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航, 于二汝, 向 依, 李慧琳, 奉 斌, 魏忠芬
(貴州省農業(yè)科學院 油料研究所, 貴州 貴陽 550006)
紫蘇(PerillafrutescensL.Britt)隸屬于唇形科紫蘇屬,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藥用、油用、食用等用途。紫蘇植株具有特異芳香,地上部分均可入藥[1],籽粒及葉片可作為食品和香料,是衛(wèi)生部頒布的第一批藥食同源作物之一[2-3]。紫蘇籽富含α-亞麻酸,是目前所知α-亞麻酸含量最豐富的植物種子,具有重要的營養(yǎng)保健作用和巨大的開發(fā)價值[4-5]。
寬窄行種植即通過改變作物種植行距,以改善作物生長環(huán)境及群體結構,從而使作物獲得高產的一種栽培種植模式[6-7]。寬窄行種植能有效協(xié)調植株個體的通風受光條件、減少株間競爭,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光合產物積累,是獲得高產的有效途徑[8]。寬窄行種植模式操作簡單、便于機械化收割、利于病蟲害防治[9],已在玉米、水稻、大豆、小麥等作物上得到廣泛應用[6]。常海霞等[10]研究不同行距配比的寬窄行種植方式對玉米生長及產量的影響顯示,合理的行距配比種植能有效提高玉米單株干物質積累量從而影響經濟產量,并降低群體倒伏率。韋秀梅等[9]對水稻不同行距寬窄行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適宜的寬窄行設置可協(xié)調水稻穗粒結構,優(yōu)化穗部性狀,增加千粒重,減少稻瘟病及紋枯病的發(fā)生。朱倩等[11]以等行距種植為對照,研究了寬窄行種植對小麥生長發(fā)育及產量的影響表明,寬窄行處理能降低植株株高,增加次生根數(shù)、分蘗數(shù)、干重及冠層底部PAR比重,增加小麥產量。筆者采用寬窄行種植模式,探究不同行數(shù)比例的寬窄行種植方式對紫蘇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以期獲得紫蘇寬窄行種植的最佳配比,為紫蘇機械化種植研究提供參考。
試驗地位于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qū)金欣社區(qū)貴州省農業(yè)科學院油料(香料)研究所試驗基地內,試驗地為黃壤土,地勢平坦,肥力均勻,前茬作物為油菜。
供試紫蘇材料為貴蘇3號,由貴州省農業(yè)科學院油料研究所選育。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設定廂寬3.5 m,寬行行距80 cm,窄行行距30 cm,株距均為25 cm。設置寬窄行行數(shù)比例分別為S1,寬行∶窄行=1∶2;S2,寬行∶窄行=1∶3;S3,寬行∶窄行=1∶4;S4,寬行∶窄行=1∶5,共計4個處理,每個處理設3個重復。以40 cm固定行距為對照處理[2]。試驗時間2019年 4月19日至10月下旬,播種時施用復合肥 20 kg/667m2,在紫蘇生長季節(jié)進行勻苗、定苗、除草等,同田間常規(guī)管理。
紫蘇成熟后,每個處理隨機選擇10株進行室內考種。根據(jù)《蘇子種質資源描述規(guī)范和數(shù)據(jù)標準》[12]對株高、莖粗、主莖節(jié)數(shù)、單株分枝數(shù)、單株總穗數(shù)、主穗長度和千粒重7個性狀進行考察測量。按小區(qū)脫粒計算產量。
利用 Microsoft Excel 2007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DPS 14.5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由表1可見,S2處理株高、莖粗最大,分別為157.67 cm和16.00 mm;S3與S4主莖節(jié)數(shù)最多,均為16.83個;對照組單株分枝數(shù)最多,為29.00個,其次為S4處理,為28.00個;單株總穗數(shù)以對照組最多,為186.67個,其次為S1處理,為139.67個;S3主穗長度最長,為13.92 cm;千粒重S3最大,為1.84 g,其次為S1,為1.82 g。經顯著性差異分析,不同處理間紫蘇的株高、主穗長度差異不顯著。S3、S4與S1、S2及對照間紫蘇的莖粗存在顯著性差異。主莖節(jié)數(shù)S2最少,且與其他處理間存在顯著差異。單株分枝數(shù),S1、S2、S3均與對照存在顯著差異。單株總穗數(shù),S2、S3、S43個處理間差異不顯著,但與S1及對照間差異顯著。千粒重,4個處理均與對照間存在顯著性差異,且S1、S3與S2、S4之間差異顯著。
表1 寬窄行種植處理紫蘇的主要農藝性狀
由表2可見,S3產量最高,為95.01 kg/667m2,其次為S1,為88.90 kg/667m2,除對照外S4產量最低,為76.34 kg/667m2。經差異顯著性分析,不同寬窄行處理間產量差異不顯著,但均極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采用寬窄行種植方式,能有效提高紫蘇產量,且以1∶4的寬窄行行數(shù)比例種植增產最多。
表2 寬窄行種植處理紫蘇的產量
紫蘇是我國的傳統(tǒng)作物,在食用、藥用、油用等方面深受廣大人民喜愛,具有廣闊的開發(fā)應用前景。如何利用栽培技術提高紫蘇產量,對紫蘇產業(yè)的發(fā)展與應用具有重要意義[13-14]。
試驗對不同行數(shù)比例寬窄行種植紫蘇的農藝性狀及產量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4種寬窄設置的產量均極顯著高于等行距配置,且千粒重顯著高于等行距配置。經對比,以寬窄行行數(shù)比例1∶4種植紫蘇的產量最高、千粒重最大。適宜的寬窄行種植方式可有效協(xié)調作物群體結構與植株個體功能間的關系[6],有利于紫蘇的干物質積累,不僅可以提高紫蘇產量,還便于發(fā)展紫蘇的機械化種植。研究結果對紫蘇的栽培研究及機械化應用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