覺。有時,熟悉和陌生會在某一刻轉(zhuǎn)換:對熟悉的地方感到陌生,也許是因為某種事物在悄然變化,漂亮給我們看;對陌生的地方感到熟悉,也許是那里的人和事感動、溫暖了我們。世界在變,我們的認知也在變,許多人物是怎樣的美,許多事物是怎樣的獨特,需要我們以自己的行動來觸摸世界的陌生與熟悉,升華自己的靈魂與理性……
以上材料觸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根據(jù)生活體驗或見聞,寫一篇記敘性文章。
【名師題解】
2020年浙江舟山市中考作文采用了“解讀材料后作文”的形式,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解讀哲理類材料,引發(fā)感悟與思考,進而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作文??疾榈闹饕菍W生的理解、觀察與感悟的能力,有利于啟發(fā)學生思考生活,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
這則材料的主旨在于論述“熟悉”與“陌生”的關系。首先是對“熟悉”與“陌生”進行定義,它是一種感覺,是一種人對環(huán)境產(chǎn)生的感悟,同時它們二者不是固定不變的,可以在特殊的時刻轉(zhuǎn)換。那么在習作中,“陌生”與“熟悉”都是必須要出現(xiàn)的關鍵詞,不可偏廢其一,不然就會被判定偏離題意。
其次轉(zhuǎn)換的時機有兩處,一是對熟悉之地陌生,是因為那里正在發(fā)生積極的改變;二是對陌生之地熟悉,是因為那里有令人感動的人和事。這里就給出了選擇事例的標準,第一是寫熟悉之地發(fā)生的積極變化,比如家鄉(xiāng)通過建設變得更加美好,那么對這種變化的感情應該是正面的。選擇寫這個類型的事例,要注意寫出積極的變化。第二是寫陌生之地發(fā)生的令人感動的人和事,正是因為這些人和事的出現(xiàn),讓人產(chǎn)生了熟悉之感,產(chǎn)生了眷念和感動之情。
最后是我們應該如何用自己的認知與行動來發(fā)現(xiàn)人與物的獨特和美好。這就屬于文章要傳遞的深層精神內(nèi)核:如何看待由變化帶來的熟悉與陌生這兩種感覺的轉(zhuǎn)換。其實讀完文段不難理解,題干的意思是世界在變,我們的認知也應該隨之改變,只是在改變中要注意發(fā)現(xiàn)人與物的美好與獨特,即留住那些不變的東西。
文段不難理解,指向明確,對文體也做出了要求。寫記敘文實際上減小了作文的難度,也規(guī)避了不少學生不知從何下筆的問題。
綜上所述,有兩個寫作方向:一是寫自己在熟悉之地見證的積極變化,這種變化讓自己產(chǎn)生了陌生之感。但是陌生之余,我們也會為此感到欣慰。二是寫自己在陌生之地經(jīng)歷的令人感動的人與事,這些人與事讓自己產(chǎn)生了熟悉之感,溫暖了自己的心。文章的最后,都要抒發(fā)自己對熟悉與陌生這兩種感覺的思考,要具有辯證思維。這個題目還是存在一些難度,在行文時一定注意處理好兩者的關系,不然容易判為偏題。在選材時可以從小處著筆,多用細節(jié)描寫與心理描寫,刻畫出自己的感悟。同時立意要比較深刻,結尾談得深入一些,才能脫穎而出。
【滿分作文一】
熟悉的地方也有風景
鄭怡君
我不由得停下了腳步。
那是一地似火的紅楓,以及一小片楓林,我從四樓教室的窗向下望去,映入眼簾的,是紅色的海洋。我不禁一怔,心中卻怎么也回憶不起那是何時栽下的了。
細細想來,自己好像從未觀察過學習生活了兩年余的校園。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在春日里,操場邊的迎春花是最早開放的,他們一簇簇擁擠著,鋪開了一片金黃。有的還是花骨朵兒,有的早已全部展開,有的只展開兩三片花瓣兒,好似羞澀的姑娘遮掩住了半邊臉一般,微微俯身,淡淡的清香縈繞于身旁。
小池塘中的魚兒則歡快地嬉戲著,池邊的花開了一片旖旎,柳樹也抽出了嫩芽,趁著春風一個勁地往外鉆。校園里到處彌漫著春的氣息。春日漸暖,在陽光的照耀下,滿地的青草也在告訴我們:一年之計在于春,少年們,希望就在前方。
“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夏陽酷暑之時,蟬鳴陣陣,午后的陽光溫暖地灑在這布滿歡笑的校園,悶熱的空氣縈繞在微微發(fā)燙的大地上。大樹筆直地聳立,枝葉“沙沙”作響。雨,瀟灑地飄下,讓空氣中充滿了涼爽與舒適。一群學弟學妹跑來,他們撐著傘,背著書包,你追我趕,歡笑聲一陣又一陣,最終消失于一片朦朧之中。
雖然驕陽似火,但那如火的熱情,那少年蓬勃的身姿,亦在這個火熱的季節(jié)留下最美的身影。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秋,踏著金風來到了。我最喜歡校園圍墻外的一排銀杏樹。銀杏不像楓葉那樣,一到冬天就換上了火紅的盛裝;也不像松柏那樣挺拔,終年都是一種顏色;更不似芭蕉樹婀娜多姿,令人詩意大發(fā)。但銀杏有著自己的特點:秋末之時,銀杏葉沒有像多數(shù)樹葉那樣卷曲枯萎,而是漸漸染上了燦燦的金色。一片片銀杏葉隨風飄曳,像一把把扇子,扇走了熾熱,扇來了寒冷。來到銀杏樹下,放眼望去一片金黃,好似鋪了一層地毯,軟軟的,置身于其中,仿佛來到了一片金碧輝煌的天地……
秋天的校園是安靜的。春去秋來,我們懂得耕耘,也期待收獲。當漫天的雪花飄過,一年又一年,歲月的更替提醒著我們,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羅丹有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毙@的風景,每日每夜都在身邊綻放著,可我卻忘了回過頭,發(fā)現(xiàn)身邊的美。
熟悉之地,亦有風景。
【亮點精評與素材解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边@篇文章著眼于熟悉的校園,用一雙慧眼捕捉了校園無與倫比的美麗。優(yōu)美而舒緩的文筆,使文章如徐徐鋪開的畫卷,將校園之美一點一滴地顯露出來。而恰到好處的詩句引用不僅增強了文采,奠定了寫景的基調(diào),亦為讀者留足了期待。
從文章架構而言,從春夏秋三個方面展開,猶如三顆璀璨的明珠。而情感則是將這三顆明珠串在一起的絲線,不僅使文章條理清晰,也做到了情景交融,為景賦情。在素材運用上,作者也處理得非常巧妙,古詩詞和名人名言的運用,不禁給予了讀者美的享受,也很好地提升了文章的主旨。文末點出“熟悉之地,亦有風景”這一主旨,與文題呼應。
【滿分作文二】
這,也是一種美
潘彥臨
去年暑假,我去到鳴沙山觀日出。
五點半,還有一個半鐘頭日出。此時的大漠沒有金光滿天的雄壯,而是黎明的冰涼溫柔。我躍躍欲試地拉住登山的繩索,經(jīng)過風霜打磨的繩索粗糙沉重,可偏偏全身的力量都掛在了這根繩索上。黃沙蓋住了腳背,隨著腳步的幅度快速向后滑去。抬起頭,山頂永遠是一個淺淺的影子,好像有人拿筆畫了一條線,這邊是山,那邊是天。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古詩詞里的大漠總是充滿浪漫,然而,放眼望去,此時此刻,大漠并沒有詩詞中的那種悠遠和悲愴,只剩下枯燥和煩悶??耧L撞在耳膜上,把鈍痛的感覺傳向頭皮。長時間的行走,手被繩索勒出了血痕,生疼無比。之前的心潮澎湃在冷風中漸漸迸裂,凝固成無形的包袱,成為每一次呼吸的阻礙。冷風呼嘯而過,地底深處的寒意,沿著腳底,被接通回路,流進四肢。
“來,把手給我,我拉你一把。”一個陌生的聲音從頭頂傳來。接著一只手突兀地拓印在視網(wǎng)膜上。
全身的血液沖向頭頂,再在一瞬間倒流回心臟。晨光中看不清她的臉,只能看見她身上的紅色披風迎風招展。
遠方沙丘突然涌來白光,光線像一把毛刷子在眼睛上來回掃著,眨幾下就流出眼淚來。再次睜開雙眼時,我越過喧囂的聲音,看見疏疏朗朗的日光。七點整,太陽出來了。我,還是錯過了日出啊。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情緒,被拉扯著朝上涌動,積蓄在眼眶周圍,快要流出來了。
并不覺得遺憾,因為,我看見了另一種罕見的日出,那輪熾熱的紅日此時正緊握著我的手,把溫度源源不斷地輸入我的身體,對我說:“來,我拉你一把”。
冷風夾雜著陽光的味道向身后擁擠過去。漸漸地,沙山的背面被涂上了厚厚的陰影。云從天邊翻騰起來,溫暖而寂寞的光線。
緊緊地握住那只手,邁出一大步,腳下的黃沙飛速朝后滑去。頭頂上依舊是淺淺的山頂。已經(jīng)可以聽見稀稀落落的聲音。再轉(zhuǎn)過頭去,看見陌生人的紅色披風,很大,包裹住了大半個身體,在日光下泛出絲綢的光滑質(zhì)感。我朝她笑了下,轉(zhuǎn)過身,繼續(xù)向遠方走去。
登到了山頂,已經(jīng)過去了一個鐘頭。我看見一團白色金色的油彩從天空那頭燒起來,近處的沙浪呈現(xiàn)出暗沉的古銅色。秋氣生朔陲,塞草猶離離。不同于江南的柔婉風格,大漠的曠闊,讓人的心胸一下子也變得寬廣起來,遼闊起來。
托爾斯泰說:“生活中的善越多,生活本身的情趣也越多?!泵涝从谛?,心有溫度,人就美了。而在登山時,手心的血痕,呼嘯的冷風,眼眶的淚水,終于變成了心壁上美好而精致的花紋。
【亮點精評與素材解析】
美的本質(zhì)是什么?美,既有物質(zhì)的美,也有精神的美,顯然后者更為人推崇。日出雖美,但人心之善,更如一輪驕陽,引人神往。在立意上,此文便已顯出不俗之處。將景之美與心之美以合理的方式放在一處探討,隨著文章的推進,可知“我”錯過了景之美,卻意外收獲了善之美。在對比之中,取舍之間,哲理自現(xiàn),使得文章充滿了理趣。
饒有特色的語言亦是此文的一大亮點。首先,古詩詞的使用令文章增色不少,長短句的交替使用,精巧的比喻,又將粗獷的大漠風光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此外,文末運用托爾斯泰的名言,不僅豐富了素材的使用,還凸顯了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