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仕茂, 劉忠英, 文小山, 楊 婷, 鄭文佳
(貴州省農業(yè)科學院 茶葉研究所, 貴州 貴陽 550006)
貴州高海拔、低緯度、寡日照的氣候特點,使貴州茶具有水浸出物高,氨基酸含量高,濃爽味的特有品質。毛峰茶是貴州綠茶的主要產品之一,做形技術是影響毛峰茶外形和內在品質形成的關鍵工序。目前,人工輔助做形的毛峰茶市場認可度較高,但其產量較低、品質穩(wěn)定性較差,已不能滿足逐漸增加的下樹茶青量加工需求,也制約企業(yè)打造茶葉品牌。因此,通過機械做形提高制葉效率和產量成為茶葉加工的發(fā)展方向。對此,劉曉博等[1-3]對機械做形工藝參數(shù)進行了研究和優(yōu)化;趙華富等[4-5]對做形機械進行了改良;文小山等[6]也做了相關研究,但做形效果不顯著。筆者在借鑒現(xiàn)有研究基礎上,針對卷曲形和直條形毛峰茶,比較不同做形方式毛峰茶外觀和內在品質的差異,以期為毛峰茶機械加工生產提供技術參考。
茶葉品種為福鼎大白茶,1芽1葉初展占40%,1芽1葉60%,采自貴州省湄潭縣。
滾筒殺青機(6CST-40型)、揉捻機(6CR-55型)、烘干機(6CH-1型),提香機(6CT-6);多用機(6CDY 80-12),雙鍋曲毫機(6CCQ-50型)均產自浙江衢州高山茶機廠;遠紅外測溫計(-20~500℃)(TAINA,型號350);700 mm篾質簸箕、手工套篩(自制);干濕度計和茶葉專用審評茶具等。
試驗于2019年3月10日在貴州省湄潭縣試驗茶廠進行。
1.4.1 試驗設計 設計卷曲型手工做形、曲毫機做形及直條型手工做形、多用機做形4組處理,每組4個重復(表1)。
表1 試驗各處理做形方式
1.4.2 工藝流程 茶青→攤青→殺青→攤涼→揉捻→脫水→攤涼→做形→攤涼→干燥→成品。
1.4.3 工藝參數(shù) 1) 茶青攤青:攤16 h,厚度3~4 cm,葉態(tài)性狀:軟,暗綠,部分青氣消失。2) 殺青:溫控300℃,殺青鍋溫前部287℃、中部231℃、尾部200℃,葉溫92.0℃。葉態(tài)性狀:略刺手,暗綠,緊捏成團,清香顯。3) 攤涼:殺青葉攤涼至室溫,時間60 min。4) 揉捻:空揉、輕柔、空揉交替進行,30 min。5) 脫水:烘干機溫控120℃,在制葉薄攤,快速抖散茶葉,茶表面水分散失。6) 攤涼:揉捻葉攤涼至室溫。7) 做形:處理A,溫控80℃開始搓團造型,至茶葉刺手時轉為提毫,鍋溫降至50℃,用手輕搓至白毫顯露轉為干燥;處理B,用雙鍋曲毫機做形,葉溫40~50℃,鍋溫120℃,炒手大幅,95次/分,時間40 min;處理C,溫控80℃開始搓條造型,至茶葉刺手時轉為提毫,鍋溫降至50℃,用手輕搓至白毫顯露轉為干燥;處理D,多用機做形,葉溫40~50℃,鍋溫150℃。8) 攤涼:攤涼15 min。9) 干燥:烘干機烘至足干,溫度80℃。
按《茶葉感觀審評方法 GB/T 23776—2018》中名優(yōu)茶審評方法,對4種做形方式所制茶葉進行感觀審評。審評人員由3名專業(yè)審評員組成,采用3 g茶樣,150 mL沸水,沖泡5 min,密碼審評。評定外形、湯色、香氣、滋味和葉底5項指標,每項指標滿分按100分計,最后采用加權法計算綜合評分。
綜合評分=外形×0.25+湯色×0.10+香氣×0.25+滋味×0.30+葉底×0.10
采用Excel處理,取重復試驗的平均值。
從成形效果、色澤、顯毫情況、香氣及手感等方面對比不同做形方式茶葉性狀,由表2可知,制卷曲形茶葉,處理A(手工搓團造型)在卷曲度、勻整度、色澤、有毫、茶香等方面表現(xiàn)優(yōu)于處理B(曲毫機做形);處理B色澤深綠、顯毫、香氣較平淡,且有斷碎,但在手感上,前者刺手,而后者不刺手。制直條形茶葉,處理C(手工搓條造型)的直度、緊結度、色澤、有毫等表現(xiàn)優(yōu)于處理D,且茶香更濃,但手感刺手。
表2 不同做形方式茶葉性狀
總的來看,試驗中曲毫機做形和多用機做形,即機械做形均比手工做形的茶葉斷碎多,且茶葉色澤較深。其原因是手工做形更多憑借經驗,對溫度、時間、茶葉含水量變化等掌握更為靈活、可控性強,所制茶葉的卷曲度、直度、勻整度、色澤和顯毫度表現(xiàn)較好。而機械做形是茶葉在鍋體中反復摩擦受力成形,茶葉在相對高溫高濕下,葉綠素轉變?yōu)槊撴V葉綠素,導致色澤變深為深綠或墨綠,且易造成斷碎。但曲毫機因其曲形鍋體的特殊性,做形過程中鍋溫上升,茶葉散失水分較慢,所制茶葉不刺手。
由表3可知,制卷曲形茶葉,處理A(手工做形)的外形條索更緊細、勻整,香氣清香帶栗香持久,湯色黃綠清澈,滋味鮮醇,葉底柔嫩、黃綠且勻整;處理B(曲毫機做形)的條索卷曲度、湯色透明度、勻整度均稍弱于處理A,各項評價指標得分均低于處理A。處理B香氣略有悶氣,原因是在設計的溫度和時間下,曲毫機曲形鍋體使茶葉與茶葉、茶葉與鍋體反復摩擦,水分散失慢。制直條形茶葉,處理C(手工做形)的條索尚直、翠綠、顯毫,香氣栗香持久,湯色黃綠、清澈,滋味鮮醇,葉底柔嫩、黃綠、勻整;處理D(多用機做形)的條索直度、色澤、顯毫度均弱于處理C,湯色尚明,沒有手工做形清澈,滋味、葉底得分也較低。從感觀特征和評分看,無論是制卷曲形茶,還是制直條形茶,手工做形在外形、香氣、湯色、滋味、葉底5個方面均優(yōu)于機械做形,但差距不大。
表3 不同做形方式茶葉感官審評
外形是茶葉重要的品質特征,對茶葉分類、茶葉產品定價等具有顯著影響。針對卷曲型和直條形茶葉加工,比較手工做形和機械做形2種方式所制茶葉的性狀與品質發(fā)現(xiàn),手工做形均優(yōu)于機械做形,特別是外形條卷曲度、直度、顯毫表現(xiàn)較好,且色澤較綠,湯色清澈,滋味鮮醇,葉底勻整度好。手工做形操作靈活,易于控制,常有“看茶做茶”之說,但加工茶葉產量較低,不能滿足下樹茶青加工需要;另外,手工做形茶葉產品的品質不穩(wěn)定,影響企業(yè)打造品牌。茶產業(yè)屬勞動密集型產業(yè),栽培、加工等方面勞動力需求大,伴隨茶產業(yè)發(fā)展對茶葉產量和質量需求的變化,推進茶葉加工由人工輔助到半自動化、自動化有效發(fā)展,有效提高茶葉加工效率和規(guī)模,保證茶葉品質穩(wěn)定,是促進茶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本試驗中也發(fā)現(xiàn),機械做形所制茶葉雖然在外形和內在品質上稍弱于手工做形,但二者差距不大,基本接近。與機械化加工帶來的效率提升相比,稍顯不足的茶葉品質并不是制約茶葉機械化加工的重要因素。發(fā)展茶葉機械化加工仍然具有良好前景,相關工藝的優(yōu)化和研發(fā)也值得進一步深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