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迪明,傅鶴林,王 鋒,李一萍,李映群
(1.中鐵五局集團第一工程處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31;2.中南大學,湖南 長沙 410075)
大坪山隧道屬橫斷山中高山地貌,地形起伏較大,大渡河、牛日河深切,到處是懸崖峭壁,地面高程為710~1500m,自然坡度為5~35°不等,局部較陡,地表植被不發(fā)育,多被墾為旱地,溝槽等低洼地帶覆土較厚。隧道地質情況復雜,山體坡度陡,巖層陡傾,進口段為低瓦斯隧道工區(qū),隧道洞身局部段落巖溶發(fā)育、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施工過程中易發(fā)生涌水、突泥、坍塌掉塊現(xiàn)象。該隧道發(fā)育紅花溪向斜及5條斷裂構造,地質縱斷面如圖1所示。文章在分析大坪山隧道工程地質的基礎上,對工程設計及施工措施進行了分析,力求為安全施工提供技術支持。
圖1 大坪山隧道縱斷面圖
大坪山隧道地處峨邊縣毛坪鎮(zhèn)范店子—甘洛區(qū)間,隧道進口里程為DK217+560,出口里程為DK228+904,全長11344m,最大埋深約760m,單洞雙線。隧道進口緊接白沙河大橋,出口緊接新林官料河大橋,線路縱坡為12‰、6.4‰、-3‰的人字坡,洞身主要通過頁巖夾砂巖(煤)、玄武巖、泥巖夾灰?guī)r、白云巖、變質砂巖、千枚巖、板巖等10套地層、5條斷層、1處向斜等構造。
隧道地表多處分布居民村莊,植被不發(fā)育,多被墾為旱地,溝槽等低洼地帶覆土較厚,進出口有公路、碎石路相通,交通條件較好。隧道出口段318m為防災救援官料河救援站范圍(料河救援站總長868m)內(nèi)。
全隧共設1座平導及2座橫洞,全長依次為5345.404m、930m、510m,除平導PDK217+750~PDK222+950(5200m)段采用單車道無軌運輸以外,其余輔助坑道均采用雙車道無軌運輸方式。
(1)紅花溪向斜。該向斜寬緩,是儲水構造,核部地層產(chǎn)狀平緩,巖性主要為砂巖,節(jié)理、裂隙較發(fā)育,利于儲水。施工時,可能遇到線狀或股狀裂隙水。
(2)趙家坪斷層。該斷層為一走向逆斷層,與線路相交于DK217+815處,斷層破碎主要是由玄武巖組成的斷層角礫巖,寬15~30m。
(3)余家山斷層。該斷層為一北東傾斜走向逆斷層,與線路相交于DK222+750處,主要是由灰?guī)r及玄武巖組成的斷層角礫巖,斷距不詳,破碎帶寬15~30m。
(4)柴背子斷層。該斷層為一北西傾斜走向逆斷層,與線路相交于DK223+000處,主要是由灰?guī)r及粉砂巖組成的斷層角礫巖,寬20~40m,巖體完整性較差。
(5)楊村斷層及其支斷裂。該斷層為一北西傾斜走向斷層,與線路相交于DK223+800及DK225+100處,位于板巖、硅質板巖地層中,斷層破碎帶主要是由板巖組成的斷層角礫巖,寬20~50m,巖體完整性較差。
(6)地層巖性。測區(qū)地表上覆第四系全新統(tǒng)坡殘積層(Q4)粉質黏土,下伏基巖為三疊系上統(tǒng)跨洪洞組及中統(tǒng)雷口坡組(T3K+T21)泥巖夾灰?guī)r、白云巖,三疊系下統(tǒng)嘉陵江(T1j)灰?guī)r,三疊系下統(tǒng)仙關銅街子組(T1f+t)砂巖、泥巖,二疊系上統(tǒng)樂平組(P11)頁巖夾煤,二疊系上統(tǒng)(P2B)峨眉山玄武巖,二疊系下統(tǒng)(P1q+m)灰?guī)r,奧陶系下統(tǒng)紅石崖(Q1h)砂巖夾頁巖、泥巖、泥巖夾灰?guī)r,寒武系中上統(tǒng)二道水組(E2-3e)白云質灰?guī)r,震旦系上統(tǒng)列古六組(Zb1)泥巖夾砂巖,前震旦系峨眉邊三群(Pteb3)變質砂巖、板巖、千枚巖。地層巖性分述如下:
<8-1>粉質黏土(Q4dl+el):灰色、褐黃色,硬塑,質不純,含5%~15%砂、頁巖質碎石及角礫,Φ5~50mm,分布于斜坡表層,厚0~4m。屬Ⅱ級普通土,D組填料。
<15-1>泥巖夾灰?guī)r、白云巖(T3K+T2l):跨洪洞組巖性主為深灰、灰黑色泥巖夾泥灰?guī)r、泥質灰?guī)r。含豐富的海相珊瑚類及菊石化石。雷口坡組巖性主為灰、黃灰色薄—中厚層狀白云巖、泥質白云巖,夾灰?guī)r,偶夾石膏層,底部為雜色泥頁巖、泥質白云巖,灰?guī)r富集于中部,含海相雙殼類及菊石等化石。弱風化帶(W2)屬Ⅳ級軟石,因為可能含有石膏,不適合做填料,為E組填料。
<15-2>灰?guī)r、白云巖互層(T1j):巖性主為灰色中—厚層狀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夾微晶白云巖及鹽溶角礫巖,含海相雙殼類、有孔蟲化石,頭足類少見?;?guī)r的弱風化帶(W2)屬Ⅴ級次堅石,A組填料;白云質灰?guī)r及白云巖弱風化帶為B組填料;鹽溶角礫巖不適合做填料,為E組填料。
<15-3>砂巖、泥巖(T1f+t):泥巖為紫紅色、暗紫紅色,中厚層狀—厚層狀,砂巖為紫紅色、黃灰色,粉細粒,泥質膠結為主,部分為鈣質膠結,中厚層狀為主。強風化(W3)厚2~8m,屬Ⅳ級軟石,C組填料;弱風化層(W2)屬Ⅳ級軟石,B組填料。
<16-2>泥、頁巖夾砂巖、煤(P2l):泥、頁巖為紫紅色、灰色,泥質結構,泥質膠結,巖質較軟,裂隙較發(fā)育,局部夾煤線。強風化帶(W3)厚3~5m,屬Ⅳ級軟石,C組填料;弱風化帶(W2)屬Ⅳ級軟石,C組填料。
<16-3>玄武巖(P2β):灰、綠等色致密、斑狀、杏仁狀鈣堿性玄武巖。弱風化帶(W2)屬Ⅴ級次堅石,A組填料。
<16-4>灰?guī)r(P1q+m):中厚層狀純灰?guī)r。上部含燧石,中下部變?yōu)榘自茙r,底部為砂質頁巖及鐵礦層。弱風化帶(W2)屬Ⅴ級次堅石,A組填料。
<19-5>砂巖夾頁巖、泥巖及泥質灰?guī)r(O1h):灰白色、灰黃色,泥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巖質較硬,節(jié)理裂隙較發(fā)育。弱風化的砂巖、泥質灰?guī)r(W2)屬Ⅳ級軟石,B組填料;弱風化頁巖、泥巖屬Ⅳ級軟石,C組填料。
<20-3>白云質灰?guī)r(∈2-3e):白色、灰白色,中厚層至塊狀,夾少量石英砂巖、泥質巖及灰?guī)r,含少量腕足類、牙形石等化石。巖質堅硬,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一般。弱風化帶(W2)屬Ⅴ級次堅石,B組填料。
<21-3>泥巖夾砂巖(Zbl):紫紅色,灰色,泥質結構,泥質膠結,巖質較軟,弱風化帶(W2)屬Ⅳ級軟石,C組填料。
<24-1>變質砂巖、千枚巖、板巖(Pteb3):變質砂巖為灰黃色、深灰色,中至厚層狀,砂質結構,鈣質膠結。千枚巖、板巖為深灰色—灰黑色,夾片巖。強風化帶(W3)厚2~8m,屬Ⅳ級軟石,C組填料;變質砂巖弱風化帶(W2)屬Ⅳ級軟石,B組填料。
根據(jù)《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GB 18306—2001)及四川賽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改建鐵路成昆線峨眉至米易段擴能工程區(qū)域性地震區(qū)劃報告》(許可證號中震安證甲字第024號),測區(qū)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45s。
(1)地表水。測區(qū)內(nèi)地表水主要為地表溝水、水塘水及少量水田水,水量隨季節(jié)性變化較大,溝水旱季流量較小,雨季流量較大,受大氣降水補結,以蒸發(fā)及地下徑流等形式排泄。
(2)地下水。地下水主要為基巖裂隙水及巖溶水,基巖裂隙水主要賦存于泥巖夾砂巖及玄武巖的裂隙中,水量較小,埋深較大。
不良地質為巖溶、煤層瓦斯及危巖落石,無特殊巖土。
(1)巖溶。DK223+000~DK223+300及DK223+300~DK223+900段洞身穿越二疊系下統(tǒng)棲霞-茅口組(P1q+m)灰?guī)r,寒武系中上統(tǒng)二道水組(∈2-3e)白云質灰?guī)r,巖溶較發(fā)育,應進行超前地質預報,預防突水突泥等地質災害的發(fā)生。
(2)煤層瓦斯。DK217+535~DK217+850、DK219+100~DK219+450及DK221+300~DK221+850段洞身穿越二疊系上統(tǒng)樂平組含煤地層,施工中應加強通風、瓦斯監(jiān)測,進行超前地質預報。
(3)危巖落石。DK217+515~DK217+545段地形陡峻地帶,巖體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巖性為頁巖夾煤,對隧道進口有一定影響。
根據(jù)氣象資料顯示,該地區(qū)年平均氣溫為16.7℃,極端最高氣溫為37.6℃,極端最低氣溫為-3.4℃,最大月平均氣溫為25.3℃,最小月平均氣溫為6.9℃;年平均降雨量為803.9mm,年最大降雨量為1093.3mm,月最大降雨量為408.8mm,日最大降雨量為172.2mm;年平均濕度為77.0%,年最小濕度為14.0%;年平均蒸發(fā)量為1255.1mm,年平均風速為1.6m/s,最大風速為13.3m/s。
該隧道設計速度為160km/h,客貨共線,雙線電力牽引,隧道建筑限界執(zhí)行《標準軌距鐵路建筑限界》(GB 146.2—83)采用“隧限-2B”。雙線隧道軌面以上凈空面積按不小于76.6m設計,曲線地段另考慮線間距加寬,并滿足相關站后設備作業(yè)及安裝要求。
(1)該隧道進、出口均采用雙耳墻明洞門。該隧道進、出口地形高陡,橋隧相連,且進口端洞頂坡面危巖落石發(fā)育。設計盡量接長明洞,其中進口段明洞18m,出口段明洞10m。
(2)隧道出口基礎位于穩(wěn)定性較差的坡殘積層中,為保證結構基礎穩(wěn)定,明洞外邊墻基礎采用C25混凝土換填。
(3)出口永久仰坡面采用錨桿框架梁防護,防護范圍縱向長度為15m,橫向隧道中線左右兩側各20m;進口永久邊坡采用人字型C25混凝土截水骨架防護。
(4)進口段仰坡面存在危巖落石,為確保施工及運營安全,施工前應將坡面危巖落石清除,然后采取嵌補、支頂?shù)却胧┓雷o,并于坡面危石來源側設一道被動柔性防護網(wǎng),防護網(wǎng)高6m,長約60m。
(5)進口鄰近白沙河雙線中橋,出口緊鄰新林官料河雙線大橋,施工干擾大,安全風險高,施工中應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并結合現(xiàn)場實際合理組織施工,確保施工安全。
(6)考慮國防設防及地震設防要求,洞門結構和洞口段襯砌予以加強,洞門端墻及進出口段襯砌均采用C35鋼筋混凝土。
(1)該隧道明挖段采用拱形明洞襯砌,暗挖段采用復合式襯砌。洞口、斷層帶采用抗震設防襯砌,向斜核部、可溶巖與非可溶巖接觸帶、橫洞與正洞交叉段、下錨襯砌、隔離開關襯砌、風機襯砌、救援站襯砌等地段支護及襯砌結構加強。
(2)根據(jù)接觸網(wǎng)專業(yè)要求,該隧道共設非絕緣錨段關節(jié)8處,分向關節(jié)1處,接觸網(wǎng)預留關節(jié)及錨洞類型、位置。
(3)該隧道出口DK228+586~DK228+904段318m位于官料河救援站范圍,為救援站小里程端部分。考慮救援站的防災通風及排煙,于救援站外小里程端DK228+562~DK228+586段設置風機安裝段襯砌,預留通風的土建條件。
(4)抗震設防段襯砌每30m設一道變形縫,并在抗震設防襯砌與普通襯砌分界處、明暗分界處、不同形式明洞分界處、抗震設防范圍內(nèi)不同地質條件變化處均應設置變形縫。變形縫全環(huán)通設,縫寬2cm,全隧共設變形縫39道。
(1)隧 道DK217+560~+578及DK228+894~+904段采用明挖法施工,其余地段根據(jù)新奧法原理組織施工,光面爆破,錨噴網(wǎng)初期支護。
(2)明洞段施工應避開雨季,自上而下分級開挖,隨挖隨護,嚴禁長拉槽開挖,施工期間應加強坡面穩(wěn)定性監(jiān)控量測,加強排水,確保施工安全。
(3)為保證噴射混凝土施工質量,改善作業(yè)環(huán)境,噴混凝土采用濕噴工藝。
(4)當拱墻、仰拱為素混凝土,仰拱施作時仰拱與邊墻縱向施工縫處設$16接茬鋼筋,單根長60cm,施工縫上下埋置長度各為30cm,縱向間距20cm。
(5)隧道拱墻襯砌應一次灌筑,帶仰拱襯砌應先施工仰拱。仰拱應整體灌筑,嚴禁分幅施工,且仰拱與填充須分次施作,以確保仰拱施工質量。
(6)Ⅳ、Ⅴ級圍巖地段采用上臺階開挖,Ⅴ級圍巖每循環(huán)開挖支護進尺不應大于1榀鋼架間距,Ⅳ級圍巖不得大于2榀鋼架間距;邊墻每循環(huán)開挖支護進尺不得大于2榀,仰拱開挖前必須完成鋼架鎖腳錨桿,每循環(huán)開挖進尺不得大于3m。
(7)隧道開挖應按設計要求設置錨桿墊板、拱架槽鋼及鎖腳錨桿,邊墻開挖過程中拱部鋼架不得懸空,開挖后初期支護應及時施作并封閉成環(huán),Ⅳ、Ⅴ級圍巖封閉位置距掌子面不得大于35m。拱墻二次襯砌采用一次立模灌筑,二襯距離掌子面的距離,Ⅳ級圍巖不得大于90m,Ⅴ級圍巖不得大于70m。其余要求按《關于進一步明確軟弱圍巖及不良地質鐵路隧道設計施工有關技術規(guī)定的通知》(鐵建設〔2010〕120號)中的相關規(guī)定辦理。
(8)該隧道DK220+900~DK221+300Ⅲ級圍巖段巖層傾角平緩,拱部易掉塊形成坍方,施工中應加強初期支護變形的監(jiān)控量測,根據(jù)實際情況,該段隧道初期支護設置拱部格柵鋼架加強支護,并及時施作二次襯砌,防止坍方發(fā)生。
(9)注漿預設計。洞身DK217+850~DK217+950段通過趙家坪斷層、DK222+950~DK223+050段通過余家山斷層、DK223+200~DK223+300段通過柴背子斷層、DK223+900~DK224+000段通過楊村斷層、DK225+200~DK225+300段通過楊村斷層支斷裂、DK219+250~DK221+870段通過紅花溪向斜、DK223+000~DK223+250段通過可溶巖灰?guī)r、DK223+440~+925段通過可溶巖白云質灰?guī)r。隧道施工可能會造成突水、突泥等施工災害或是開挖過后局部出水不止,并影響施工安全。另外,洞身地表多處分布居民村莊(如江灣、莊子坎、水井坪、白泥崗、豆架坪、大坪墩、柑子坪、楊村等),施工開挖后地下水大量流失,可能影響居民生產(chǎn)、生活用水。施工前應對地表房屋及居民生活用水進行調(diào)查,并保留影像等調(diào)查資料,根據(jù)地質資料分析洞內(nèi)出水與地表水源點之間的聯(lián)系,必要時對洞內(nèi)出水采取超前注漿或開挖后徑向注漿方式予以封堵,以減小出水量,降低對地表的影響。
(10)DK223+000~DK223+900段穿越巖溶較發(fā)育區(qū),在施工該段二次襯砌前,應采用物探手段檢查隧道周邊環(huán)形加固區(qū)及層外圍巖情況,重點檢查拱部、側邊墻及基底下方5m范圍內(nèi)是否有隱伏溶洞、溶槽、暗河等,隧底是否密實。若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與相關單位聯(lián)系,確定處理方案后方可進行施工二次襯砌。
(11)DK217+535~DK217+800、DK219+200~DK219+650及DK221+400~DK221+880段洞身穿越二疊系上統(tǒng)梁平組含煤地層,進口工區(qū)按低瓦斯工區(qū)組織施工,應設專職瓦斯檢測員,隨時監(jiān)測隧道開挖面是否有瓦斯逸出,并實時監(jiān)測隧道開挖面和回風流中的瓦斯狀況。如果發(fā)現(xiàn)異常應及時通知參建各方,同時應加強停工后復工的相關瓦斯?jié)舛葯z測及安全評估,以策安全。施工中應加強通風和瓦斯監(jiān)測,并通過設置局部通風的方式保證瓦斯容易聚集地段(掌子面附近拱頂、襯砌模板臺車附近區(qū)域等)洞內(nèi)風速不低于1m/s。
(1)隧道地質情況復雜,山體坡度陡,巖層陡傾,進口段為低瓦斯隧道工區(qū),隧道洞身局部段落巖溶發(fā)育,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施工過程中易發(fā)生涌水、突泥、坍塌掉塊現(xiàn)象;且該隧道發(fā)育紅花溪向斜及5條斷裂構造,屬于一級風險隧道,應該重視設計和施工工作。
(2)在對大坪山隧道工程地質分析的基礎上,對軌枕、洞口、洞門、洞身及襯砌工程設計施工措施進行了分析,為安全施工提供了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